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阿米爾·汗新作《印度暴徒》正式公映,劇中米叔一改往日關注底層生活人設,大膽挑戰自我,化身印度版「韋小寶」遊走在英軍和反抗組織之間,書寫了一段傳奇冒險故事。該電影能否打破之前印度電影創造的票房紀錄,現在預測還為時過早,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賀歲檔如此龐大市場中分一大杯羹還是沒有問題的。
最近幾年,印度電影在中國市場越來越火爆,像《三傻大鬧寶萊塢》《摔跤吧,爸爸》《小蘿莉的猴神大叔》《我的個神啊》等,不僅收獲令片商都感到驚喜的票房,更關鍵的是口碑的炸裂,口口相傳中為印度電影積累了良好聲譽,也為大舉進入中國做好鋪墊。
印度電影的火爆襯托出國產電影的窘境。按道理,經過幾十年發展,中國幾乎以碾壓性優勢各行各業全面超過印度,但唯獨電影行業,即使在資本市場大力助推下還是步履蹣跚,每年拍攝的電影確實不少,但絕大多數都是垃圾,國內都沒人看,更別說出國了。
自從《臥虎藏龍》和《霸王別姬》之後,直到現在,大陸還沒有出現一部能夠和《三傻》這種世界級現象級影片相比的電影。
印度電影在中國攻城拔寨,而中國電影在印度和世界其他地區卻無人問津,我們不禁要問,中國電影差在哪里,怎麼就幹不過印度呢?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印度電影好在哪兒。不得不說,我們能看到的印度電影都是經過精挑細選才引進的。劣質電影根本沒機會進入中國市場。但即使這樣,和中國電影比,印度還是領先的。
印度電影成功,首先是紮根本土文化,異域色彩濃厚,觀眾除看好萊塢大片和中國本土電影外,多了一個新選擇。不一樣的傳統文化和思維方式,給觀眾帶來新鮮感。再加上印度導演很會講故事,緊張情節、翻轉、抒情、搞笑一樣不少,兩三個小時的時間,一直能吸引觀眾看完。
其次,直擊社會問題,容易引發共鳴。高分印度電影中,無一不揭露了印度社會問題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教育、種族、宗教和性別等。而在諸多問題面前,人性的善良和美好則因與社會的反差而被進一步擴大化,在價值取舍中,印度電影始終堅持揭示美好,弘揚美德。在讓觀眾感到溫馨之餘,也變得更加正能量。《我不是藥神》和印度片有點像,因此也獲得好的口碑和高的票房。
再次,電影時間長,更容易發揮。和世界其他地區不同,印度電影大多在三個小時左右。據說,因為天氣悶熱,印度百姓為電影買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能夠順帶在電影院吹吹冷氣,電影時間短了,觀眾根本不買帳。久而久之,電影越來越長,劇情不夠歌舞來湊,一部電影,歌舞最多能占到二三十分鐘,最關鍵的是觀眾還很喜歡。電影雖有拖沓嫌疑,但不得不說,時間長了就是好發揮,可以呈現更多細節,更好塑造人物,展現故事。
最後,就是明星效應。阿米爾汗的票房號召力,不用多說。如此強的票房號召力,來源自他敬業態度,網上流傳著一張他減肥前後的照片,從這張照片中,他的敬業態度可見一斑。
反觀中國,電影行業為何就一直不行呢?
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流量明星片酬過高。中國大陸學的是香港電影那套玩法,電影好壞完全取決於明星的腕大小。他們真乾的出來1000萬制片成本800萬給明星,餘下200萬拍電影這種事情。明星拿的片酬過高,導致的惡果就是編劇、導演,還有電影道具等等預算的縮減。的確,有錢可能拍不出好電影,但是沒錢想要拍出好電影難上加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