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綜藝圈並未如預期一般強勢生長,而是在熱鬧聲中跌跌撞撞,新生代偶像如雨後春筍般地生長,「老牌」綜藝、「老牌」流量神話破滅。如果說《偶像練習生》是娛樂節目「造星」能力的巔峰,那《創造101》就是繼「超級女聲」之後,社會給予強烈關注度的又一座里程碑。
但兩大高峰之後,不論是「偶練」系、「101」系派生出的偶像節目,包括《奇妙的食光》《完美的餐廳》《超新星全運會》,以他們為主的綜藝節目如《野生廚房》、《Hi 室友》,或緊跟潮流推出的《下一站傳奇》等偶像類選拔節目,均表現平平,甚至讓普通觀眾產生審美疲勞。
《偶像練習生》為演藝圈帶入大批各類型的年輕男孩,以風卷殘雲之勢搶占綜藝、音樂及品牌代言等3大領域;《創造101》則因為持續不斷的爭議和討論,誕生話題人物楊超越和王菊,成功讓參與的觀眾從「粉絲群」擴展到「宅男」及其他領域的女性,足見節目製作單位在規則設置和話題炒作的功力。
偶像與粉絲也許為娛樂圈、品牌以及經紀公司帶來足以令人大吃一驚的能量,但就作品層面來看,即使是目前產出最活躍的綜藝,仍然不足以讓人期待明年能夠有任何實質性的改變。
新偶像崛起的同時,則是老牌「流量」的萎縮。隨著娛樂圈「人人上綜藝」的趨勢愈演愈烈,好綜藝和原創綜藝不斷出新,觀眾已不在乎,所謂的「大牌」。以《幻樂之城》中的王菲為例,頂著「綜藝首秀」的頭銜,話題熱度只在社交媒體存在1天;慢綜藝《中餐廳2》固定嘉賓有王俊凱、趙薇、舒淇及蘇有朋,飛行嘉賓也個個來頭不小,但嘉賓之間的互動幾乎沒有引發討論的火花。
其實「爆款」的思路一直以來都是錯的,這是特定社會場景下的偶然性事件,可以嘗試分析「爆款」迎合觀眾的哪些需求,但無法界定「爆款」的製作準則。對於制播方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立刻復制生產線,而是應找到「觀眾被滿足了什麼心理需求,與社會環境和行業環境有怎樣的關係?未來這些需求是否會產生變化?」
2018年有很多陌生文化內容或生活內容被搬上綜藝舞台,如街舞、機器人、籃球、電競、電音等偏年輕新潮文化,激烈對抗和競技的呈現方式,與目標受眾潮流年輕人相契合。
分眾市場下的綜藝,明星藝人的職業技能比拚節目也是2018年的話題。之前的《我是歌手》專注音樂領域,2017年10月首度推出的《演員的誕生》則以一種可取悅觀眾,又能肯定明星演技,在綜藝圈異軍突起,因此,台詞配音、音樂劇、美聲等主題的明星職業競技節目在2018年不斷推出,共同特點就是「無法預測誰能走紅、輿論反應如何」。所以觀眾從這些節目中重新認識任素汐、邊江、金世佳、胡先煦、李蘭迪……等認真、專業的藝人。
此外,傳統文化類節目也在悄然走紅,鄉村美食的節目被大家嘖嘖稱奇,回歸家庭的話題反復被拿來討論……這些現象的出現,與大陸經濟發展有關,「向外走、向外看」不再是新鮮的事、刺激的事,「向內看、往家走」,反而成為都市異鄉人的普遍追求。
哪一種節目類型會走紅,固然有偶發性因素,例如前數年流行冒險類、遊戲競技類節目,製作單位不斷追求刺激、新穎的遊戲方式,但今年大都與旅行類節目一樣,幾乎都已偃旗息鼓,沒有再見到大水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