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界一直滿坑滿谷全都是動物,在一開始,高貴而神秘的奢侈品牌非常需要具像化,各種動物作為無言的代言人被選中也是理所當然。
愛馬仕以馬具起家,將 Hermes 的諧音譯作含義貼切的「愛馬仕」三字,可謂是時尚行業品牌名本土化的神來之筆。
Roberto Cavalli 最喜愛動物紋路,豹紋、斑馬紋、虎紋交替出現,不過最有名的還是蛇紋,連品牌專賣店門把手都是蛇。
Chanel 的象徵是獅子, Dior 最愛的是蜜蜂, Lacoste 以鱷魚作為品牌形象,提到 Cartier 會想到獵豹。至於直男最愛 Stefano Ricci ,雖然時裝精們對這個品牌沒什麼興趣,但架不住直男大把掏錢,就為了把那只鷹頭別在腰間。
因此,光是從時尚界受寵動物的換莊,就能多少看出顧客受眾的變化。
在高級時裝街頭化的第一波浪潮中, KENZO 是最早開始將動物形象圖騰化的。以至於不知道高田賢三是誰的直男,也會沖進店里嚷嚷著要買「老虎頭」。
Givenchy 的 Ricardo Ticci 讓羅威納犬成了那一年寵物界的網紅,繼而又讓小鹿斑比爬上了大老爺們的身。
Miuccia Prada 也始終不忘少女初心,給 MIU MIU 以貓的形象作為圖騰。這樣想倒也真貼切,確實只有「貓樣女子」可以形容 MIU MIU 女郎。
Burberry 也有網紅動物,那就是穿著 Burberry 風衣的小熊。如今接手 Burberry 的 Ricardo Ticci 據說又在打這些小熊的主意了,不信走著瞧。
但這還不夠,時尚產業真正的目標是更年輕的千禧一代。
無論這一代人眼下是否是奢侈品的消費主力,他們是如今社交平台最活躍的人群,想要做好品牌傳播與行銷,沒有人可以不取悅千禧一代。
所以你可以發現時尚界正當紅的動物們,正在呈現出兩種風格的變化。
其一是「文藝」化。
實話傷人:多數時候的假文藝不過是真裝x。對於年輕人們來說,買個包還能收獲一段用來扯淡的幕後故事,可以說買一送一了。
GUCCI 就做得很好: Alessandro Michele 給 GUCCI 創造了一只老虎,但這可不是平凡的虎,而是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坐騎(嚴禁酒後駕車)。
另外還給 GUCCI 畫過各種蛇,其中最有名的一條珊瑚蛇,代表著智慧。
除了老虎和蛇, GUCCI 里還有蜜蜂、青狼、喜鵲,甚至中國龍……它們無一例外都有著神話或者傳說作為來源背景, Alessandro Michele 宛如一位高中歷史老師,把來自各國的文化與藝術故事當成課後作業塞給年輕的顧客。
更何況,文藝這件事,本身聽起來就挺酷的。
其二是萌。
本來 高高在上的奢侈品突然變得和藹可親甚至有些萌,這顆安利必須吃了。畢竟沒有什麼比「好——可——愛——」這樣的驚呼更能意味著有人要買單了。
為了大眾化和走量,大家如今都比賽式地開始賣起了萌: Loewe 把大象做成了包也就算了,把熊貓形象也做成包,這對中國的客人來說簡直有著巨大的殺傷力。
COACH 為了大踏步走進年輕人的懷抱,找來了萌萌的霸王龍——看著小短手在毛衣衛衣 T 恤上到處跑,原本兇猛的形象被萌化成了卡哇伊的代表,這一招實在太成功。
賣萌是 COACH 如今信手拈來的技能,除了霸王龍,還有狗狗。之前發布過一組廣告里模特就全是狗, LADY GAGA 那只法鬥 Asia Kinney 也在其中,萌得人心花怒放。
Louis Vuitton 也不落人後。把柴犬的形象做成印花被到處瘋搶。前段時間又跟 Grace Coddington 合作,推出的限定系列里充斥著橘貓、灰貓、胖狗狗……我親眼看著姑娘們現場嚷著「媽呀被萌出一臉血」,然後乖乖地刷卡、掃貨。
另外,還有業內公認的 FASHION ICON——Choupette Lagerfeld 。作為老佛爺 Karl Lagerfeld 的愛貓,它有著連一線明星都要羨慕的絕佳時尚資源:拍過雜誌封面、當過產品代言、有自己的ins帳號、甚至還是老佛爺創辦的報刊的主編…… 當然也少不了以它的形象作為靈感的時裝單品。
除了常規單品,對奢侈品牌非常重要的中國市場的農歷年習俗也啟發了大牌們,從前兩年開始,鱗次櫛比的生肖相關單品如雨後春筍般蜂擁而出,雖然畫風上有點一言難盡 …… 但好歹是在萌這件事上努力了。
從兇猛的動物,到賣萌的寵物,時尚產業從未想過要紆尊降貴,但這種視覺上顯而易見的改變卻說明,時裝說到底是門生意,無論黑貓白貓,能賣出去的就是好貓(或者豬)。
作者簡介
吉良先生
時裝評論人、作家、電台 DJ 。曾就職於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並曾於時尚雜誌工作,在媒體行業有十餘年工作經驗。現專心發展自媒體工作,曾被巴黎銀行奢侈品總部評為「中國十大博主」之一。著有《時差信徒》等暢銷書,現於上海 KFM981 電台開設有個人電台節目。從 2018年 2 月刊開始,你將能在《時尚先生 Esquire 》上看到吉良先生的專欄。
推送編輯:申遠 Vin /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路
「打賞買買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