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里最後的夜晚,我吃到了路邊野餐

「現在大家老看我拍凱里、拍貴州,出了貴州就不會拍電影嗎?我覺得很有可能。我去其他地方拍,也會把那些地方拍成凱里,而且你們去了凱里,就會知道,凱里並不是我電影當中的那個樣子,它是被塑造起來的一個精神的地帶。」年僅29歲,僅憑兩部作品已榮譽滿身的青年導演畢贛 在一次採訪中說。

由畢贛執導,黃覺、湯唯主演的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於12月31日在大陸上映,電影中仍然會出現很多凱里元素。而凱里,也將迎來更多對這里感興趣的影迷和遊客。

在第一部和凱里有關的電影《路邊野餐》中,畢贛虛構了一個地名「蕩麥」 圖為電影海報

畢贛和他的凱里布魯斯凱里不僅是畢贛的老家、他兩部的取景地,同時,也是畢贛電影體系中對外輸出的一個重要地理標籤。

2016年,《路邊野餐》上映,並獲得台灣金馬最佳新導演獎。正是通過這部電影,畢贛把自己的家鄉貴州凱里,拉進公眾視野。

《路邊野餐》的英文名叫「Kaili Blues」,直譯為「凱里藍調」。電影中彎曲的山路、潮濕的氛圍以及難懂的貴州方言,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熱愛家鄉的導演甚至在電影中為凱里打起硬廣,在那個著名的40分鐘長鏡頭里,他讓想當導遊的洋洋在鏡頭前一遍遍地背誦凱里導遊詞。電影中出現過的那些場景如防空洞、診所、台球室、歌舞廳、小酒館,散落在凱里市區各處,有時不經意間就能遇到。有一次,我在凱里火車站附近,經過一座橋邊,看到一處瀑布邊的房子,想起來,那正是電影里主人公陳升和他妻子住過的地方。

今年,畢贛帶著他的新片《地球最後的夜晚》相繼在戛納和台灣金馬亮相並引起轟動。這部電影仍然在貴州凱里取景拍攝,故事圍繞著一個「凱里殺手」展開,電影海報上,黃覺身後的街道正是凱里的夜市。

《地球最後的夜晚》海報

老街文化

踏上黔東南的旅行者,大都是從凱里開始的。

作為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凱里並不是一個真正的旅行目的地。一般人們來到這里,主要是為了去著名景點「西江千戶苗寨」,順道品嘗下酸湯魚。凱里是來黔東南旅遊最重要的交通中轉站,因為高速公路和高鐵的建設,從凱里去州內的任何縣市都很方便。

與畢贛電影中所營造出的那個破舊的,夢幻般的小鎮氣息不同,真實的凱里早已是個比較現代化的城市,它和其他我去過的其他三四線城市,看起來有著共同的復制感,除了一點:這里山比較多,一些房子不得以只能往山上建造。

凱里地處雲貴高原向中部丘陵過渡地帶的 苗嶺山麓。這一帶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因此稱為苗嶺,而凱里則有「苗嶺明珠」之稱,這里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口為苗族。作為黔東南自治州的州府,貴州主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凱里也是一座非常年輕的城市,今年剛過完建州62周年的生日。

建州之前,凱里只是個隸屬於爐山縣的小鎮。1956年,「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成立,原本的州府位於鎮遠,但鎮遠因為地理位置因素,不能擴大發展。綜合考慮,1958年,州府正式遷往凱里,於是就有了今天這個現代化的凱里城。

凱里市景

凱里市區並沒有什麼旅遊景點,如果非要算的話,大概就只有位於市中心的「 凱里民族博物館」。在這里,可以對黔東南的人文地理及少數民族文化有一個初步了解。民族博物館附近還有一座「 民族體育館」,是一座集合了鼓樓、風雨橋等建築特點的體育場。

盡管凱里已高樓林立,但是這里不缺市井氣息和濃鬱的民族風情。凱里最大的魅力,也許就是混雜著苗、侗、漢方言的街頭,和身著各式少數民族服裝的「移民」。

凱里是一座移民城市,本地人在這里只是少數。很多人剛剛從農村搬來凱里,生活在移民安置房里,努力適應城市化的生活。這里有比其他城市更多的挑著扁擔行走的流動攤販,他們大多聚集在老街一帶。

從大閣山隧道出來,有個 大十字。在貴州,凡是叫「大十字」的地方,意味著城市中心。離大十字一條馬路之隔的小十字,就是過去凱里南門的所在。

以小十字上面的大閣廣場為界,東邊是東門街,西邊為西門街,全長兩千多米。東西兩邊各夾雜著幾條狹窄的街巷,也正是這一帶,孕育著「 凱老街」(凱里老街的當地叫法)文化和市井風情。

西門街的盡頭是苗都客運站,東門街的盡頭是凱運司。我總是從老街的這頭走到那一頭。畢贛電影中的凱里,只有在這條街上才能找到對應。

凱里「一商場」是老街的地標

廣場上烤火的老人告訴我,凱里還沒有小十字和大十字的時候,就這一條老街。大家習慣叫「凱老街」。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大大小小的街道日漸增多。老街顯破落了,成了城中村。

凱里的地標「 一商場」,與東門街相連,也是最具生活氣息的綜合市場。這里賣的很多東西,商場、超市里買不到。從一商場進去,穿過熱鬧的菜市場,往左拐,來到一條百米長,賣竹木制品的老街。整條街上都是手工製作的竹編工藝品,有籮篼、背簍、魚簍、鐮刀簍、鳥籠、鬥笠、竹籃、簸箕,應有盡有。

沿著竹編店鋪往下走,來到「 苗服街」。這里一排排的服裝店,賣的是周邊各縣少數民族服裝和配飾。黔東南每個地區的民族服裝都不相同,極有辨識度。來這里的次數多了後,我逐漸能夠區分哪些是凱里的樣式,哪些是周圍雷山、台江、黃平等縣的款式。

在苗服街旁邊的 苗銀市場,可以看到各式精美的銀飾,也可以觀看銀匠們製作銀飾。這些銀匠大多來自雷山的控拜。苗銀是苗族、侗族重要的首飾及婚嫁用品。當地人要為女兒置辦嫁妝,都會來老街定制銀飾。

東門街以苗族服裝和各式手工藝品為主,西門街上有很多家庭旅社和私人診所。這一帶是凱里苗醫診所最集中的地方。苗醫的知識和醫術一般來自家傳,大多從小跟著父輩上山采藥,年輕時做遊醫,有了一些名聲後便離開村莊,在城市開診所並紮根下來。

東門街上的竹編市場上,正在編制竹筐的革家人

凱里老街最熱鬧的日子是它的趕集日(趕場天)。過去每到周日,凱里周邊的少數民族就會背著籮筐,挑著扁擔來老街上趕集,賣一些土特產和手工藝品。

隨著時代的發展,古老的趕集文化和城市的現代化發展越來越衝突,今年6月17日,凱里的城管部門下發整治通告,如今,凱里老街的周日已不再允許擺攤。

西門街上的苗醫診所

盡管老街已經看不到趕集,不過在十五公里外的 舟溪鎮,每周仍可以看到熱鬧的趕集場面。舟溪最熱鬧的節日是每年正月十六期間舉行的的蘆笙節,這可是黔東南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的蘆笙聚會。屆時,凱里周圍的數萬名苗民都會來此歡聚,要跳好幾天蘆笙,青年男女們,則可以借此時機尋覓意中人。

在電影《路邊野餐》中,蘆笙是重要的線索。片中的男主人公陳升從凱里去鎮遠的路上,因為尋找苗族蘆笙藝人,經過「蕩麥」。電影中長達四十分鐘的長鏡頭,就此展開。

「蕩麥」是導演虛構的地名。這個長鏡頭的拍攝地,就在凱里市 大風洞鄉平良村。這里原本是個寂寂無聞的小村莊,《路邊野餐》上映之後,平良村成了一部分影迷的打卡地,每天都有若干因為電影而找過來的遊客。當年參與電影拍攝的村民,甚至做起了導遊工作。

凱里西南二十公里外的「下司古鎮」雖小卻精致,過去是黔東南地區與貴陽商貿往來重要的物資集散地。水運繁榮的年月,造就了下司碼頭文化的興起。古鎮街道兩旁至今保存著各式商鋪、會館,除貴州特有的苗侗風格的建築外,還有廣東會館、福建會館、江南院落、徽派建築、民國建築、西洋建築等,民國時曾有「小上海」之稱。

酸湯和夜市

凱里有句話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竄竄」。酸在黔東南的盛行,是由於之前該地區交通不便,缺少鹽巴,於是當地人便創制出一種「以酸代鹽」的調味法,形成自成一體的酸湯類飲食文化。

酸湯類菜肴,在黔東南各縣市都很盛行,尤以凱里最為典型,所以外界統稱為「凱里酸湯魚」,連貴陽很多人都會特地開車來凱里吃酸湯魚。

作為酸湯魚首府,凱里路邊的酸湯魚店比比皆是。酸湯魚的製作以清水江河魚和稻花魚為佳,經過酸湯的洗禮,魚的腥味被去除,剩下原本的鮮味。

貴州的酸湯大體可分為 白酸湯紅酸湯兩類。白酸湯是最傳統的酸湯做法,用米湯煮沸後裝進壇子里發酵而成。好的白酸,喝起來清爽回甘,酸味中帶有谷物的清香。

紅酸湯,則是近些年才出現的新品種,要特別使用當地一種小的紅番茄加鹽醃制而成。酸湯口味另外還有糟辣酸、魚醬酸等類別。具體到每一家店酸湯的制法,食材的配比,包括自制的辣椒蘸水,都有一些差別,因此,才能形成店家自己的風味和特色。

其實酸湯魚只是酸湯火鍋的一種形式。凱里早已發展出一系列酸湯系列飲食,除酸湯魚之外,還有酸湯牛肉、酸湯羊肉,酸湯排骨、酸湯豬腳,酸湯雞等。這些不同的食材和酸湯搭配火鍋,形式多樣,吃起來酸爽痛快,令人食欲大增。

一碗酸湯砂鍋粉

除了酸湯系列的飲食外,凱里的夜市小吃也值得嘗試。《地球最後的夜晚》的海報上,黃覺身旁的紅色帳篷就是凱里夜市的標誌。這座不大的城市,有四、五處夜市,如牛場壩、中博、清江路夜市等等,足見凱里人對夜市的鍾情。

夜市適合在晚八點以後光顧。凱里夜市約定俗成的分類是: 吃洋芋粑和烤豆腐到牛場壩,吃粉和酸湯火鍋到中博,吃烤魚和楊梅湯到永樂路,吃豬小弟到清江路夜市。

位於大十字東側的牛場壩,是小吃街,也是凱里最熱鬧的夜市。過去,整條路有幾十個攤位,從晚上7點一直經營到次日凌晨。如今夜市也在整頓,攤販已不讓擺出,不過馬路兩邊的店鋪還是可以吃到很多當地小吃。

洋芋粑在凱里街頭最常見,貴州人習慣把土豆稱呼為洋芋,洋芋耙就是一種類似油煎土豆泥的小吃。夜市經常能看到紅色的帳篷支起,小小的爐火上架著一塊平底大鐵鍋,食客圍爐而坐,攤主把一塊塊圓盤狀的土豆餅攤平兩面烙得金黃,撒上蔥花,配上辣椒蘸料,吃起來外焦里嫩,口感香糯。

在夜市與洋芋粑交相輝映的是烤豆腐。在烤豆腐的攤位上,也有小爐子。炭火上面架著鐵絲網板,一塊塊約5公分見方的豆腐,嫩嘟嘟地整齊排列於上。待豆腐烤成兩面焦黃,鼓了起來,用小碟陳好,澆上特制的折耳根辣椒醬,趁熱一口咬下去,外皮酥韌有筋道,里面細膩的嫩豆腐伴著折耳根濃烈的味道,食客直呼痛快。

凱里老街風格的火鍋店

凱里的小吃一般都要蘸辣椒面、或辣椒蘸水,如果不太能吃辣,還有楊梅湯、冰粉可以緩解口腔的不適。楊梅湯是凱里人宵夜的標配,與牛場壩一街之隔的永樂路,幾百米長的道路兩側有十幾家賣楊梅湯的店鋪。走在街上看到甜酒粑也可以來上一碗,苗家自制的甜酒釀加本地糯米粑煮制而成,是凱里最風行的甜品。

中博夜市除了火鍋以外,以吃粉為主。凱里的主食除了粉還是粉,主演有肉沫粉、鵝肉粉、牛肉粉、羊肉粉等。本地人最常吃的是砂鍋粉,鍋底為紅酸湯,配上丸子、火腿、鵪鶉蛋、蓮花白等用砂鍋一起煮好後,連砂鍋當作碗一起端上桌,鍋里的酸湯在面前滋滋作響,冬天吃完後非常暖和。

清江路夜市的飯店主打燒烤和「豬小弟」。在凱里的夜宵菜單上,似乎沒有比豬小弟這個名字聽上去更令人難以接受的了。主料豬小弟,也就是豬鞭,還會輔以小腸、黃喉、豬耳朵、花生等,蔬菜濃油赤醬炒成一份,裝在鐵盤子里端上來,下面放置炭火,邊烤邊吃。我沒有吃過,據說口感還算爽脆,是本地人喜歡的佐酒佳肴。

巴拉河的旅程

多數遊客來到黔東南,第一站都直奔西江千戶苗寨。不過在我看來,這個所謂的世界最大苗寨,人工營造的痕跡太明顯。過度的商業開發下,早已看不到多少原本面貌。我對西江並無好感,實際上,來到凱里這個苗族大本營,要體驗苗寨風情,比西江更好的選擇有很多。

從凱里市區出發,只需出城東南方向十多公里,進入三棵樹鎮,就來到巴拉河景區起點。巴拉河是流經凱里的一條主要河流,水域不寬,水色清澈純淨。凱里到雷山的二級公路在這里沿巴拉河逆水而上,沿途分布著許多美麗的苗族村寨。

清澈見底的巴拉河

沿著蜿蜒流淌的巴拉河行駛,第一個經過的是 南花。南花苗寨有四百多年歷史,坐落在巴拉河邊一片青翠的山林里。因為距離凱里市特別近,南花歷來都是凱里人夏天避暑和遊泳的地方,如果冬天去則比較冷清。這里還有一座教堂,每逢周日,南花附近的信徒都會來此禮拜。

南花苗寨之後,第二個經過的苗寨是 季刀。「季刀」苗語意為深潭,因寨腳巴拉河中有深潭而得名。季刀苗寨中心有個「百年糧倉」,建於清道光年間,以木柱為支架,懸建於半空之中,共分30小間,全村的糧食都集中在此存放,至今仍在使用。

季刀距離下一個苗寨 朗德僅3公里距離,這里已經來到凱里與雷山縣的交界處。郎德自元末明初立寨,至今640多年歷史,分上下兩自然寨,相距一公里左右。開放旅遊的是上郎德,因此,正規一點的叫法應該是「朗德上寨」。

郎德上寨四面群山環繞,村前有一條清澈見底的溪流,一座座吊腳木樓倚山順勢而建,錯落有致。這里的木樓大多已有百年歷史,寨中道路和各戶門庭前,都用鵝卵石或青石板鑲砌鋪就而成。寨外有一座「楊大六風雨橋」,連接著村莊和田地,整個寨子有一種沉淀之後的滄桑和古舊感。

朗德上寨曾經出過一個苗族英雄人物,名叫楊大六。他是清代主管貴州苗民起義的領袖。從清鹹豐年到同治十一年,他率領當地苗民反抗清朝統治,清軍征戰了18年才將其平定。寨內西南隅的楊大六故居依然完好保留,成為村民們的緬懷之地。

朗德上寨離凱里只有二十多公里,其間路況也好,1980年代,朗德是黔東南州第一個對外開放的苗寨景點。2008年,奧運聖火經過於此,朗德更是風光一時。之後,由於西江千戶苗寨大搞建設,勢頭蓋過朗德,朗德上寨漸漸從人們的視野中沉寂,又恢復到過去淳樸自然的幽靜之中。相比西江的鬧騰,朗德顯得特別清淨,更適合小住幾日。

穿過石板鋪設的狹長小道,來到寨中一片面積較大的平地。場地中央用鵝卵石拼貼成十二道太陽光芒的圖案。這里是朗德的蘆笙場,也是寨中節日聚會或舉行活動的地方。寨中的老人們正閒散地坐在蘆笙場周圍做手工。

朗德的苗人一身青藍色服飾,女人穿長到腳踝的長裙,衣服和裙子的花紋,均為手工繡制。這一帶的苗族支系一直以來被稱為「長裙苗」。由於旅遊開發較早,朗德村民早已從心底接納遊客,看到遊客都會熱情地拉你到家中做客,然後熟練地向遊人兜售自己做的刺繡。

朗德寨子只有一百多戶人家,不過,這里每天為到來的遊客準備了兩場歌舞,上午和下午各一場。每天村子里的廣播響起後,朗德的男男女女便聚集在村前的小路上,女人提壺端杯,男人吹響了蘆笙,從寨腳公路開始,到寨門位置,擺起12道攔路酒,一場熱烈的歡迎儀式就此開啟。

喝過攔路酒之後,朗德的村民把客人引至蘆簽場。身著盛裝的苗族男女青年為客人獻上傳統的苗族歌舞:有蘆笙舞、銅鼓舞、錦雞舞、苗族飛歌等,這些節目全部由當地寨民參與表演,從小孩到老人幾乎各個年齡段都有。

吹起蘆笙迎賓

演出結束後,每個演出人員都領到一張卡片,據說是計「工分」之用。原來,朗德的村民只要盛裝到場參於演出,都可以領到相應的「工分」,工分可以換取一定的表演酬勞。因此在農閒時節,即使遊客不多,參與表演的村民也絕不會少。

看完蘆笙場上的舞蹈,我沿著寨中小徑繼續向上,旅館老板告訴我,沿著山路一直往上走可達山頂,在那里,能一覽無餘地看到整個村寨全貌。山頂上的古祭台,是朗德每十三年一次舉辦「招龍節」的地方。

越往上走越能發現,郎德的生態非常好,村寨的周圍,全部都是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樹,有楓樹、松樹、杉木、香樟等。苗族人信奉自然,崇拜樹木,村寨周圍的古樹一般被視為「護寨林」,任何人都不得砍伐。

朗德上寨的生態非常好,村寨四周被古樹包圍在山頂上的一片空地,我遇到一家人正在野餐。石頭壘起的簡易灶台上,架著一鍋酸湯火鍋。主人看到我,當即邀請我一起加入。原來他們一家人和親戚今天來山上祭拜祖先,祭祀完畢,順便在這里野炊聚會。主人說,蔬菜是山上挖的野菜,豬肉和糯米飯是祭拜祖先的祭品,這些都是現成的。不一會,有人又倒上自釀的米酒遞給我。沒想到,我在凱里的最後一天,真的吃到了「路邊野餐」。

野餐會上,村民告訴我關於朗德的一段往事。2008年奧運聖火經過這里之後,朗德變得非常出名,政府出台了對朗德上寨旅遊開發的規劃,要把這里發展成一個大型景區。要發展就要擴建,要擴建就得砍掉寨子周圍的古樹,否則沒地方建房。村民們為了守住山上這片森林,聯名集體阻撓,最終,政府放棄開發朗德,轉而去開發西江,這才有了後來大名鼎鼎的「西江千戶苗寨」。

這是一個關於拒絕的故事。在朗德人的對外講述中,我看不出有絲毫後悔的意味,相反,他們為自己當初的選擇感到自豪。

分享到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

 


不知道如何找適合的對象?歡迎加官方LINE → Line ID:@shesay
戀愛小秘書免費一對一諮詢!
✔追蹤我的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datenami
✔追蹤我的TikTok:https://www.tiktok.com/@datnami

 

配對成功的關鍵:參加實體交友活動

erose主題派對與戀愛小秘書創辦人娜米表示:「透過各種有趣的實體活動,不僅能親眼真實見到異性,也能在活動進行中讓大家很輕鬆自然的認識彼此、聊天互動,能更快速的找到適合的對象。」

結合大數據用心篩選 + 客製化條件配對

戀愛小秘書團隊已經成功替4000位以上的未婚男女配對成功,這個驚人成果背後的秘密在於「高度客製化服務」,跟每位客戶深度訪談,瞭解客戶真正的特質及需求,從「契合度」提高速配率。

訪談結果結合專屬的人格分析測驗與數據配對分析,精緻化的操作,締造高速配率!

除此之外,戀愛小秘書團隊還會定期追蹤客戶的後續狀況,目的是希望協助客戶發展長期且穩定的伴侶關係。

實名認證防造假!隱私保護最安心!

採用「實名認證」的制度,不僅是把關顧客的身份,避免已婚人士或動機不單純者的加入,更對客戶資料嚴格保密,讓客戶們能在安全且有隱私的狀況下認識另一半。

多元有趣的主題活動,豐富你的社交生活

戀愛小秘書團隊每個月都會規劃豐富多元的實體活動,從戶外踏青、娛樂遊戲、手作、料理課程到桌遊活動,希望客戶們能從歡樂的氣氛中認識彼此。

透過實體活動讓大家先有初步的接觸,然後再為會員們做「客製化」的約會安排。

另外針對想提升自身魅力的客戶,也有投資理財、形象穿搭等講座可供選擇。

追求脫單,先勇敢跨出你的第一步

許多單身者為了心中理想的對象條件,在還沒認識新朋友時,就先限制了自己。建議以認識新朋友的心態,積極參與活動,並適當的設限,才能真正為自己帶來戀愛的機會!勇敢跨出第一步吧!

♡ 現在就和戀愛小秘書娜米聊聊吧Line ID:@shesay

♡ 追蹤娜米的臉書粉絲團

她來報好康

 

SheSay 專注在 兩性、愛情等領域
建立專屬女生觀點的品牌形象
堅持「在第一時間掌握男女的時事議題」
將時下最流行的話題網羅、呈現。

馬上測算你的戀愛密碼

戀愛小秘書-娜米

單身很久?一直被分手?
從生日就看出你的戀愛疑難雜症!
娜米的戀愛數字密碼來幫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