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Toggle結構框架
在處理大型災難片的時候,較多的導演其實都會選擇採取多個角色多條線索並行的方式。
因為這樣會讓觀者產生一種這次災難真的超級大,超級糟糕的感覺。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襯托。
但是又因為角色過多,所以難免會讓人感覺到雜亂無章的感覺。因此,部分導演又會從一群主角里挑出一個大主角——即全劇雖然看似有多個主角,但其實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是圍繞這這一個主角周邊發生的。
舉個栗子,比如說像是大型科幻災難片《星際效應》。看起來劇中實際上有庫珀和他的閨女墨菲兩條線,但實際上細捋一下就會發現,在整部劇里,庫珀才是大主角。
所以在《2012》的大主角傑克遜幾乎沒有被如何大肆突出的情況下,導演羅蘭·艾默里奇還能將整部片子處理地有條不紊,這讓朕還是感覺十分吃驚的。
在上一篇文章里,朕有將《2012》里的各條線索,各個主角都提煉出來,一條一條捋順過。(附上link:2012|拆一拆,你知道2012里有多少條主線?)
總體來說,這幾條線就是:大主角傑克遜;智者派;富豪派;政府派以及大眾(在這里,朕將大眾和陪襯人員劃歸了一黨)。
並且每一條線里存在的角色幾乎都在兩個人以上,將如此龐大的一個演員群體壓縮到不到3個小時的影片之中,而且還能做到粗中有細、環環相扣、娓娓道來,真的很厲害。
另外,這部影片的上映時間是在2009年,在2012這個傳說中的世界末日還尚沒有到來的時候。雖然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這原本就是一個純屬娛樂的美國大片。
但是導演羅蘭似乎也明白,他拍了這部災難片之後,可能會對世界上的一些人產生的反應。所以,特效不減,災難不減,不過只是同時的多個主角並行,就可以幫他很好的將這部影片的力度給降下來。
換句話來說,就是羅蘭將原本匯聚在一個人身上的所有災難分散到多個主角身上,於是這種災難力度直線下降。也避免了很多人在電影院里,或是看完了電影之後,對這個有點「過激」的話題感到不適或是恐慌。
擁抱輿論
第二點要談及的就是它的故事選材。
瑪雅人的末日預言在12年之前真的一度引起全世界的轟動和討論,在所有人都對此竊竊私語的時候,羅蘭能夠做到順風而下,甚至直接攤牌所有的問題,真的很酷也很聰明。
當然,羅蘭的這部《2012》其實也提出了一個十分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當世界末日來臨,政府是否該告知民眾?
在《奇葩說》的第二季,馬東實際上就提出過這個問題。
一派人提出要告訴,原因是如果告訴了,我們就有時間說再見。在影片中就體現為那個在船上的音樂手,在災難來臨之前給許久未聯繫的兒子撥打了最後一通電話。但是很遺憾的,還是遲了。
另外,高曉松還提出,如果告訴的民眾,高手在民間,萬一民間就有人知道某些解決辦法呢?就比方說,在這部影片中,實際上發現了世界末日即將來臨這個事件的其實只是印度的一個不怎麼出名的科學家。
不過也有不少人持反對票。如果告訴了大眾世界末日即將來臨,萬一世界秩序亂了怎麼辦?萬一在世界末日來臨之前,人類已經末日了怎麼辦?
當然這個猜想我們也不能全盤否定,但是對於這部電影來說,能將這個所有人都在討論的問題公諸於世原本就算得上是一個創舉。
走在世界前列的人未必就是一群解決問題的人,其中也必會有一群提前發現問題的人。他們一樣很偉大。
社會體系
再接下來,朕想講的就是這部電影里提出的十分有意思的社會代表。
在前文中,朕已經大概復述了下,朕之前提取出來的這部電影里的幾大線索:大主角;智者;富豪;政府;大眾。
首先,我們來看大主角。朕在另一篇文章中就已經有說,這種好萊塢大主角的存在實際上就是為了吸引票房,贏得所有觀眾的喝彩。
但是在同時,我們也要明確,這個大主角的角色並非只有最後的拯救者這一個身份。他還是一個寫手,或者說一個作家。
影片中,這個作家幾乎只寫了一本書——《再見,亞特蘭斯蒂》。
熟悉柏拉圖的愛卿們可能都已經注意到了,亞特蘭斯蒂的第一次提出實際上是在柏拉圖的《理想國》。
而柏拉圖「理想國」的整體構造實際上就是以正義為社會公認法則,在影片中這位作家的書,我們從他的迷粉那個研究員的口中就可以得知,實際上也是以善為整本書的公認法則。
再看剩下來的這幾個代表:作家,實際上可以等同為西方古時候的詩人;富商,作為商人代表是經濟的來源,西方經濟的主題組成部分;智者,可以等同為柏拉圖《理想國》里的哲人;剩下的就都是普通大眾。
總結起來就是:詩人;富商;哲人;普通大眾。
可能有愛卿已經注意到了,還欠了一個一條主線代表——政府。
在《理想國》里,柏拉圖曾經提出應該由哲人來充當一個社會的統治者。但是同時他又指出,讓一個哲學家來當統治者幾乎是難上加難。所以在這部影片中,導演將政府這個主線孤立開來,未必就不能引起我們的另外一種思考。
並且以大主角為代表的詩人團體,其實並沒有以一種名正言順的方式進入所謂的「救命方舟」。
柏拉圖認為,「文藝可以為政治服務,文藝可以教化民眾、和睦群體,從而有利於國家的統治。」
但是上過西方文論的愛卿們可能都知道,柏拉圖又是怎樣的厭惡詩人們。他甚至提出了要將詩人從理想國中逐出,因為他還認為,過多的文藝會弱化人民的進取精神。
於是在這部影片中,導演羅蘭看上去並不想解決所有的問題,而是直接將問題攤牌,至於問題的結果,你們討論去吧。呈現的是一個十分開放式的命題。
立意基準
朕對於羅蘭在《2012》里的立意基準是十分看好的。雖然有人會說幼稚。
(Who care?)
我們其實從作家的那本書就可以看出,整部片子的立意實際上就是——「善」。
在很多類似災難片的設置中,導演或者編劇們似乎都更願意走「人性本惡」的路線。比如說現在比較火的黃渤的《一出好戲》。
之所以一定要設置「人性本惡」,一方面是因為演員好演,情感便於表達。就比方說哭戲,只要你哭了,多少都能打動人,但是有多少個人能將他笑的戲深入每個人的人心?
另一方面,「人性本惡」其實是更多「好人」願意相信的人生觀念。朕知道可能有些愛卿不同意,但是朕只提出一個事實,如果更多的人願意相信人性本善,那麼當一些明星出了醜聞的時候便不會有那麼多人去圍觀,甚至導致微博整個癱瘓。
這些「好人」似乎更願意一邊嗑著瓜子,一邊在牆角里啐上兩句「道德淪喪」。雖然這個事實似乎不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但是事實畢竟是事實,這類影片備受矚目也是另一個事實。
所以朕對於羅蘭這部看似很俗很俗的,居然相信「善」這個主題的影片,真的很有好感。
說一句不太中聽的話,想當年,蕭紅活得那麼慘,又是被拋棄又是墮胎的,甚至還有一段時間當了妓女,她都各種想要活下來的。現在的你,憑什麼動不動就覺著整個世界都沒救了?
矯情。
細節亮點
搜到百度百科的時候,有個話題就是:
「《2012》有哪些細節打動了你?」
雖然這在影評話題里是常用的存在,但是不得不說這部片子還真是不少地方都是用細節打動人的。
舉幾個栗子:
當那個萌萌的俄羅斯保鏢拼了命也要停穩了飛機的時候,有誰敢說一點都沒有被震撼到?
當機艙的大鐵門快要關上的時候,有沒有人注意到那個情婦是先將小女孩莉莉送出去的,然後是她的小狗。所以她才被一個人關在了一個倉里。
當那個印度科學家一家即將面對滔天的巨浪的時候,這個全家的擁抱有沒有戳到你?
當美國媽媽手足無措,轉向那個西藏奶奶的時候,就算是語言不通,但是一種無言的母愛使她們互相幫助,有沒有被打動?
還有那個研究員的爸爸不願意離開他的老搭檔,這種友情是不是也算得上驚世?
就在各種主角線索密密麻麻遍布整部影片的時候,羅蘭居然還有精力來刻畫這些十分細小的情節。這種遊刃有餘,真的非一個大師不能完成。
當然在這部影片當中特效也是另外一個特別大的亮點,但是在這里朕不想再贅述。
不過有一個朕個人非常喜歡的細節點,分享給各位愛卿~~~
就是這里,當所有人都在為了沒有鑰匙而撕逼爭吵的時候,富商突然一個響指——人聲控車……
這個廣告是不是溜得一批!!!朕的大愛啊!!!
文末點讚~大吉大利,今晚吃雞φ(>ω<*) ~
該文章由小朕先生獨創,轉發請詢問作者並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