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年間,「南少林五老」之一五枚師太在少林鶴拳的基礎上創立了詠春拳;原本是抗清主力她卻與年輕一輩的同門自相殘殺,以一首寸勁捏碎了方世玉刀槍不入的罩門,讓一代英雄含恨而逝。即便是正邪分明的陣營里,武功始終承載著殺人技的職能;而經過戰場淬煉的中華武學流入民間後,逞勇鬥狠於鄉鄰間比比皆是。
電影《敗家仔》中詠春便成為了用之於民的技法。一代宗師梁讚年輕時便於鄉間摸爬滾打,大小戰役數十場方掌握武術的真諦;在《讚先生與找錢花》中梁讚高徒陳華順於佛山茶樓巧遇名師,在習得詠春正宗之後,以硬橋硬馬擊敗惡霸鄉紳,讓詠春名號響徹嶺南。
刪除
讚一生廣收門徒,晚年更尋求了幾位天資聰穎的關門弟子作為詠春傳人,其實至陳華順後,詠春已在民間廣泛汲取養分;雖然論及傳承皆尊梁讚為祖師爺,但經歷了民國後時代的動蕩和戰火的洗禮,詠春亦被劃分為香港分支和佛山分支。當然到底孰為正宗、孰為旁門的問題亦被延續到了民國,這也成為了葉問和張天志爭奪的關鍵。
而詠這套技法亦在實戰中得到了蛻變和改良,這個曾被正統南拳嘲笑為「女人拳」的詠春,卻在葉問手上發揮到了極致。比起正宗詠春,葉問的拳更快、更短、更精細;葉問以身為軸心,在強守中線理論的基礎上加入橋手和擒拿的技巧,使得他在對戰中守可不動如山、攻可迅猛連環,葉問的傳奇起於詠春,也終於詠春。
正所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亂世功夫可保家衛國、救亡圖存,葉問身上的民族大義也在家國危難之際顯露。趁北拳南下之勢,葉問聯名北方各大宗派,成立中華武術聯合會,以武術保衛山河社稷,在戰亂中尋求自強不息;而後葉問以身作則,親自抗擊日寇對嶺南的侵擾和掠奪。武術帶來的民族凝聚力遠非一般口號可比,在監牢內葉問可以一打十特種兵,在比武場上詠春亦完勝空手道高手,武術帶來的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因詠春而持續發散。
憑武力定安邦之後,武似乎也沒那麼具備威懾力了;畢竟俠以武犯禁,在和平年代武術則承載了更多自我提煉救贖的使命。家國得以完好後,個人的生計反而成為了武術家們的頭等大事。曾打遍佛山無敵手的金山找,為了下一頓飽飯不得不甘做匪類,而葉問迫於生計輾轉南下,同紮住香港的各大門派比武切磋,而後更有了詠春與洪拳雙雄並立的佳話。最終武術在和平年代拋去了擊殺致命的特質後,揚國威、立門派、謀生計成為了戰後香港武術界的主題。
當然《葉問》宇宙是夾帶著民族情緒的,即便在硝煙散去後,民族矛盾依然是這個系列中主要矛盾之一,在電影中則演變為詠春和西洋拳的較量與對決。比起中國武術,由拳擊派生出的西洋拳勢大力沉、勁道渾猛,一次可打出千鈞力道,這無疑對中國武術是毀滅性的克制;而且對戰者多身高臂長,與詠春拳人相比更見身高和噸位優勢,先天的劣勢讓詠春神話隨時陷入被擊垮的危局,高手的生死決定了一技的興衰。
詠春不比太,無法四兩撥千斤和以柔克剛。在詠春以快打快、以守代攻的基礎上,其精準和靈巧等特點卻得以更完好展現,打關節和打要害成為了詠春的致命殺招。不論是葉問KO英國拳王龍捲風,還是張天志險勝戴夫.巴蒂斯塔,詠春皆能對對手的致命弱點予以痛擊。畢竟鋼筋鐵骨無法顧及五臟六腑,詠春傷及內里、痛達全身。在葉問與泰森的三分鐘對戰後,一代宗師的抗擊洋人之路也就此終結,而關於詠春正宗的名分問題卻比民族問題顯得更無可調和。抗戰期間北方人才大量湧入香港,香江由此人才濟濟,在武術界亦然;而關於南拳北拳的門戶爭奪亦變得更為尖銳,生存空間的拓展,個人名利的成就以及宗派正統的流傳亦在各門各派間展開。
與開宗立派廣收徒的葉問傳奇人生相比,張天志的道路更加艱辛。張天志成名晚於葉問、家世更與葉問天淵之別,不凡的武學天資在生活面前攪得支離破碎,底層的生活磨難讓他更懂得去創造機會和抓住機會。不得已下張天志走進了地下黑拳之路,在拋去正義和良知後,詠春成為了他謀生的唯一武器。關於張天志的葉問傳承在電影中並未給予答案,可當他樹立起詠春正宗的牌匾之時,他更像未被改良過的讚先生純正一脈,而我們在《葉問3》和《張天志》中他大開大合的拳腳則更可證明其為詠春正宗的猜測。無奈在張天志即將功成名就之時,他敗了。他敗給了葉問、敗給了生活,也敗給了社會階層固化以及他前半生的執念:在社會洪流面前,他的功夫一無是處。
被擊敗的張天志曾度放棄了詠春,在香港法治社會自己無異於囚籠中的鳥。可俠之小者左鄰右舍,在陽光未曾找到的陰暗之地張天志依舊是黑暗中的王。當張天志重拾祖傳技時,他化身為保衛親人朋友的蝙蝠俠,用最強的武技掃蕩了罪惡。張天志用他對生活的感悟印證了葉問的告誡:詠春正宗與否並不重要,最重要的始終都是你身邊的人。隨著60年代香港濟的起飛,武館亦隨著時代而沒落,當然詠春也不例外。當一座座萬丈高樓在香港平地而起時,門派只能蝸居於方寸之地傳承祖宗留下的寶貝。光是尖沙咀的一棟寫字樓內便留有30多個不同的武林門派,這里沒有老外可練靶、沒有人踢館尋事,更沒有誰是天下第一,只有高額的房租、門可羅雀的練武場以及老去的武術家。
詠春還算是南拳中較為運的,在70年代後葉問及弟子成功把詠春向海外輸出,至今全球詠春弟子以千萬記,成為聞名於世的中華武術瑰寶。或許在後來的香港,武者進入電影圈當上龍虎武師,已成為他們名利雙收的行當之一了。在葉問的徒弟中,最廣為人知的當屬功夫巨星李小龍。李小龍年少研習詠春,在詠春的基礎上自我通融,完成了截拳道的創立。1971年李小龍返港後,憑借一身好武藝加入嘉禾電影公司,成為香港最紅火的武打巨星。無奈人生苦短,1973年一代巨星李小龍隕落,年僅33歲。
與李小龍同一時期電影界人還有劉家良劉師傅。劉家良為劉湛之子,更是黃飛鴻的曾徒孫;劉家良根正苗紅,為武打片的動作設計立下了汗馬功勞,他以南拳硬橋硬馬配上武術設計,沖力極強、觀賞性佳。70年代劉家良於邵氏公司組劉家班,拍攝了一些列功夫動作片;在電影《洪熙官》中劉家良對詠春拳術和功法進行了精巧演示,堪稱亮點。李小龍去世的40年後,劉家良於2013年駕鶴歸西。
這個時代或再也不需要武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