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像中的愛豆是個什麼豆?
演員?歌手?主持人?
那如果我說,上圖中聲勢浩大的粉絲應援,主角並不是任何一個你所熟知的娛樂圈明星,同時這也不是演唱會,而是相聲專場,你相信嗎?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就帶你走進那些非典型飯圈,看看這些不飯尋常豆的粉絲們都在想些什麼,而他們又給這些圈子帶來了什麼不一樣的改變。
破圈層熱愛:命運的意外
一個月前,「追星界段正淳」小周被YouTube推送了張雲雷的一首《探清水河》以及改編版的《照花台》,隨即一發不可收拾。
筆者和她聊天的時候,她還沉浸在沒搶到張雲雷生日專場門票的憂傷中。
混跡飯圈多年,小周從高中入坑BigBang以來一直死磕韓流,是各路男團女團的路人粉,國內娛樂圈亦是牆頭無數,「誰的劇正熱播誰就是老公」。
小周在香港讀書,YouTube上看韓團綜藝MV看到停不下來是常事,但她沒想過偶然點開的幾個相聲視頻,在神奇的算法推薦下,變成了打開新世界的大門。
今年以來,相聲圈爆紅,張雲雷一躍成為德雲社的流量擔當,背後是無數個像小周這樣的飯圈老司機。
她們熟諳追星之道,應援、打榜、控評等一系列操作都是信手拈來,很快就把飯圈文化滲透到了這門傳統曲藝中,把「太平歌詞老藝術家」打造成了人氣偶像。
兩年前的夏天,里約奧運會期間,小王同樣是在偶然的機會下知道了乒乓球運動員張繼科。
從「冷漠」表情包開始,這位乒乓國手開始被微博上的大眾注意到,最後連紋身、撕衣服乃至小時候把刮胡刀片當巧克力吃的趣事也作為「萌點」被翻出來。
由於吸引了混跡歐美、日韓及國內娛樂圈的廣大迷妹,張繼科一度被稱為「統一飯圈的男人」,連小王這樣從未正經追過明星的路人也不幸淪陷。
飯圈文化不再獨屬於娛樂圈的鮮肉愛豆,而是走向了文體兩開花、跨界無極限的道路。
相聲和乒乓球都曾是紅極一時的大眾娛樂,最近兩年的 「飯圈化」可以算作冷清許久之後的翻紅。
而像電競、說唱乃至街舞這樣的「非主流」圈子,則隨著賽事和綜藝的熱度,逐漸從地下走到了地上,漸漸收獲了主流的認同,以及聲勢浩大的飯圈。
小周認為,飯圈這個發展趨勢,主要來自於迷妹群眾日益增長的偶像崇拜需求和落後的愛豆產業之間的矛盾,而填平這個矛盾就得靠全行業偶像化:
「對比韓國,人口和我大中華根本沒法比,紅的明星感覺比大陸還多,明星之間的競爭極其激烈,而我們這兒是粉絲和流量嗷嗷待哺,對於有點真本事又有點個人魅力的人來說,這是個極有機會的市場。」
飯圈或許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圈子,但飯圈女孩卻是流動的。她們戴著心動濾鏡活躍在社交媒體的各大角落,往往能比大眾更敏銳地發掘出那些擁有偶像潛質的人——什麼樣的行為是「蘇」的,什麼樣的表情是「萌」的,什麼樣的經歷可以造就何種酷炫的人設。造星這件事,她們做得比星探更好。
「顏值是那個1,其他是後面的0。有了1,我們總能發掘出後面無數個0。」
到如今,似乎一個公眾人物甚至素人,但凡顏值端正(普通人中的帥哥美女即可),有一技之長,不論是性格魅力突出還是業務能力卓越,只要有一個社交媒體上的曝光機會,都可以迅速地完成人氣的原始積累。
飯圈的出現:一種必然
聊完「為什麼喜歡張雲雷」,筆者試圖問小周,為什麼要用飯圈的模式去喜歡一個傳統相聲演員?
「習慣了,不然呢?」
追星久了,就會形成一種極強的路徑依賴。對於她們這樣的「飯圈老人」來說,見到可愛有魅力的人兒,想追,想誇獎,想為他花錢,早已成了一種下意識的直覺反應。
人要如何解釋直覺呢?
問她們為什麼要把相聲演員、運動員、電競選手乃至暢銷書作家當偶像追,就好像你問一個左撇子,為什麼不用右手拿筷子一樣奇怪。
而另一方面,飯圈的江湖看似複雜,其實早已形成了一套極為成熟的話語體系和運作機制,復制黏貼起來很容易。譬如,追星女孩們曾經為」山爭哥哥」徐崢吹過一場盛大的彩虹屁,一天之內就可以給山爭老師如法炮制頂級流量的全套待遇。
因此,在每個意外走紅、人氣高漲的非典型飯圈中,都會有一些這樣的「大粉」,她們追星經驗豐富,把前圈的規則平移過來,為這個新生的飯圈定下基調,建立組織,並成為最早那批反黑組組長,打投榜主力,以及前線應援的送花代表。最後飯圈成形,她們也坐擁十幾萬微博粉絲,獲得了圈子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當然,也會有很多追星新人湧現。
在小周的印象中,就有不少80後的「老阿姨」都把第一次飯愛豆送給了張雲雷,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之餘跟著她們做數據(投票、轉PO、控評)。
對於這部分新鮮群體而言,她們並不受慣性影響,為何還是義無反顧地投身飯圈?
小王會告訴你,這幾乎是一種必然,尤其當你粉的是一個娛樂圈聚光燈之外的人物時。
在愛上張繼科之後,小王突然發現,自己無法拒絕飯圈了。
「你喜歡一個演員或者歌手,他總要上綜藝,總會有宣傳期,他知道怎麼取悅粉絲,怎麼營業,就算他不會,公司和團隊也會的。很多時候你不混飯圈,也可以輕鬆地接觸到這些東西,這就是他們工作的一部分,但運動員完全不是這樣。」
雖然同為公眾人物,但比起演藝明星,這些新興愛豆的主要曝光依舊局限在他們的專業領域,所屬的機構顯然也缺乏專業的公關經紀能力。如果說偶像是一個「提供有關親密關係想像素材的數據庫」,那麼這些半路出家「愛豆」們能給到粉絲的素材相當匱乏,不得不靠著飯圈各位勤奮的迷妹來女媧補天。
媒介會改變人的平衡感,就比如粉絲們在社交媒體上找到了偶像,但卻沒有足夠多的偶像信息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這種心理失衡帶來的焦慮,只有在密切關注偶像動態的飯圈可以找到出口。
乒乓球粉絲自發為中國乒乓球隊提出的人氣經營方案
對小王來說,沒有比賽的日子里人間不值得,但微博超話和B站值得:
最前線的炮姐會實時發來哥哥訓練上下班路上的精修照片,有時還會有內場訓練小視頻;有才的剪刀手up主則會搜羅出哥哥十四歲的比賽視頻,並剪輯各種可愛/帥氣/性感/鬼畜合集以供循環觀看;而知名的站子還會發售哥哥的寫真集和周邊,讓粉絲得以收藏……
「當你可以離他近一點、了解他更多的時候,為什麼不呢?」
偶像:販賣夢想的職業
「為什麼要離他近一點、了解他更多呢?看比賽不就好了。」
筆者把小王的話轉述給了資深電競粉絲小張。小張喜歡一個電競選手,就會看他的每一場比賽和直播,花無數時間去鑽研他的技術風格,而不是在微博上轉PO他最新的照片並配文「啊啊啊啊啊啊我死了」。
飯圈文化的入侵,幾乎一定會引發這些圈子原生愛好者的不滿。
「她們好奇怪啊,還給拍照修圖磨皮的,而且比賽輸了還要吹…競技體育,菜是原罪啊。」小張真心對這些新粉的行為感到困惑,一如乒乓球迷指責張繼科的迷妹不懂球,比賽時候大喊大叫太吵,以及郭德綱評價張雲雷的那句——「相聲說成這樣,你也是欺了祖了」。
KPL人氣電競選手AT
這兩個群體之間的壁壘,來自於他們情感訴求的基底不同。
飯圈有句名言,「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 。像小張這樣「只吃雞蛋,不關心老母雞」的硬核愛好者永遠不會懂,許多人看到就那只雞就是因為它漂亮,和蛋都沒關係,怎麼可能不關注雞呢?
盡管飯圈組織以及規則看得人眼花繚亂,但將這些迷妹/迷弟區別於普通愛好者的核心要義只有一個:他們追求和偶像本人建立強而直接的聯繫,而飯圈,就是粉絲對偶像的集體占有。
在全媒派的往期文章從練習生到虛擬愛豆,孵化的不止是流量中提到,無論是親媽粉、姨母粉還是女友粉、男友粉,他們都試圖建立一種「想像性的親密關係」,這種親密需要互動來維持,而和高人氣偶像的互動恰恰是一種稀缺資源:
「韓國競爭激烈的是偶像,中國競爭激烈的是粉絲,一場相聲專場,你也想見張雲雷,我也想見張雲雷,當然是價高者得,或者近水樓台了,不付出代價根本什麼聯繫都建立不了。」
因此,不論是什麼樣的圈子,一旦火了,都會面臨資源分配的難題,此時,引入飯圈的等級和貢獻機制就成了維持穩定和公平的剛需:經營後援會的大粉可以優先拿票,負責美圖產出的站姐被允許站前排,周邊買得多超話刷得勤的粉絲被抽中的概率更大…..
「我覺得有必要區分人氣和飯圈帶來的影響。很多人,包括很多圈子里的老粉絲,往往覺得是飯圈化帶來了很多幺蛾子,但其實是我們在解決人氣帶來的一些負面問題,並且讓它們有利於這個圈子和偶像本人發展。」
小周的說法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龐大的飯圈為何能運轉得如此有序。即使是那些默默無名、沒有一技之長的粉絲個體,也被有條不紊地收編到了飯圈隊伍中,並獲得了很多贏取「參與感」的可能性:不會剪視頻,你還不會發彈幕嗎?沒錢沒時間去現場,你就不能動動手做點微博數據嗎?
很神奇的,這些粉絲經濟長尾效應里的尾巴,本該擁有身處飯圈底層的被剝奪感,卻通過「付出」體驗到了「收獲」的美好,仿佛自己也參與到了偶像的人生中。
誠然,如全媒派之前的飯圈戰鬥粉圖鑒所描述的那樣,在兢兢業業做貢獻之外,像個戰鬥粉一樣罵人也成為了某些粉絲刷取存在感的選擇,而這恰恰是小周無法解釋的部分——粉絲過於維護自己愛豆而引發的罵戰,確實破壞了這些圈層原本正常的討論生態和自由的批評文化。
曲線救國之後,何去何從?
有組織的管理,讓飯圈更好地把餅分勻,動員起粉絲的熱情,而這就帶來另一個好處:更高效地把餅做大。
國乒許多年前就開始提「三次創業」,但最成功的商業化IP賽事卻是里約奧運會之後第二年舉辦的「地表最強十二人之杜塞爾多夫選拔賽」。這僅僅是一場世乒賽名額的隊內選拔賽,年年都有,唯獨那一年開出了演唱會的效果:現場橫幅招展,人山人海,帶著手幅和頭飾的女孩們發出震耳欲聾的加油聲浪。
小王永遠在心里收藏的一個瞬間是這樣的:某場張繼科的比賽,比分膠著到她逃到場館外面透氣,但一邊又忍不住關心賽況——張繼科的粉絲太多太熱情,她光聽場內鼓掌歡呼的音量和頻率,就能聽出他是否得分了。
而就在里約奧運會之前,某場乒超聯賽中,甚至還出現過全場只有一個老大爺的冷清局面。
不論是對於傳統藝術、冷門體育項目還是曾經非主流的行當,飯圈和飯圈背後的人氣,都給他們的商業變現以及文化推廣,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盡管不是大多數粉絲的主觀目的,卻造就了這樣的客觀結果。
這些粉絲的心意是很難改變的,譬如要求他們愛相聲多過張雲雷,愛乒乓多過張繼科。他們的熱愛的出發點,使得他們不太可能被同化成一個單純的球迷或者票友,唯一的方法就是和他們好好相處,盡量引導,有效利用。
擁抱粉絲,或許就要冒著自身文化受損的風險,而推開粉絲,就失去了絕佳的轉型和變現機會,這道選擇題很難,好在,每個經歷飯圈文化入侵的圈子都沒得選。
畢竟,粉絲要湧入,你以為你擋得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