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就這麼悄無聲息地過去了,在年末的最後一天,我都會撇開所有的事情,專心總結與反思過去的一年,並為新的一年做好計劃。未來,永遠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應該知道自己收獲了什麼,失去了什麼,暴露了哪些弱點,在新的一年里應該怎樣揚長補短,以取得更好的成長。
努力,是對人生最好的態度!
內容目錄
Toggle1、讀書復盤:讀完670本書,書都帶給了我什麼?
我在讀博前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以俞敏洪為榜樣(大學4年讀了800本),我要在4年博士生涯中讀完1000本書。時至今日,2年半過去了,我一共讀完了670本(2018年讀完了301本),預計2019年底可以達成目標。
在我寫這篇總結的時候,我想到:都說讀書能帶來改變,雖然是潛移默化的改變,可能1年看不出來,那2年半了,也該有點苗頭了吧。但我感覺自己還是那樣啊,說的現實點是沒賺到錢,說的文藝點是壓根就沒什麼成就。那,讀書到底帶給了我什麼呢?讀書真的有用嗎?
我想了好久也沒想到合適的、令人滿意的答案,直到我制定了2019年的讀書計劃及書籍閱讀方向後,我才「或許」發現了一點「可能的跡象」。
2017年,我讀的書主要是歷史、傳記、名著等以文學為主的領域,特點是不燒腦、看的基本都是故事。我2017年推薦的書單也基本都會文學書,比如《飄》等等。
2018年,我讀的書主要是經濟、管理、文化、職場等以經管為主的領域。特點是契合我對提升個人思維、格局、眼界等方面的需求,今年我推薦的書也都是以此類書籍為主,如德魯克的兩本書等等。
2019年,我計劃閱讀的書是商業、社科、理財等能對當下產生實際效益的領域的書籍,目的是讓自己全方面提升實戰能力。
從2018年開始我已經很少看文學、歷史等書籍了,我更喜歡有深度、能帶來新知、獲得一點啟發的書。而2019年,在1000本書的最後1/3階段,我更關注實效,促進實際行動、產生實際效益、能應用並帶來價值的書籍。
2017年,我把我前20多年想讀但沒讀過的經典文學書籍都讀完了,算是補課。2018年,我把目前學習和工作需要的書籍也讀的差不多了,算是同步學習。2019年,更希望能超前讀書,讓自己閱讀的知識水平超過當下的個人能力。
當我發現了前面這個趨勢後,我覺得這並不是一個清晰準確的特徵,也沒有特定的含義。但我的閱讀需求的確在持續的變化,思維也在發生改變,我想這就是2年半的讀書帶給我的價值。
2、寫作復盤:50w字、120w字的寫作帶給了我什麼?
現在是寫作的時代,新媒體的出現釋放了無數人的「寫作能量」,月入幾千、過萬、甚至十萬的人不斷湧現。只要你願意努力,你會發現這是普通人最好的時代。
今年在多個平台陸續寫作了50w+字,兩年多來堅持寫作120w+字。後半年因為戰略方向的調整,略有停斷。但隨著2019年新目標的建立,將會重新出發,每周至少三更。
我一直有一個觀點:讀書不能停、思考不能停、寫作不能停,只有持續的學習、高效的執行,再匹配堅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帶來更多成長與「可能」。
其實,我發現我到現在也沒學會新媒體寫作方法,都是隨性而寫,屬於自嗨型寫作,比如這篇復盤。我寫作的內容一般是我讀完、思考後認為對自己有價值的點,能讓我獲得一點新知。但如果想通過寫作賺錢,建議還是要好好學習下相關的方法,買一些課程、請教下大咖、並堅持練習。
3、時間管理復盤:整整記錄了1年的時間開銷,我發現了什麼?
2018年全年,我每天都記錄自己的「有效工作時間」,用的APP是「aTimelogger」。我自己定義的有效工作時間是「能促進自身更好成長的純時間投入」,此處有個「純」字。比如寫論文、寫文章、讀書、健身、有價值的談話等。而吃飯、發呆、休息、娛樂、陪家人、睡覺以及工作間隙喝水、上廁所,都不算在內,我在每日記錄時都已經扣除了。這個方法我學習自前蘇聯的柳比歇夫,如果想了解具體操作,建議讀一下《奇特的一生》這本書。
2018年1月1日-12月30日剛好52周,364天,8736個小時,我的全年時間開銷如下:
此前我從未統計過自己的時間,但今年踐行下來,才發現自己的時間利用率如此低下,有效工作時間僅僅2680個小時,31%。而未被利用的時間是3326小時,占比高達38%。睡眠時間我是用小米手環來統計,每天都會提示自己的睡眠時間。
但亡羊補牢,猶未晚矣。2018年當做試水,根據2018年的時間統計結果,我計劃了2019年的時間分配。2019年計劃全年將減少364小時的睡眠時間,並多利用1336小時的未被利用時間,這樣可以多出來1700個小時的時間用在「有效工作、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上,包括寫論文、個人成長、健身運動、工作等等,並細化出了季度目標及每周時間分配。多出來這1700個小時,相當於我過了1.6個2018年。我想,這就是時間的厚度。
4、健身運動復盤:全年1000公里跑步+N分鐘的健身,我收獲了什麼?
2017年末,因為長期久坐打字,有一天突發脊椎勞損,被迫休養了很久。當時的恐懼感我依然歷歷在目,我才不到30歲,正直身體巔峰期,怎麼會落得這種病痛。
於是,從2018年3月份天氣回暖開始,堅持規律的運動習慣。一年下來,跑步將近1000公里,在Keep上跟了N分鐘的各種練習,也在健身房開始上器械。體重從年初67kg減到58kg,然後增肌到63kg,體脂率維持在15-16%,隱約有腹肌輪廓,內臟脂肪降到最低,肺活量變得強大,跑步8公里只會膝蓋有點僵硬,並不會很累,全年身體狀況良好,甚至自認為接近優秀(允許我小傲嬌一下,沒有什麼比改造自己的身體更值得高興的了)。以前因肥胖、久坐引起的懶惰心理、腰酸背疼等問題都已經消失。我很感謝曾國藩,這是我讀完他的書後學習來的——修身、自律。
2019年將會繼續保持健身運動的習慣,不求練出健身教練那樣的身材,只有保持健康、充滿活力的體魄,以更好的體魄帶動自己走向燦爛的星辰大海。
5、修心、計劃、反思復盤:王陽明的故事教會了我什麼?
在2017年制定的計劃里,原本是沒有這一項的。因為今年讀了王陽明的書籍,才發現原來在」曾國藩的修身「以外,還有」修心「這一說。具體是情緒管理、溝通能力、日常反思等方面的訓練。今年在生活上發生了很多突發且重要的事情,自己處理地並不是很好,也才發現在心緒能力上存在非常大的短板。於是,在下半年讀完王陽明的書後開始有導向的訓練自己,但並沒有成體系化,也沒系統設計。在2019年的計劃里,已經將這一塊納入進去。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王陽明的書籍帶給我的體會,就是: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人生中會遇到很多的艱難困苦,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能體現人的心性修養。尋常人往往慌亂悲戚,唯有修養深厚者能做到泰然處之。王陽明有句話說道: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艱難困苦,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上半年我堅持每天計劃、反思自己,但下半年因為很多原因(其實都是自己找借口),造成了下半年堅持的並不好,也在個人成長方面出現了停頓。直到年底我開始系統反思2018年,計劃2019年,我才領悟到,其實計劃與反思本身也是修煉的一種方式:有計劃的人生才會覺得心里有底,有反思的人生才不會再次踩雷。
所以,2019年將會重拾日常計劃與反思的習慣,並寫到了年度計劃里,將會努力把它們像讀書、寫作、運動一樣融匯到我的生活與工作中,像吃飯、睡覺一樣成為常態,而不是需要刻意提醒自己。
6、最後,致敬未來
So,2018年過去了,復盤到最後,我給自己打65分。增分項來自於我拜了三位老師:師從曾國藩,學習修身自律;師從王陽明,學習磨練心性修養;師從德魯克,學習管理與實踐。減分項在於自己在計劃、反思、堅持、心緒等方面暴露的弱點,以及並未取得特別拿得出手的成就。
2019年的目標及詳細計劃已經制定(僅供孤芳自賞)。借用在朋友圈里看到的一句話結尾吧:不要給自己的人生設限,只要不設限,你永遠不會知道一年後的自己將會變成多麼優秀的樣子。
所以,2019年,我將不會給自己設限!
在1年後,遇見更優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