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眾多的古村古鎮中,郴州市桂陽縣的陽山古村並不是特別有名氣。
論規模大小,它比不上嶽陽的張谷英村;論歷史,它比不上永州市江永縣的上甘棠村;論建築特色,它比不上懷化市會同縣的高椅古村;然而,它卻比上述幾個古村落更有看點。
陽山古村,位於郴州市桂陽縣正和鄉境內,因依騎田嶺而得名(騎田嶺是南嶺五嶺之一,舊時稱陽山),距郴州市區35公里,距桂陽縣城18公里。
從現存的何氏族譜我們得知,陽山古村始建於明弘治149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整個古民居群占地1.5萬平方米,現存完好古建築80餘棟,有民俗文化與古民居建築「活化石」之稱。
陽山古村是一個典型的客家人村落,其祖先「何氏自修公」從江西廬江郡遷徙而來,子孫繁衍聚族而居,以其古樸的民居建築與和諧淳樸的民俗民風聞名,故有「天下客家第一村」之美譽。
陽山古村在布局上講究天人合一,青山環繞,秀水縈回,似陶淵民筆下的桃花源。
遠方是巍峨連綿的騎田嶺,近處是開闊的田洞,小河奔騰而來在村前折向西北繞個大彎匯入下遊。村裡的民民居清一色座北朝南,依山造屋,傍水結村,小溪流貫全村,謂之「金帶環抱」,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風水」好。
因此,陽山古村人丁興旺、人才倍出。據不完全統計,村裡曾出了33位文官武將,其中進士3人、舉人9人,將軍2人,翰林1人,村裡的拴馬樁都有十幾對。
陽山古村房屋錯落有致,天井、走廊、巷道四通八達,雕梁畫棟,采光、通風、排水處理凸現了古人的智慧,建築的巧妙設計讓水災、火患在陽山村化於無形,使得何氏一族安然度過五百多年漫長時光。
使得陽山古村獨立於喧囂之外獲得真正寧靜的,還是族規家法的不斷完善帶來的強大的自我約束、自我優化能力。
據史料記載,陽山古村有自發設立的專管修立族譜的「宗源會」、專門救助女嬰的「救嬰會」、禁毒禁賭的「禁戒會」、為孤寡老人而設的「重九會」、對貧寒學子進行捐助的「義學會」、關心陽山外嫁女兒和保護婦女權益的「女兒會」等六會治村,形成了「寬容誠厚重、和氣致禎祥」的百年好家風。
如「救嬰會」就是為了收養救助女嬰而成立。清同治三年,倡導「男女平等」的何富蕙四處遊說族人捐款,修建了救嬰堂,成立了救嬰會,每自養和救一名女嬰的,給予三千二百文賞錢,還人送谷兩擔,且長期幫助女嬰家渡過經濟、生活、生產上的困難;而溺女者經查明以故意謀殺報官府治罪,一時間,村內男尊女卑陋習大改,村子裡男女比例失調的狀況也得到改善。
「家法不認親疏,刀砍無論骨肉。」禁戒會的公規條例涉及極其廣泛,大到禁山、禁賭,小到懲處不孝、不檢點的行為,一切對家族和社會有危害的言行、風氣都被禁止,並且嚴懲。偷一個瓜果就要罰谷二石,關押兩天。盜竊重大財物和耕牛的打斷手腳,趕出村子。
重九會是為孤寡老人和孩子的而設的;宗源會則始終緊緊凝聚著子孫後代,不讓他們被時光沖散。
2000年,桂陽縣文物管理部門在搞文物普查時,意外發現了這座在山水間靜靜生息了28代、至今還有五百多人口的古老村落。如今,陽山古村被列入湖南百景之一,政府出資維護,遊客紛至沓來。陽山古村雖已經被開發成旅遊景點,但並沒有進行商業化改造,保留了村子原有的古樸味道,老宅子還有居民在居住,古民居正在煥發青春。
文/圖 納蘭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