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眼、用心、用口」:管理者的工作從「眼」開始
想要推己及人,再付諸行動,「用眼、用心、用口」這「三用」是極其重要的。這是我從帝國飯店的小林哲也董事長的演講中領悟到的——第一步是用眼觀察。
這樣才能了解對方的需求是什麼,才能用心幫助對方,或是詢問對方有什麼具體需要,進而伸出援手。這「三用」對上司來說尤為重要。對於管理者來說,最關鍵的人是可以完成本部門業績目標的實幹型員工。
為了能讓他們努力工作、做到目標,作為上司,必須盡全力做到「用眼、用心、用口」。上司要時刻關注下屬,不好的地方要指摘和批評,好的地方要表揚和發揚。這樣也能增加下屬的緊張感和安全感,促進他們的成長。
上司要關注下屬,上司對下屬的關注關係重大,上司的工作其實正是始於對下屬正確、可靠的關注之眼。相反,只是一句「去把這個處理了」,把命令下達給下屬之後就不聞不問,對下屬的工作進展也不加以關注的上司,無疑是最差勁的。
上司沒有責任感,下屬也就不會有緊張感,變得懈怠下來,當然更不會有所成長。公司里如果盡是這樣的上司,公司就等著關門大吉吧。
上司做到「三用」,對下屬加以關注,就必須做到最早上班、最晚下班。
佳能電子的部長、負責人會比一般職員更早到公司,然後向出去跑銷售的員工一個一個打招呼,在早上一見面時就確認他們當天的工作,並對他們說一句「加油」。銷售人員結束工作後回到公司時,部長和負責人會對他們說上一句「辛苦了」,如果發現了無精打采的員工,有時還會拿出茶和點心與他們交心,詢問他們發生了什麼狀況。
銷售人員有時會因為業績差,或是被客戶說了什麼難聽的話而意志消沉。在這種情況下,給予員工安慰和鼓勵也是管理者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務,並不是把暢銷的東西賣出去。能把不暢銷的東西賣出去才稱得上是真正的銷售。
我在30多歲時,曾經對銷售部門使出激將法,我問他們:「為什麼競爭對手能把死魚賣出去,我們卻連活魚都賣不出去?」但這也是事實。搶手貨不管誰去賣都能賣得好,只有把冷門產品賣出去才能叫銷售之神。銷售人員就像是洄遊魚類,他們的工作就是在各個客戶之間奔波。
根據「單純接觸原理」,見一個人的次數越多,就越容易拉近心理距離,久而久之,偶爾也會產生從這個人那里買點東西的想法。所以,銷售人員在跑銷售時,哪怕是多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多地接觸客戶。
如今佳能電子的目標是每天見12名客戶。銷售人員完成這一目標本身就已經很不輕鬆,所以上司更應該在他們早上出發時打招呼送行,在他們結束工作回到公司時打個招呼,以此來營造一種家的氛圍。
只有感受到了上司用眼、用心、用口的關愛,銷售人員才會甘心變成「洄遊魚類」,拼命完成銷售任務。
2
從背影洞察靈魂
「嗯?好像和平時不太一樣。」做到「三用」的管理者更容易發現下屬身上流露出的細微差異。正因為了解下屬平時的狀態,所以更容易捕捉到細微的信號,發現他們的變化。所以,管理者平時就做到「三用」,提前掌握下屬平日里的狀態非常重要。
我從很早之前就開始注意下屬結束工作後回家時的背影。人的後背是沒有任何防備的,所以容易把內心的壓力展現出來。
例如,某個下屬平時下班都是挺胸直背,今天卻塌肩駝背,這種異常情況很容易用眼觀察出來,也比較容易確認。當然,在判斷是否出現異常時,也不一定非要看背影。比如說,想看透一個人的心情如何,可以關注他早上打招呼的方式,或是一些個人習慣。
例如,原來這個人集中精力工作時,會不停地轉動圓珠筆。諸如此類,判斷方式有很多。人是具有習慣性的生物,所以,一般來說通過「癖好」可以看清一個人。此外,管理者還要盡可能地為每個下屬建立一個「觀察筆記」,如果能持續不斷地進行觀察,就更加容易還原一個人的真實形象。
如果發現員工的身上出現了異常,管理者就要進一步加以關注,如果一段時間後該員工恢復了常態,就可以松一口氣。倘若情況變得更差,就要主動問一句:「怎麼了,有什麼煩心的事嗎?」然後耐心聽他傾訴。
做到這里,多數員工就能恢復常態。其原因是,他們把獨自肩負的煩惱傾訴給上司之後,心情就會大大改善!所以,首先要做到傾聽,也就是讓員工一吐為快,而且盡量不要讓員工心中的不快鬱積,要盡早地給予他們傾訴的機會。
如果是由於家人生病需要照看,那麼就盡快對工作分配做出調整,或者讓員工休息一兩天,然後看看情況的變化。如果還是沒有改善,則可以考慮更為專業的心理輔導。
隨著日本勞力安全衛生法修正案的實施,從2015年年底開始,員工人數在50人以上的企業,均被賦予了新的義務,即必須為員工進行心理壓力測試。
能不能通過部下的背影讀懂他的靈魂?管理者需要加強對部下的關注,同時培養能夠洞察部下反常態的能力。
3
善用「敬畏之眼」,方得擁躉
能夠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的人,具有關懷他人的意識,他們大多也擅長「用眼、用心、用口」關注別人。由於這些人懷有尊重別人的心,所以更為謙虛,習慣用「敬畏之眼」去洞察他人。
然而,不會換位思考的人不具有體諒別人的心,不擅長「三用」,看待他人時也多用「鄙夷之眼」。這種人總是自以為是,缺乏謙和之心,他的言行和舉動常常使人不快。
我遇到過這麼一個案例:曾經有一名非常優秀的女員工,每次公司開拓新的業務時,她都會被調動到相關部門。在被連續調動三次以後,這名女員工辭職了。因為她以為自己被公司里的人嫌棄,連續的調動其實就是暗示讓她辭職。
在她被調動之前,她的上司從來不做任何解釋,只是說「接下來你去××部門幹吧」。正因如此,她才會胡思亂想:「為什麼只有我被這麼頻繁調動?」
她周圍的人也開始傳一些風言風語——「八成是上司信不過她」「主管是不是對她有意見」。這名女員工異常苦惱,認為自己是多餘的人。但事實上,她是一名不可或缺的優秀人才。上司本應該站在她的立場上,在大家面前說點什麼。
例如「正因為××非常優秀,所以有了新業務時,我都第一個想到她,希望能借助她的力量讓新業務順利啟航」等。這樣的話,這名女員工本人一定能感受到自尊心方面的滿足,會更加努力工作。周圍人對她的評價也會水漲船高。
下屬是完成計劃任務的先頭部隊,如果他們能以愉悅的心情工作,必將事半功倍。
當然,該批評的時候也要批評,這也是培養更強戰鬥力的必經之路。如果就事論事,為了員工的發展而去批評他,相信員工也會理解。
總是用「鄙夷之眼」看待他人的人,一定不懂得放下身段,說一句:「我需要你的能力。」
他們不懂得站在那位被頻繁換崗的女員工的立場上去思考,才把她當作一個物品一樣呼來喝去。這樣的事情一旦多次出現,員工必然會受到傷害,產生逆反心理或喪失信心,從而辭去工作。
對於很多人來說,位置越高就越容易用「鄙夷之眼」看人,進而,會在不知不覺之中把部下當作棋子看待。在這種上司手下工作的員工會慢慢失去動力,甚至從+100墜到-100。
針對這種不公正的待遇,有的員工甚至還會屢屢做出傷害企業的報復行為,例如故意在產品中摻入異物,故意泄露內部信息等,這就是所謂的「人禍」。
不重視員工,用「鄙夷之眼」看人的上司,不僅僅會扼殺優秀的人才,還會招致對方的怨恨,給企業的生存帶來威脅,成為某種意義上的「危險人物」。
如果有人用「鄙夷之眼」和傲慢的態度對待自己,無論誰都會感到恥辱和被輕視,使心理上受到傷害,或是留下痛苦的記憶,進而產生抵觸和反抗的心理。
當你想讓他人告訴你某事時,或者想在重要的磋商中探尋對方的真實想法時,如果採用這種態度,得到的結果一定不會樂觀。
如果我們放下身段,用「敬畏之眼」與人交流,對方也會敞開心扉,吐露真情,有時還會故意露個破綻,放下戒心,這是人類的天性。
有時兩個能力相同的人,公司內外對他們的評價也會天差地別。評價較差的人往往愛用「鄙夷之眼」看人,用傲慢的態度待人。目光和眼神可以真實地暴露出一個人的內心。此外,在物理層面,調節視線的高度也很重要。
不要讓部下站著做匯報,而應該自己站起來,或者讓部下坐下,總之要保證說話時兩個人的視線保持水平。這樣,部下就不會畏首畏尾,可以用平和的語氣進行交談。
4
直面不足,不恥下問
善於放下身段,用「敬畏之眼」待人的人,會時常保持謙虛和坦誠,敢於低頭向內行請教:「給您添麻煩了,請您教教我。」
在看人時,這也是一個重點。
或許是由於自尊心作祟,或者是過於自信,或者是先入為主,或者是怕麻煩,原本只是張口問一句「能不能教教我」的事,有些人卻怎麼也做不到,反而不懂裝懂、獨斷專行,到頭來常常引發更大的麻煩。
過度自信或是容易先入為主的人,會受制於固定觀念,總是自然地把「絕對」「嘗試」掛在嘴邊。容易上當受騙的人,往往也是這種囿於固定觀念的人。
相反,能夠開誠布公、謙虛坦誠地說出「請教教我」「請幫幫我」的人,一定是與自負、傲慢、獨善其身等行為無緣的人。他們善於傾聽別人的話,能夠靈活地學習一切知識。所以,他們一旦有不明白的地方,馬上就會向了解的人詢問。
其結果就是,他們能夠快速、順利地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而且失誤較少。可以說他們具備完成工作所必需的重要素質。
佳能電子目前正在開展一項革新——為的是讓老員工提高工作效率,對生產線自動化進行升級換代。
這不僅能提高老員工的工作效率,在推廣到海外工廠以後,還能節省全自動操作的培訓流程,降低生產線維修成本。
原本經過三年左右的時間,一套全自動設備就會落後於時代,也正是因為趕上了這一時間點,佳能電子便開始實施這項改革。
前文中提到過,改革要從具有熱情且坦誠的部門開始,像這樣的革新也不例外。因此,負責最初的生產線改革的人一定要具備「不恥下問」的精神,每當遇到不清楚的事情,都能坦率、謙虛地向其他部門求教。
由於具備這種精神的人一般都是非常隨和的,所以別人也會樂於回答他的提問,為他提供幫助。
掀起改革的部門主管,一定要是「不恥下問」者。如果部下學習了上司這種「遇到困難就虛心求助」的做法,那麼整個部門就一定會不斷進步。
公司的工作五花八門,不管多麼優秀的員工也不可能100%地精通所有工作。即便是自己擅長的領域,也不可能僅憑一個人的知識或技能解決所有問題。
正因為如此,無論一個人多麼成功,也必須善用「敬畏之眼」,虛心求教。(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