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狂妄、天生反骨,這是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給人最直觀的印象。
很難想像,1956年出生的馮·提爾今年其實已經62歲了,在過去的幾十年內,這位被影迷們稱作瘋蹄子的導演,已經從國際影壇的一朵奇葩,慢慢成為了一朵老奇葩。但不變的是,依然精幹、瘋狂,甚至老當益壯,越來越妖艷。
關於馮·提爾的軼事想必許多人都有所耳聞。在紀錄片《打擾伯格曼》中,全世界的一流導演共赴法羅島紀念緬懷伯格曼,在哈內克、科波拉、李安、伍迪·艾倫等一眾大導都表現出迷弟的膜拜姿態時,馮·提爾卻在想像並大言不慚地描述伯格曼是怎麼「打手槍」的。如此「褻瀆」影壇殿堂級導演,馮·提爾的腦路之清奇不言自明。
在2011年,馮·提爾又在戛納大肆鼓吹「納粹」言論,並聲稱「同情希特勒」。也因如此,他被戛納官方正式驅逐。
同時,他還有一句看似大逆不道的話讓人印象深刻,這也是證明他狂妄的最好佐證,「我確定我是世界上最好的導演,但我不確定上帝是最好的上帝」。
從2011年到2018年,被戛納排斥了七年的馮·提爾這次又帶著作品重新歸來。
當然,這次戛納也只把它放在了非競賽展映單元,而不是之前馮·提爾隨隨便便就能入圍的金棕櫚。不過無論是不是金棕櫚,只要是馮·提爾的作品,都必將在戛納引發轟動效應。
這次也不例外,據說片中極端變態的畫面引起許多人不適,因為一場獵殺婦女和兒童的戲過於逼真,還導致了100多位觀眾中途離場,大量記者痛批。
這部馮·提爾的最新作品就是《此房是我造》。
片如其名,這是一個造房子的故事,但同時,這也是一個交代連環殺人犯如何作案的故事。
主角傑克是一名建築師,他要造出一棟完美的房子,為了完成這個目標,他不斷地尋找完美的材料,設計完美的結構。但結局終究是一次次的不滿意,又一次次的摧毀重建。
另一邊,傑克對於房子的執著也體現在了他的另一項事業上面,殺人。傑克對殺人有著病態的癡迷。誠如要建造一個完美的房子一樣,他同樣追求完美的殺人,他把殺人當作藝術,嚴格堅守著自己的獵殺原則,並試圖營造出一種儀式感。
很明顯,傑克如此費盡心機去造這個房子,又把殺人加諸了一種使命感,所以,這里的房子不僅僅只是個房子,殺人也不僅僅殺人這麼簡單。簡單說,這是一個摧毀與重建的過程。
傑克要想做的,是要造出一個理想國,或者反證理想國的不存在。
殺人代指了摧毀,摧毀秩序、道德、倫理、信仰,乃至現行一切文明。
造房子是重建,重建信仰,重建新教堂,重建他用殺人的方式所摧毀的一切。
所以他既是魔鬼撒旦,也自認為是新耶穌。如同《聖經》中所言一樣,撒旦認為自己與上帝等同,於是背叛上帝。這也和馮·提爾本人的信仰一致,他便是堅定的反上帝主義者。
所以這部電影其實回答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對2011年「同情希特勒」言論的作答,很明顯,希特勒便是摧毀一切又力圖重建的代表,撒旦的化身。
另一個,正好也佐證了馮·提爾自己的那句話,「我確定我是世界上最好的導演,但我不確定上帝是最好的上帝」。
《此房是我造》是馮·提爾的一部集大成之作,也可以說是他的fuck一切之作。因為在此前的作品中,他都是分步、逐點fuck的。
比如《狗鎮》,是對善惡的重新定義,在本片中,則是用重新解讀威廉·布萊克的詩歌《老虎》與《羔羊》的方式,完成對善惡的表達。
比如《反基督者》,從片名便可得知,是對上帝存在的叫囂,人世之苦的鐵證。在本片中,這種表達更是處處可見,而且本片就是讓撒旦傑克直接現身。
比如《女性癮者》,探討是性欲與女權,在本片中,前四起案件的受害者更是全為女性,其中涵蓋了各種身份各種處境下的女性,同時還加了一段割乳房片段,以及專門針對女性的台詞。
所以在《此房是我造》中,幾乎是馮·提爾其他作品主旨的一個合集,當然這也意味它的主題其實更簡單,那就是用暴力的方式fuck一切,摧毀一切。
另外,本片與《女性癮者》還有一種大的相似之處,它們都是對話式的論文電影。
《此房是我造》中加入了大量的繪畫、建築、詩歌、音樂方面的藝術知識,這種表達方式更像是馮·提爾自己的自說自話自嗨,但對於絕大部分非藝術愛好者來說,則近乎一種虐待,跟片中傑克虐待自己的獵物差不多。
這種幻燈片式的羅列藝術作品的方式是否是掉書袋的行為,這個因人而異。關鍵是馮·提爾為何要大篇幅地穿插如此多的藝術作品?這就涉及了電影的主題。
既然信仰與秩序都可以摧毀重建,善惡的定義也混淆不清,那什麼是永恒的?唯有藝術。
在馮·提爾的眼中,相比於並不存在的上帝,純粹的藝術則更讓他有安全感。所以傑克在殺人時,也同樣認為他是在完成一件藝術作品,他讓每次殺人都有一種儀式感,將它宗教化。
最終他的房子建成了,也代指一個新宗教的新教堂建成了。它是反傳統道德、反傳統倫理的,也是絕對自由的,它就是藝術的宗教,那個完美的房子也是只供奉藝術的教堂。
而傑克苦苦追尋的材料,其實就是受害者的屍體。所以以藝術為宗教的代價,便是庸人或者說普羅大眾的死亡。
但這可能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歷史上烏托邦的構想來由已久,從柏拉圖開始,到歐洲的空想社會主義,但這些無一能成功實行。
於是在傑克建成最完美的房子的那一刻,警察也已經到來,正在用電鋸鋸開傑克的藏屍房。
傑克的藝術烏托邦只存在了幾分鐘,便要轟然倒塌。當然,電影中沒有描述它倒塌的鏡頭,想必這也是馮·提爾的倔強。
這也和「烏托邦」的含義相符,「最好的地方」以及「沒有的地方」。
除了解決藝術烏托邦的構想之外,電影在最後一段中,討論的是人的終極問題。
人死之後,去往天堂還是地獄?在這一段中,馮·提爾拍了一個真人版的《神曲》。
那個之前一直和傑克對話的人也終於現身,他就是《神曲》中為但丁指引方向的古羅馬詩人維吉爾。
維吉爾帶著他看到了天堂、煉獄和地獄,傑克看到了夢寐以求的天堂,卻被告知不能進去。於是他們再一路行走,最終來到了地獄最深處,卻有一座斷橋,腳下是一條溶巖瀑布。
至於那頭是什麼?維吉爾也並不知道,傑克以身試法,想爬過懸崖到另一邊看看,毫無意外,他掉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最終被溶巖所吞噬。
電影的主題大概也的確如此簡單——烏托邦是短暫易逝的,或者說根本不存在的,天堂是進不去的,哪怕在地獄的盡頭,還有一片混沌的未知,所有人都死在半途,掉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所以如此來看,哪怕馮·提爾的前作再暴力血腥變態,這可能也是最絕望的一部。
憤怒的盡頭,是一個吞噬一切的深淵,一切都將終結於鴉雀無聲的寂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