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無論是新聞媒體還是曲藝愛好者,但凡提到劉寶瑞先生必要冠以「單口大王」之稱。劉寶瑞的單口可稱一絕,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能與恩師張壽臣、馬三立、侯寶林並列中國四位「相聲大師」絕非僅僅仰仗著登峰造極的單口相聲,在去世五十餘年後仍有數以萬計的曲藝愛好者對怹的表演藝術如癡如醉,這也絕不是跟風膜拜「單口大王」這麼簡單。能得到觀眾的這般擁戴和懷念,憑得是滿身的好能耐。但劉寶瑞的相聲到底好在哪,很多人卻說不清,今天就和眾位聊聊劉先生使活的高明之處。
相聲怎麼說才算說得好?很簡單,既要有「相」又要有「聲”。「相」可以理解為演員在台上的「使相兒」,使相兒為的是配合段子內容,給包袱做烘托鋪墊。沒有哪位觀眾願意看演員在台上面無表情,毫無肢體動作的幹說,而臉部表情與肢體動作又都是為「說」服務的,不能喧賓奪主。一旦本末倒置了 ,內行觀眾馬上就看出台上的演員在撒狗血。而「聲」一方面是指演員的嗓音條件,清脆悅耳、口齒流利、聲音辨識度高這些都是優勢,另一方面則是指表演技巧,比如:柳活字正腔圓、倒口惟妙惟肖、貫口行雲流水、怯口俗不傷雅等等。在「相」與「聲」的結合上劉寶瑞先生有著非比尋常的鮮明特點。
「口風邪」,這是很多老觀眾對劉寶瑞的第一印象,劉先生的嗓音有著極高的辨識度,雖然以殷文碩、寇庚儒為代表的劉家門弟子都曾爭相模仿恩師的聲音,但演出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其根本原因在於支撐起劉寶瑞表演藝術並不只是與眾不同的嗓音,劉先生的聲線特質的確能「攏神兒」,能吸引觀眾的耳音聚攏觀眾的視線,但真正征服觀眾的還是怹對段子詞句的斟酌推敲以及表演時張弛有度的感染力。
「表演傳神」,是劉寶瑞相聲風格化的一個重要標籤,之所以很多人聽怹的單口時覺得引人入勝也是因為其傳神的表演。要做到這點必須狠下一番功夫,不僅要諳熟段子中的人物性格,表演的情緒定位,還要反復揣摩表演節奏、尺寸、勁頭以及配合的表情、動作等等。在表演像《連升三級》、《黃半仙》這類故事性較強的段子時口風上往往也更貼近人物性格,細膩的情節鋪墊和人物刻畫並沒有讓觀眾感到羅嗦,反而產生了極強的代入感。每個包袱也是在舞台實踐和台下夾磨中完善,同一個包袱多一個字和少一個字都可能影響包袱是否能響,而同一塊活有的人能使炸了,有的人卻使泥了,這是不光是經驗、悟性,還需要反復推敲、揣摩,正所謂藝不厭精。
另外,劉寶瑞的相聲還有兩個值得後輩藝人學習的特點,其一,段子內容乾淨,不管使單口、對口還是群活,只要劉寶瑞使過的段子必是經他事先淨化處理的,剔除了葷包袱、倫理哏的。這樣的段子演員表演起來更從容自信,不管哪類觀眾群體也都更容易欣賞接受。其二,將相聲的知識性與趣味性有機結合,當我們聽《豆腐侍郎》時了解到明清皇室祭天的儀式怎樣進行,當聽完《知縣見巡撫》時知道了端茶送客的官場禮儀。
對於劉寶瑞的藝術風格很難用只言片語來概括,只能擷取最突出的特點簡單闡述。每個觀眾喜歡劉寶瑞的角度各有不同,但能達到雅俗共賞且獨樹一幟的藝人在相聲界確實屈指可數。在劉先生眾弟子中除了殷文碩略得恩師真傳,其他徒弟即便在行內小有名望但在藝術上卻不及師父的萬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