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從龍灣村的龍灣碼頭乘坐羊皮筏子遊覽沿岸山水,終點為黃河石林飲馬大峽谷入口,全程約為3公里,路途雖然不算太遠,但整個過程可以用跌宕起伏、心潮澎湃來形容。
「千年筏子百年橋,萬里黃河第一漂」,多少人醉倒在羊皮筏子的詩情畫意當中,西北人家的筏子客豪飲一壺烈酒,沿著奔騰壯麗的黃河水漂流而過,岸邊響起一曲曲滌蕩人心的山歌對唱,讓人們不禁心生好奇,羊皮筏子對於這裡的老百姓究竟有著怎樣的意義。
在遙遠的西北腹地,寬闊遼遠的黃河上遊仍能看到穿梭於浪尖的羊皮筏子,這個古老而傳統的河上代步工具已存在了三百多年。時光荏苒,羊皮筏子早已不是人們的出行必需品,但在旅遊業風生水起的今天,羊皮筏子散發出愈加迷人的魅力。
來到景泰黃河水岸,怎能少得了體驗原汁原味的羊皮筏子呢?九曲十八彎的黃河在景泰縣的龍灣村,猶如一位嬌俏玲瓏的少女,身姿曼妙,呈S型曲線走勢。
羊皮筏子最早出現於清朝康熙年間,是黃河沿岸的民間保留下來的一種古老的擺渡工具,主要以完整的羊皮囊為主材料,綁在解釋的細木架上,通過羊皮的浮力渡河。乘坐羊皮筏子之前,師父會逐個檢查每個羊皮是否完好飽滿,如果氣不足的話師傅們便鼓起腮幫子使勁向裡面吹氣,使其脹滿,故當地人見到有人誇海口,說大話,往往以「請你到黃河邊上去」來譏諷,意思是讓其去吹羊皮囊或牛皮囊,據考證,俗話「吹牛皮」就來源於此。
一切準備就緒後,貼心的師傅還會給每個人分發柔軟的坐墊,這樣大家坐在竹筏上面就會比較舒服。接下來就可以開啟一段別趣橫生的旅途了。對於生活在內陸的旱鴨子來說,最擔心的就是羊皮筏子的安全問題,這筏子好似赤裸的小船,周身沒有任何圍擋,乘坐之前猶豫再三,聽完筏船師傅的指導以後才戰戰兢兢地坐在筏子上。
傳統的羊皮筏子有大有小,一般的筏子是用9到12個羊皮囊紮成,大的則由500多個制成,一般羊皮筏子只適用於短途運輸,用來渡送兩岸行人,而大筏子往往是用來裝載貨物的。
別看羊皮筏子構造簡單,這製作卻繁復冗長,十幾道工序下來大概需要半年的時間,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製作羊皮囊。
每只筏子只允許乘坐三個人,大家絲毫不用擔心船身傾瀉。划船師傅作為掌舵者,把控著整條筏子的重心和前行方向,因為划船師傅已經有幾十年的經驗,筏子在黃河水上行駛的出乎想像的平穩,從開始地小心翼翼到後來大方地用相機記錄美景,整個過程倍感安心。
從黃河石林峽谷岸邊乘舟向河心遊蕩,羊皮筏子要比想像中更平穩,兩岸風光猶如電影放置一般倏忽而過,遠遠望去,人與筏子恍若這大千世界中的一葉扁舟,意境綿延而悠長。
因為生理構造的原因,只能選用公山羊,時間上則多以冬季為主,因為冬季的山羊肥油多皮質好,看來這選羊也是一門技術活。剝皮時從羊頭處下手,像脫衣服一般緩緩拔下整張皮,整個過程只有割羊頭的一刀,不能開膛,更不能劃破羊皮。
剝皮後就開始一系列的保質流程了,先在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夏季在溫度適宜的地方焐著,冬天要在太陽下暴曬,有經驗的制筏人會根據羊皮的狀態判斷其是否成型,這直接關係到羊毛是否能自行脫落。緊接著用話嗎用和鹽水讓羊皮充分吸收以密封細小的毛孔,浸透後,將脖頸、三肢的開口處紮緊,留另一肢向內吹足氣紮緊,呈鼓圓形狀,吊在屋簷下晾曬,多次浸水多次晾曬後,等皮胎通體發黃透明,變得密閉柔軟,可以防裂、防腐、防水,這樣即可紮筏使用了。
全程結束後,師傅們還會用船槳打濕筏子的全身,讓筏身充分浸透水分,師傅說這樣做的目的是既可以清洗筏子,也可以讓筏子解凍,乘坐起來安全性更高。
迄今為止,羊皮筏子連續不斷承載了幾十代人的勞力、生活、交通運輸的歷史使命,這是它的歷史價值;而羊皮筏子造型美觀、獨特,很具觀賞性,也被製作成雕塑、工藝品等,這是它的藝術價值。
羊皮筏子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勞力人民智慧的結晶。
乘坐羊皮筏子也讓我們有了更多的時間欣賞黃河石林的波瀾壯闊,水的柔情與山的宏偉遙相呼應,羊皮筏子帶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新鮮的旅遊體驗,而是一段鮮活珍貴的時代記憶!(圖/文 落榜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