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不說暗話,我又是來推薦綜藝的。
韓國最近開播了一檔名為《愛神派對》的節目,有點像夕陽紅版《心動的信號》:讓五位藝人的父母一起坐著大遊輪去旅行,做子女的在第二現場觀察他們的表現。
之所以這麼打比方,是因為這些藝人的父母,都是單身的中老年人。
有的爸爸喪偶四年,總是一個人悶在家,讓他出去玩也不去;有的媽媽離婚多年,一個人拉扯孩子長大,苦了大半輩子。
節目組給他們這樣的中老年人起了個名字,叫「單昏族」(單身黃昏族)。
子女讓他們來參加節目,倒不一定非要湊成姻緣,就是想著讓他們出門玩一玩、交點新朋友也挺好的。
這個節目最有意思的是,子女們終於置身事外的視角——我爸/我媽終於擺脫了我,ta和老夥伴在一起玩時,是什麼樣子的?
也正因為這種觀察方式,讓節目里的藝人嘉賓和節目外的觀眾都忍不住思考:
哇,我真的「認識」我爸/我媽嗎?
當然,乍一看會覺得這說的是什麼話啊?論親近程度,誰會不認識自己爸媽。
特別是觀察室里的藝人們都是單親家庭出身,和父母中僅剩的一方有著更深厚的羈絆。他們只看一眼背影,就知道那是我老爸/老媽登場了,臉上立刻浮現有點小驕傲又不好意思的笑容。
貼心的子女也對爸爸的生活習慣了如指掌。女演員李清娥的爸爸愛喝酒,一開口問遊輪上有沒有酒喝,女兒馬上露出了「我就知道!」的無奈表情。
但是,除了這些常規的生活細節,脫離了子女視線後的爸媽給他們帶來的驚訝可不少——
想不到加起來300歲了的長輩們,竟然會做出這種事?(明天可以去UC上班嗎)
一開始,這群單昏族們的確很矜持。
他們在遊輪上參加晚宴,看著外國人翩翩起舞卻不好意思加入,聽到自己喜歡的歌也只是跟著哼兩句,完美詮釋了傳統東方人在這種社交場合的拘束和端莊。
觀察室里的子女覺得很理解:哪怕是年輕人,在這種場合都容易怕生呢。
結果他們沒想到,父母其實比自己想像的要會social多了。
作家許志雄本以為自己的老媽最害怕的就是跳舞,打死也不可能在這種場合出風頭。
結果,媽媽被熱情的外國船員邀請跳舞時,嘴上隨便說了兩下不要、身體卻很誠實,大方優雅地跟外國男士共舞一曲,簡直不要太遊刃有餘。
不僅老姐妹們驚嘆「還以為她不會跳呢」,此時在觀察室的兒子回想起媽媽以前說過的話,也是一臉被騙的表情:誰說跳舞是噩夢來著?誰說永遠只在夢里跳的來著?
其他的男士女士也被感染起來,雖然步法很生疏,卻也大大方方地在舞池中跳起了他們平時很少有機會跳的舞。
歌手narsha的單身媽媽吃了大半輩子苦,在這種場合被高大帥氣的紳士邀請跳舞,臉上洋溢的光彩是女兒未曾見過的。
第二天,許志雄的媽媽更活潑可愛了,像少女一樣管同行的老紳士叫「歐巴」,即便兩個人加起來都快150歲了,還是能營造出粉紅泡泡的氛圍。
左下角小窗里的兒子見狀又是一臉I’m fine」……
爸爸們的表現也不遑多讓。
韓國舞者河輝東的爸爸是嘉賓之一,為人少言寡語,是那種說話做事都慢悠悠的老大爺。
誰也沒想到,他十分會狙擊老姐妹們的少女心:一天遊玩之餘還想著給三位女士都買了紀念品小花花,讓她們都開心得笑成了一朵花。
這廂叔叔阿姨們大方地互相讚美和道謝,螢幕外做兒子的反而一臉驚慌,可能腦子里都在飛彈幕:
爹你還是我認識的那個爹嗎想不到你撩妹還有這一手???
這種反差萌的綜藝效果很強,但除此之外,也無意中讓人意識到一件事:
從旁觀者的角度才發現,父母的確有很多樣子,是做子女的從來沒見過的。
不管是這些明星還是我們普通人,身處傳統的親子關係里,有些東西好像是我們天然默認的。
比如子女眼中的父母總是老成持重的,只有小孩才會為什麼事情激動得失態,但身為「大人」的父母不會。
節目里,narsha聽到媽媽因為太過開心發出激動的叫聲,完全震驚了:剛才那聲難道是我媽嗎?這輩子都沒聽過她發出這樣的聲音啊!
李清娥本以為爸爸是個不茍言笑的老紳士,沒想到他成了旅行團里的熱舞擔當,沒事兒就要開心地哼著「愛神派對~」的調調扭兩下,把老姐妹們逗得前仰後合。
孝順的子女都希望父母的晚年能過得開心,卻沒想到他們出去旅個遊、就就為了遊輪開動了這麼一點小事,也能歡呼雀躍很開心。
由於年齡的差距,父母也總被認為保守老派,面對新事物總是排斥又抗拒。
寡言少語爹本來是很符合兒子對他的預期的,話少慢熱又內向,沒什麼存在感。
結果第二天和女伴一起遊公園的時候,他讓人大跌眼鏡地……主動戴上了兔耳朵頭飾。觀察室里的藝人統統震驚了:叔叔您已經67了啊!
面對那些新鮮的東西,他們比想像中的更愛玩,更會玩,在4D照相館里拍起照來,比年輕人還」戲精「。
事實證明,老年人要是玩嗨了,那精神頭比年輕人還嚇人。
看到他們在遊輪的船頭吹風,子女們都羞得不行,嘴里不停念叨「你們可別模仿鐵達尼號的pose啊啊啊」。結果叔叔阿姨們擺拍拗造型可開心了,一點都不扭扭捏捏。
眼看著自己的媽在電視節目上像個老兒童一樣,玩起來毫不含糊,甚至做出一些」幼稚「的、意想不到的舉動,藝人們全程都是這個表情↓↓↓:爸/媽你弄什麼嘞!
但其實仔細一想,他們也只不過是在做讓他們高興的事罷了。
如果卸下子女對父母的濾鏡,只是拿他們當普通人看,那爸媽這些放飛自我的一面也沒什麼好奇怪的。
人到中年,一樣有自己的愛好和性格。
節目里面讓人意識到,原來這些上了年紀的單身女士在正式的場合初次見到異性,也會下意識地趕緊整理一下自己的衣著。
原來他們也有那種看起來很幼稚的小心思,單身老阿姨被叫了」公主「也會覺得很開心;
原來媽媽們到了五六十歲,還是很向往跳舞這種社交活動,為了不膝關節脫臼趕緊偷偷地做熱身運動,像年輕人一樣期待穿漂亮性感的裙子。
年輕人總是默認媽媽們就該衣著樸素,默認身材發福也是她們要接受的宿命,卻不知道她們一起玩的時候還像青春期小女生一樣,會拍打著自己的肚腩、抱怨這樣穿裙子一點也不好看,之後又互相安慰:老阿姨們就是有啤酒肚啦,沒有關係。
爸爸們上了年紀,也不一定就是不茍言笑的老古板,誰說他們就不能玩小年輕愛玩的潮流了?
節目里,河輝東的爸爸雖然話少內向,卻在嘗試玩平衡車的時候一點都不含糊。即便已經快70歲了,老人家卻比年輕人更勇於嘗試新事物,甚至學得很快、做得遊刃有餘。
仔細想來,其實父母在子女心里有不少刻板印象:東亞文化圈的傳統父母,總是那麼穩重踏實、吃苦耐勞,克制自己的情緒,把所有事情都照顧得周全妥當。
久而久之,明明是最親近的人,做子女的卻必須要擺脫這層身份,從旁觀者的角度,才了解到不用做父母時的父母有另外的性格。
這種理所當然的印象,一部分是因為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父母總是自覺地遷就子女的步調。
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父母做飯的時候總是以孩子愛吃什麼優先,孩子可能長大了才會猛然發現,原來自己並不知道爸媽愛吃什麼。
子女也習慣了,打我出生、記事起,父母就已經以我父母的身份存在了。
就像節目中的河輝東所說,一直以來只見過爸爸和自己在一起的照片,卻從來沒見過在這之前爸爸自己一個人的照片。
我們自然而然地認為爸媽的人生步調與我們一致,沒覺得對他們更早時候的人生有什麼認知。
很多刻板印象就是這麼來的:因為我們是子女和父母的關係,所以習慣了這種管理與被管理、保護與被保護的關係。
所以即便是彼此最親的人,也未必最了解細微之處的疏忽。
節目有一個環節,是每人都要在晚上把今天拍的一位朋友的照片送給ta,寫下今天想對ta說的話。
收到照片的媽媽特別開心,一個理由是:以前出去玩的時候誰會拍以我為主的照片呢?
操勞了大半輩子的人,總為孩子操心的人,終於有一次因為自己這個人,成了別人視線的中心,當然開心了。
即便孩子已經很孝順,但只要處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中,依然有很多包袱是自然而然背上的。
另外一方面,東亞文化中的父母也習慣了只讓孩子看到自己作為強大的、有責任感的父母的一面。
有些東西,是做父母的壓進了心底,不願讓子女了解。
雖然這是檔韓國節目,但有些情感上的共鳴中國人也懂——父母的身份就像一堵充滿安全感的牆,如果不繞過去,父母永遠自覺地把一些東西擋在外面。
作家許志雄說,他小時候很不能理解,為什麼家里生活已經很困難了,家里全靠媽媽一個人,她卻還那麼喜歡做陶藝。
他長大後才知道當年的媽媽為了養家糊口,瞞著孩子做了多辛苦的事,也理解了媽媽喜歡的陶瓷可能是她當時沉重生活中唯一的安慰。
歌手narsha從來沒見過自己的親生父親,她的母親從一開始就要一個人拉扯孩子長大。
這麼多年過來,明明父母過得最苦,明明孩子已經成了事業有成的明星,父母卻依然心懷愧疚:孩子沒遇上好父母,才辛苦呢。
就這樣,我們每個人都是從父母身上學到了身為成年人的第一法則:對最親的人隱藏自己的傷心和難處。
當父母的有父母該有的樣子,隱忍,堅強;當子女的有子女該有的樣子,懂事,聽話。這就是父母們言傳身教給我們的親子關係。
倒不是說這樣的模式好與不好,只是總有一天,我們會從一些細節驚覺自己好像沒有自己以為的那麼了解父母。
就像節目中我們和藝人子女一起感受到的共鳴:
我們習慣了當父母的為子女有操不完的心,總是把自己置於次要的位置,在忙得團團轉的生活中表現出周全穩重的一面。
可是他們明明也可以愛玩,可以愛美,可以為開心的事情歡呼,可以六十多歲了還學習新事物、用二十歲的心態活著。
節目外的現實中,其實年輕一代已經開始感知到這種矛盾。
我們社會中的年輕人,一邊盼著父母不要把注意力全綁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們能有以自己為中心的生活,過得瀟灑快樂;
但偶爾偷窺到他們超出認知的一面,又會覺得十分驚訝,有點不知該如何平衡這樣的父母和自己印象里的父母。
這種了解,多半來自」偷窺「:當子女的偶然發現,爸媽竟然也會喜歡這樣的東西,做這些年輕人才會做的事?
但其實這樣的生活方式完全沒毛病——父輩老了,退休了,就一定只能過每天幫孩子帶孩子、每天往返菜市場和廣場舞的生活嗎?
更深層的問題是,只有到了長大之後,做子女的終於有機會平視父母的生活,繞開那堵牆。
這時才有機會了解,他們並非永遠需要為孩子繃著神經,更不是聖人。他們也有缺點,有欲望。所謂成長,也是對父母」祛魅「的過程。
這背後又有另一個逐漸被重視的社會問題:慢慢在輿論場中掌握的話語權的年輕一代,其實對老去的生活知之甚少。
中老年人的愛好,中老年人的愛情,可以超出社會傳統觀念為他們畫的圈子嗎?目前社會輿論不僅給不出一個積極的答案,甚至都很少拿它當回事兒。
或許這麼一檔來自鄰國的綜藝能幫助我們的年輕人開始想一想,父母並不是只有父母這一個身份,而當他們老去,更不代表著他們的生活就要退場,就要屈服於別人眼里的」中老年人要怎麼活「。
最簡單的一步,或許就是了解自己的父母開始。
作家許志雄在節目里說的這句話最讓人有共鳴:我只知道我媽媽,並不是很了解金賢周(媽媽的名字)。
這麼多年來,我們只了解身為父母的父母,卻常常疏忽了他們作為一個完整的人、作為父母這個身份以外的人生。
如果做子女的率先試著摘下親子關係的濾鏡,擺脫那些條條框框,不再想當然地揣測父母,有些代際衝突或許可以找到解決辦法,雙方的人生都會好過一些。
畢竟從最現實的角度出發,當代際衝突總是起源於互相的隔閡和自以為是,唯有平等了解之後才可能誕生理解。
· END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點擊底部右下角的「好看」
點擊圖片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