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個人在朋友圈轉PO分享
如需平台轉載,請後台聯繫授權
最新研究發現:美國有數百萬人接受了各種類型的基因檢測,受檢者不僅獲知了疾病風險預測信息,同時,在某些情況下也反過來影響了個人整體的患病風險。
隨著消費型或商業化基因檢測服務越來越普及(並非因病而做臨床檢查),人們希望得知罹患某些疾病的潛在風險和幾率。這些預警信息會給消費者帶來哪些影響?《自然-人類行為》刊發了一項最新研究發現。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艾麗婭•克拉姆及其研究團隊發現,當一個人被告知有肥胖基因或運動能力較低的遺傳基因時,他或她的身體對一頓飯或運動的反應會發生明顯改變。
克拉姆教授說:此項研究的目的並非是定性DNA基因篩查的好壞。只是在告知消費者有關個人基因信息時,咨詢師或提供個體基因檢測的機構需要意識到,哪怕僅僅獲悉個人基因測序結果,也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整體風險。
基因預測信息對身體產生了影響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首先從事先知道正在參與一項DNA與飲食關係研究的參與者身上采集了DNA樣本。之後,參與者參加第一輪測試,其中116人進行了運動測試,另外107人吃了一頓飯。
飯後,研究人員測量了血液中代表饑餓或飽足感的分子標誌物水平。參與者並不知道研究人員實際測試了這兩種基因,即一種與肥胖有關;另一種與運動能力有關。
在第一輪測試中,研究人員可以看到人們在運動能力或飯後飽足感方面的細微差異,這取決於人們攜帶的基因型不同。例如,攜帶有運動保護型基因的參與者運動能力確實表現得更好。
一周後,當參與者返回參加第二輪測試時,研究人告知給參與者的基因檢測結果有些是正確的,有些是錯誤的。例如,研究人員告訴那些擁有不易肥胖基因或運動能力強的的參與者:他們的肥胖風險更高(故意錯誤導向)。
研究人員還向參與者提供了一些閱讀材料,幫助他們理解擁有這兩種基因型對身體的影響。
在肥胖組中,參與者閱讀的文章表明:該基因的一種基因型會使他們的一種激素產生較少,而這種激素恰恰是向大腦傳遞「我飽了」的信號。在運動組,參與者了解到攜帶特定基因變異體的人在運動時表現不佳。
在得知這些基因檢測結果後,這些參與者進行了與第一輪測試時完全相同的測試:要麼吃一頓飯,要麼在跑步機上跑步鍛煉。
信息改變了行為方式
研究人員發現,傳遞信息本身就改變了人們的行為方式。那些得知自己攜帶不易胖基因的人實際上在第二餐後表現得更好。即使這頓飯和他們一周前吃的一樣多,他們仍產生了兩倍半的”飽足感”激素。
研究人員認為這是一種更強烈、更快速的生理飽腹感信號,反映出參與者的飽腹感增強了多少。那些被告知攜帶有易胖基因的受試者,他們的飽腹感和激素水平幾乎沒有變化。
與此同時,當被告知他們的基因型代表運動能力較差時,在隨後一個挑戰性的跑步機測試中,表現得也更糟糕。他們的肺活量減少了,清除二氧化碳的效率降低了,而且他們很快就退出了跑步機的運動測試。
所有的跡象都表明,參與者在得知運動能力遺傳風險後,他們的狀況都比被告知前更差。被告知有保護性基因變異的受試者,測試結果與第一次測試的結果大致相同。
在運動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被告知攜帶高危基因的受試者會產生負面影響,而在飲食研究中,那些被告知攜帶這種保護性基因的人,生理狀況也有所改善。
這兩項試驗一致的地方是,那些被告知攜帶高危基因的受試者總是比那些被告知攜帶保護性基因的人表現更差,盡管傳遞給受試者的信息是「虛構」的。
因此,在這里需要強調這樣一個事實:在某些情況下,獲悉自己的遺傳信息和由此產生的思維方式可能與基因本身對身體的影響程度相當。
獲悉遺傳基因具有風險或受保護的心態可以改變我們的思維,行為,甚至身體的生理反應。
保留收益,消除風險
基因檢測結束後,研究人員立即將此項研究目的告訴了參與者,並透露了他們的實際基因風險(如果參與者仍希望獲知真情的話)。當然,研究人員採取了很多措施來進行合乎倫理的研究,確保參與者的安全。
接下來,研究人員感興趣的是,尋求一種既能解釋潛在的遺傳風險,又能消除基因檢測結果的影響。在此之前,接受基因檢測的同時,也應做好接受檢測結果的心理準備。
一句話,得知自己基因檢測結果,無論怎樣的結果,都會對自己的身體產生相應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