泰國百年水上市場的中國淵源

  熙熙攘攘的泰國百年水上市場丹嫩沙多,距離首都曼谷約100公里,如今這里已成為中國遊客特別是自由行遊客來泰旅遊的熱門景點。而鮮為人知的是,其背後還有一段和華人有關的歷史。

從曼谷驅車到這個位於叻武里府的水上市場,可能看到,運河邊遍布食肆商鋪。上午10時,岸上商販的吆喝聲不絕於耳,他們拿著各色菜單招攬食客;河道中,出售椰子冰淇淋、熱帶水果、冰箱貼的貨船與載著各國遊客的扁舟絡繹不絕。

隨著中國遊客不斷增多,不少商販也學會了漢語普通話,不少店鋪招牌上標有中文。然而追溯從前,中國人來到這里卻不是為旅遊。水上市場的形成得益於百餘年前丹嫩沙多運河的開鑿,而當年開鑿運河雇用了不少華人勞工。

當地人巴妮一直在運河邊兜售冰箱貼等旅遊紀念品,如今也學會幾句普通話。她戴著帽子,膚色偏黑,但五官看起來卻明顯與當地人不同,與中國人的典型長相更為接近。

「我祖姓林,祖籍廣東潮州,」她對記者說,「當年開鑿這個丹嫩沙多運河的有不少華人,現在運河兩邊還住著不少華人,並有幾座華人廟宇。」

巴妮的話與泰國的歷史記載相符。據當地政府部門網站刊出的丹嫩沙多歷史,當年開鑿運河雇了中國勞工。1866年,為了提高曼谷至叻武里府之間的交通,當時的泰國國王拉瑪四世敕令開鑿連接美功河與塔欽河之間的運河。兩年後,這條運河工程完工,因其筆直通暢,國王賜名「丹嫩沙多」,意為「往來便利」。

據記載,運河邊的第六柱寶玉寺前住持維猜大師曾說:「挖運河的人,多是剛來到泰國的中國人,他們受雇來挖河。」他還提到,那時候的中國工人都留著辮子,挖出來的土就用簸箕運到別處。因為夜里不熱,他們都是晚上開工,白天休息。

巴妮告訴記者,目前的丹嫩沙多水上市場所在地是後來興起的,運河上最老的水上市場在其旁邊,當地華人稱其為「老噠叻」。

穿過繁忙的丹嫩沙多水上市場走過一座橋,就會看到印有「老噠叻」3個漢字的牌子,「噠叻」為泰語「市場」之意,「老噠叻」即為「老市場」。

「老噠叻」這一段運河比丹嫩沙多水上市場顯得安靜很多,岸邊的店鋪極具華人特色,牌匾上都印有漢字,一位大嬸坐在運河邊的船上做著典型的潮汕粿條。一位撐船在河里賣熱帶水果的老婆婆說,她也是華裔,來自廣東潮州,現在還有祖姓……

滄海桑田。如今中國人來水上市場主要目的是旅遊。記者在船上拍攝時,一群年輕中國遊客對著鏡頭招手致意,他們同樣來自廣東,衣著時尚,熱情洋溢,臉上帶著輕鬆自信的笑容。

(據新華社電)

[do_widget id=yuzo_widget-4] [do_widget id=yuzo_widget-9] 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