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一家卓越的企業,這3個基石缺一不可

戰略也好,管理也好,本質上都有三個方面,一個是科學的一面,一個是藝術的一面,還有一個是手藝的一面。

● 第一,科學的一面。

自從商學院創立 100 年來,都在盡可能用科學的方法把規律性的東西總結出來,這就是科學的方面。商學院講的就是普遍規律。

比如,有大量的管理文獻證明,在戰略性並購中,一般買家都會給出過高的價格。

所以戰略性並購往往一宣布,買家的股票就會下跌,賣家的股票就會上升。背後有一些邏輯的推演,多了解這樣的背景知識對你的決策肯定有幫助。

柳傳志有一句名言:企業家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把這5%不可能的事情做成可能。

十多年前,有一次我們一起參加對話欄目,我跟他開玩笑說:管理學家的使命就是告訴你,為什麼這件事情只有 5% 的可能性。有了這些理解,才能提高5%的可能性。

● 第二,藝術的一面。

大家對藝術都不陌生,企業家也有很多藝術天分,天馬行空、特立獨行,非常有創造力的部分,這是商學院沒法教的。

● 第三,手藝的一面。

另外一部分也是容易被大家忽略,戰略當中的很多事情本身就是人做的事情,是經驗的積累,只能言傳身教,只能手把手地教、手把手地帶。

從這個角度來說戰略是肯定能學會的,但是學起來的成本和代價很高,因為它不是可以量化、可以說得明白的東西,它更多的是一種經驗的累積和傳承。

我原來上課的時候最怕別人問我:怎麼制定戰略?這個問題沒法簡單回答。

一年要開多少次會?企業要不要設立戰略部?戰略部要有多少個人?制定戰略時如何微妙把握,以及判斷力的分析,這些不是三言兩語能講清楚的,而且在不同情況下差別往往很大。

我今天想更多地跟大家分享手藝的經驗和體會。

關於科學的一面,大家看書就可以明白,藝術的一面我也講不了,所以我跟大家交流一下手藝方面的心得。

01 戰略起什麼作用

具體展開戰略的討論之前,我想跟大家講一下戰略在企業當中起到什麼作用。

基業長青的企業需要什麼?

1. 企業三基石—使命(mission):why us

mission是大家熟悉的使命,我自己的體會是:一個真正好的企業一定有超越金錢之上的追求,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但是錢絕對不是萬能的。

對於一個好的企業來說,要想吸引真正的人才,要想做出一番事業的話,肯定要給大家自我成就感,一種超出小我的大追求。

為什麼要有使命感?本質上是解決組織存在的意義,why us?

什麼叫組織?組織是一群人走到一起,完成任何單個人不能完成的任務。

什麼樣的人為了什麼樣的目的走到一起,這是企業存在的「終極目標」。

如果僅僅以錢作為存在的目的,從戰略學的角度來說是沒有差異化,因為錢是過於同質化的東西,沒有差異化就沒有辦法吸引到更好、更不一般的人才。

所以,使命感是企業非常重要的基石。

2. 企業三基石—遠見(vision)

vision,很多人翻譯為願景,但願景帶著太多的個人意願,我一般把它翻譯為遠見,就是看未來的能力,對未來的預測、把握。

為什麼vision這個詞特別好?因為「看」是一個動詞,能不能看到未來?未來在你面前能不能活生生地浮現出來?

戰略最重要的兩個要求:一個是前瞻性,一個是差異化。前瞻性從何而來?

第一,站得高,看得遠。

前瞻性的源頭在於你對未來與眾不同的判斷,你比別人能夠更早、更快、更清晰地看到未來可能展現出來的狀態。

你能看到未來,自然就比別人走得更好。

就像我們現在看過去,如果知道會有金融危機,今天的世界肯定完全不一樣,遺憾的是我們沒有這樣的遠見。

第二,它決定的是what do we do,這一群人在一起幹什麼事情才能做到組織的使命?遠見是解決做什麼事情的問題。

3. 企業三基石—組織(organization)

mission解決的是人的問題,vision解決的是事的問題,但是人和事怎麼融合在一起?什麼樣的人才是合適的人?在什麼情況下做什麼事情,其實這就是組織。

組織解決「how do we do it」的問題。

我在這方面是門外漢,但是有一些簡單的觀點可以跟大家分享,比如團隊。

我看了很多關於團隊的討論,我覺得都不在要害,大家提倡團隊精神,其實團隊不是一個原因而是一個結果,是各方面的東西都對了以後出來的結果,團隊是很難事先做出來的。

所以,組織最重要的要求就是正確的人、正確的事、正確的方法怎麼有機融合在一起。

把合適的人和事融合在一起的,就是執行力的核心。

其實who和what結合在一起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志同道合」,只有志同道合才有團隊的可能性。

方向不一樣,方法不一樣,道不同不相為謀,沒有志同道合的前提條件,就不可能成就一個好的團隊。

很多企業一開始並沒有使命和願景怎麼辦?

像阿里巴巴這種在1999年成立的時候就有明確的願景的企業是非常少數的。

即使是這樣,其實馬雲在1999年創立阿里巴巴之前也已經有過4年的創業經驗,所以那個使命也是在這過去的經驗當中提煉出來的。

有的人是因為有比較強的使命,所以才會願意暫時放棄一些短期利益,去更努力地看長期的發展趨勢,因為這樣才能真正把企業做得長久,做到自己的使命。

所以,使命感是企業願意去思考遠見的一個很常見的前提條件。

但反過來,也有一些人相對來說是遠見驅動的,他是因為看到了未來,從而在做到這個未來理想的過程中,使命感越來越強。

所以通常來說,使命是在企業從小到大的過程中逐漸明確、逐漸強大起來的,它反過來也會對一個好企業的基因帶來更大的促進作用。

這是我自己總結出來的基業長青企業的三個基石。

能做好其中一個就算是好企業;能做好兩個大概是優秀的企業;能做好三個肯定是卓越的企業。

要成為基業長青的企業、成為卓越的企業,三個基石缺一不可。

三個基石環環相扣,不斷融合,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才能夠成就一個十幾、二十年才會出現的卓越企業。

02 戰略思考

什麼是戰略思考?我覺得戰略思考是一種可以培養的能力。

對於企業來說,只要是進入管理層的人,都要慢慢培養戰略思考的能力。

如果到了總監層面沒有戰略思考的能力,那麼企業的執行力會大打折扣。

因為中層管理人員承上啟下,沒有戰略思考的能力就沒有辦法接住上面往下傳遞的想法,也很難把一線的很多情況進行提煉,有效地往上傳遞。

同時,在戰略制定的過程中應該把中層融入進來。

磨刀不誤砍柴工。在戰略制定上讓他們多參與一些,其實大幅提升了執行的效率。

因為他們理解了某一戰略制定的邏輯和背景,而且有參與感,就能更積極主動地執行。

1. 前瞻與知止

戰略思考當中最核心的是遠見。

遠見是戰略判斷的前提和假設,是戰略前瞻性的基礎。

從未來看現在的企業有戰略,從現在順著往前走的企業沒戰略。做事情前先想一下3年以後產業格局會怎麼演化。

「以終為始」才是戰略思考。

如果說今天是這樣,大家都這樣,所以我也要這樣,那麼這就是最典型的沒有戰略。

一窩蜂而上,什麼流行就做什麼,永遠在跟風,永遠趕下一個潮流,這是典型的機會導向。

判斷一個企業有沒有戰略思考,最簡單的就是看這個企業的人在內部討論的時候,會不會經常講未來會怎麼樣,倒著推怎樣才能推到這兒。

成功人士的基本思考方法也是倒著推,因為在方向都沒有的情況下,所有的能量都是毫無意義的,能量和方向在一起才是作用力,戰略更多的是告訴我們方向,給你一個方向感。

有一個詞叫「知止」,「知止」是李嘉誠先生掛在他辦公室的條幅。「止」是終點的意思,因為你知道終點,所以才知道這個路該怎麼走。

「知止」源自《大學》里的一句話:「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大部分的時候,「慮」可以理解為思考和計劃,是所謂的戰略規劃,而「慮要有所得」,前面還有這麼重要的三步。

我們經常講企業家最難的是什麼?「耐得住寂寞,擋得住誘惑」,而這兩個的前提都是有定、有安,有這兩個才能有慮,因為心安才能慮、得。

這是我講的戰略第一步,其實看得越清楚,才越不為外界所惑,越能夠形成自己的判斷。

我們講總裁的關鍵在裁,裁者決也,能做判斷、能做決定,不管決定面臨多大的不確定性,總要摁按鈕。

這是戰略思考的第一個核心,知止、產業終局判斷、前瞻性,這是戰略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2. 取勢與取實

當你知道戰略的大致方向時,你就知道了起點和終點。下一步要決定的就是戰略的路徑選擇。

你選擇什麼樣的路徑?直線走是不可能的,沒有企業可以走直線。我給大家講幾個常見的思考方法。

第一個就是大家最熟悉的討論,你到底是「取勢」還是「取實」?是落地為安還是能夠構建一個大格局?

戰略很有意思的一點是,你一直尋找動態平衡。戰略到了最後就是動態的平衡,找的就是一個度。

所以,它是企業發展中很重要的一點,「度」是一個動態平衡,「度」當中決定了企業發展的節奏。

阿里巴巴也是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總結出了幾個非常有意思的發展節奏:「逢單出擊,逢雙修養。」

對於一些企業來說,可能是「3年出擊,3年修養」,這個節奏本身的周期不一樣,這些基本規律是我們這幾年體會出來的。

當你快速膨脹之後,要有沉淀下來消化吸收的過程,要不然就像我們看到的一些企業圈地,滿世界地圈,最後一個浪打下來,一定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快速往回倒,連停的間隙都沒有。

所以,節奏和度是非常關鍵的,在取勢和取實當中要掌握動態平衡。這中間,根據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判斷。

舉一個例子:2005年,我去某家電企業講課,那時候正是中國一大批家電企業、手機企業一起做汽車的時候,當時很多企業都去做汽車了,該企業也買了兩家汽車企業。

講課當中我讓他們討論,該企業內部幾乎當場打起來了。一派人認為他們沒有核心能力做汽車,另一派人則說這是市場機會,一定要抓住。

講到核心能力,有一位副總拍案而起,說:如果這樣討論,那麼我們現在還在做電風扇,不可能歷經二十多年建造一個家電王國。

這句話本身是對的,但後來事實也說明,他們做汽車確實不成功。

因為取勢和取實地的平衡,從電風扇走到家電自然有動態能力延伸過去,但是從家電跨到汽車,特別是由於當時產業快速變化的環境,這一步確實跨不過去。

第二個是看到九宮格一定要避而遠之。

如果有些咨詢公司給你們做咨詢報告,里面畫了九宮格,你要非常小心。

什麼叫九宮格?未來10年,老板有一個很大的夢想,要走到終點,橫向可以這麼擴張,縱向可以這麼擴張,包括ABCDEFG,這9個點我們都要覆蓋,全面出擊占據產業最高點。

這樣的企業幾乎都會出問題,因為沒有一個企業有實力去把握這樣的格局。

3. 如何破局

大家在對未來有一個相對朦朧但是比較清楚的大方向的情況下,第一個切入點是最關鍵的。

重要的是一定要找到一個點切入,把它做深做透,徹底地把樁打進去,再去滲透、擴張。

「眼高手低」,我是把它當作褒義詞用的,立意一定要高,入手一定要低,這才是一個很好的戰略結合。

立意不高就沒有格局,沒有勢就成不了大器;入手不低你就不可能有突破、有積累。「手眼」配合,戰略才能有效落地。

03 戰略就是決定該做什麼

前面講的是戰略思考,接下來我跟大家講講到底什麼是戰略、戰略的內容是什麼。

戰略說白了非常簡單,就是決定一個企業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大舍才能大得。

「捨得」本來就是一個佛家的詞,捨得、捨得,不捨不得。

● 第一,你想做什麼?你的目標、理想是什麼?什麼能讓你興奮?

● 第二,外面有什麼機會?什麼事是可做的?

不同的時候的確有不同的機會。這就是我前面講的遠見,最核心的是判斷什麼是大機會、什麼是小機會。

對遠見的討論可以推導出哪些可做、哪些不可做,哪些可大做、哪些要小做。這是對外部機會的判斷。

● 第三,什麼東西你能做?你有什麼樣的資源、人或者組織建設的能力?

想做、可做、能做,這中間的小小交集,才是你真正該做的,這就是你的戰略。

很多事情,如果不是那麼想做,有點勉強的話,十有八九這個事情最後做不好。

因為這件事情本來就夠難了,你的心里還有疙瘩,還做得不甘不願,最後能做成的概率就很小。

可不可做,是對機會成本的判斷。

大部分企業進行投資決策的時候做了可行性報告,可行性報告計算的是這個項目本身的淨現值夠不夠高,這是財務分析。

戰略分析的是,為了追逐這個機會而放棄的另外的最大機會是什麼。

制定戰略為什麼難?是因為事後沒辦法蓋棺定論。事後你可能會覺得做這件事情虧大了,抓住小兔子卻放過了大山羊。

對機會進行判斷就一定要想到機會成本的概念。

「能做」就是一個企業的能力,它也有兩個動態的統一。能力的培養需要資源和時間的投入。

前面舉的例子就是關於能力建設的問題。一方面可以說得極端一點,能力建設也就是人有多大膽就有多高產,組織能力沒有天生的,而是逐漸培養出來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你可以根據戰略目標培養人才,但反過來,能力的培養是極耗資源和時間的,特別是時間。

能力的培養是沒有捷徑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企業並不是萬能的。

另外,能力永遠是相對的概念,自己做得好不好不算數,能不能比你最好的競爭對手做得好,那才叫核心競爭力,才是差異化能力。

大部分企業想的是,能不能把這件事情做起來。

挖兩三個人組建成一個小團隊,的確能把這件事情做起來,但是很可能做得並不夠好。

尤其是當這個行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情況越來越殘酷、利潤越來越低的時候,有限的能力更不可能抵擋市場整合時候的強大壓力。

因此,「能做」一定是一個相對概念。所以,一個人最重要的是發揮自己的長處,做到淋漓盡致,而不是拼命地補短板,因為補短板是永遠補不夠的。

作者附記

這篇文章是基於在我2009年回長江商學院的一次演講而整理的。當時我已經在阿里巴巴工作4年了。

那次演講把我十幾年的戰略學研究和教學,以及在阿里工作的實踐經驗和感悟,有機地結合起來了。

它提供了一個完整但非常簡潔的戰略思考的框架。對於CEO如何進行戰略思考,並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戰略能力有很實際的幫助。

這個戰略思考框架討論的是戰略之「道」,所以有兩個優勢。

一方面,由於「道」足夠抽象,所以有很強的生命力,即使環境快速變化,基本的道理依然成立。這些年不斷地有人反映受益匪淺。

另一方面,「道」需要和理、術有機地結合。所以當你有新的實踐時,再回頭來看,往往會有新的感悟。

這10年我基本沒有修改過這個框架,但對它的理解在不斷加深。我現在在湖畔大學教授戰略概論課程,基本講的就是這些內容。

實際上,這個框架最早在2003年我出版的《略勝一籌》中就提出了,並提供了豐富的案例討論。

當然,「道」在不同的時代,應用會有很大的變化。

過去10年,正是互聯網經濟大發展的時代。智能商業正在快速崛起。戰略思考的方法也有很大的變化。最重要的兩點是:

● 第一,長期規劃越來越不可行了。

戰略現在更多的是vision和action的快速迭代。戰略思想更直接地體現在執行的快速調整中。一個相對穩定的3年戰略規劃基本不成立了。

● 第二,定位,這個核心戰略概念也有了全新的維度。

一個企業在「點(作為網路節點的單個企業)—線(價值鏈/產業鏈)—面(大型、鏈狀的企業間網路)—體(複雜的生態系統)」 的網路中,怎麼選擇自己的定位,成為非常重要的戰略決策。

作者:曾鳴、顏傑華

來源:華章管理

分享到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

 


不知道如何找適合的對象?歡迎加官方LINE → Line ID:@shesay
戀愛小秘書免費一對一諮詢!
✔追蹤我的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datenami
✔追蹤我的TikTok:https://www.tiktok.com/@datnami

 

配對成功的關鍵:參加實體交友活動

erose主題派對與戀愛小秘書創辦人娜米表示:「透過各種有趣的實體活動,不僅能親眼真實見到異性,也能在活動進行中讓大家很輕鬆自然的認識彼此、聊天互動,能更快速的找到適合的對象。」

結合大數據用心篩選 + 客製化條件配對

戀愛小秘書團隊已經成功替4000位以上的未婚男女配對成功,這個驚人成果背後的秘密在於「高度客製化服務」,跟每位客戶深度訪談,瞭解客戶真正的特質及需求,從「契合度」提高速配率。

訪談結果結合專屬的人格分析測驗與數據配對分析,精緻化的操作,締造高速配率!

除此之外,戀愛小秘書團隊還會定期追蹤客戶的後續狀況,目的是希望協助客戶發展長期且穩定的伴侶關係。

實名認證防造假!隱私保護最安心!

採用「實名認證」的制度,不僅是把關顧客的身份,避免已婚人士或動機不單純者的加入,更對客戶資料嚴格保密,讓客戶們能在安全且有隱私的狀況下認識另一半。

多元有趣的主題活動,豐富你的社交生活

戀愛小秘書團隊每個月都會規劃豐富多元的實體活動,從戶外踏青、娛樂遊戲、手作、料理課程到桌遊活動,希望客戶們能從歡樂的氣氛中認識彼此。

透過實體活動讓大家先有初步的接觸,然後再為會員們做「客製化」的約會安排。

另外針對想提升自身魅力的客戶,也有投資理財、形象穿搭等講座可供選擇。

追求脫單,先勇敢跨出你的第一步

許多單身者為了心中理想的對象條件,在還沒認識新朋友時,就先限制了自己。建議以認識新朋友的心態,積極參與活動,並適當的設限,才能真正為自己帶來戀愛的機會!勇敢跨出第一步吧!

♡ 現在就和戀愛小秘書娜米聊聊吧Line ID:@shesay

♡ 追蹤娜米的臉書粉絲團

她來報好康

 

SheSay 專注在 兩性、愛情等領域
建立專屬女生觀點的品牌形象
堅持「在第一時間掌握男女的時事議題」
將時下最流行的話題網羅、呈現。

馬上測算你的戀愛密碼

戀愛小秘書-娜米

單身很久?一直被分手?
從生日就看出你的戀愛疑難雜症!
娜米的戀愛數字密碼來幫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