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出品,必屬精品。這似乎已經成為正午陽光團隊留給觀眾的固有印象。
當然,這一次正午陽光團隊也沒有讓觀眾失望,一部改革開放40年的獻禮劇《大江大河》,講述三位平凡人在改革浪潮中經歷的命運沉浮的故事,不僅拍攝的十分接地氣好玩,同時又展現出了70、80、90年代整體的社會風貌與時代變遷,因此也使雙台收視表現優異,12月13日北京衛視收視破1,東方衛視收視0.791,播出僅4天網路播放量排名已升至首位(藝恩數據),同時豆瓣高達8.9分的數值,無不說明這部劇取得了口碑、收視的雙豐收。
《大江大河》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看起來視覺舒服。畫面構圖有美感,用光講究且多用自然光,再加上服裝、道具注重細節,所有這些長處,使得該劇營造出了一種很好的年代感,所以很容易引發同時代的觀眾共鳴。其次是劇情不生拉強拽,雖然也有婆媳不和等矛盾點,但人物命運更多是由人物性格決定,同時被裹挾在大時代的背景下發生,情節推進真實自然,既不為了增加戲劇衝突而狗血,也沒有襯托主角光環的強凹造型,應該說,這部劇很好詮釋了正午陽光團隊的創作理念,電視劇其實無關什麼類型的題材,首先都是要講好一個故事,把人物立住,所以即使是主旋律題材,依然可以拍得這樣好看。
在《娛評》看來,從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或許是實體經濟創業的黃金時期,雖然在改革的浪潮中也有泥沙存在,但總體來說,一切行業百廢待興,同時階層沒有固化,大家起點基本相同,只要能夠快速領會政策精神,敢想敢幹,通過個人努力是很容易成功和出頭的,就像這部劇的三位主人公宋運輝、雷東寶和楊巡。
應該說,宋運輝、雷東寶、楊巡,他們是當時社會發展階段中最典型三類人群的代表,他們的人生縮影,分別對應了國營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三種不同經濟的發展,具有典型的時代特色。
宋運輝是「知識改變命運」的典型,他通過自身努力,抓住恢復高考的機遇,擺脫了不好的出身,通過上大學、包分配、下基層,轉變成為國企帶頭人,從而做到了人生命運的三步跳轉。
如果說宋運輝的人生軌跡更多重合在城市或大型廠區,那麼雷東寶則代表了廣大農村天地間、農民們的生活變化軌跡。從有幾十個娶不上老婆的最窮「光棍」村,到辦磚廠、賣預制板、承包魚塘、辦電線廠,發展的紅紅火火,因為改革的步伐開始邁得快,還經歷了被質疑、被調查的過程,也是真實反映了改革初期「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況。
楊巡則是做到了從小商小販到成功商人的逆襲。從賣饅頭開始,在翻滾向前的時代中,手忙腳亂抓住過商機,也踩踏過陷阱,生意場上一路摸爬滾打艱難坎坷,又每每絕境逢生,最終擁有了龐大產業。
《大江大河》這部劇,里面沒有絕對的好人、壞人,只有典型的人,充分展現人物的多面性。可能劇中唯二比較招人恨的,就是老猢猻和白主管了。比如宋運輝,他是有能力的人,但是在婚姻生活中也有失敗的一面;雷東寶有能力敢幹,但是當社會發展後,他也有著眼光的局限性;楊巡更是犯過錯,踏過陷阱,可能劇中唯一「完美」的,就是姐姐宋運萍了,她美麗、倔強、善良,為了家人可以毫無保留地犧牲自我。
正午陽光團隊善拍群戲,《瑯琊榜》如此,這部《大江大河》同樣如此。而且導演善於調動演員情緒,整部劇所有演員演技全部在線。從雷東寶身邊圍繞著的那群一心只想娶媳婦的光棍小夥伴,到村里的老支書,以及團寵宋運輝的室友們,每一個人物都表演的很鮮活。
王凱扮演的宋運輝,也是讓觀眾看到了他表演戲路的寬闊,把最初農村少年那種帶有鄉土氣,同時又很倔強、內向、青澀,以及面對未來感覺迷茫的種種,層次把握比較到位。再到上大學後,他像海綿一樣瘋狂汲取知識後,眼界開闊性格也逐漸開朗、自信,比如投籃球後的情緒釋放等,通過一些小細節都體現出來了。相信後面在成長為國企技術帶頭人後,原本就擅長都市戲的王凱,把握起來會更加自如。而童謠飾演的宋運萍,眼神清澈乾淨,素顏更是讓人感覺很舒服。當姐姐為了弟弟的前途,忍住委屈簽下自願放棄政審的意願書後,一個沐浴在金色陽光下的鏡頭,暗示她的犧牲奉獻精神,這些用心的處理劇中隨處可見。還有宋運輝站在太陽里背誦《人民日報》評論,背心被汗洇濕後帶鹽霜的細節,從最初只濕一半到最後整個後背濕透的小細節,足可以看出劇組和演員的真正用心。
王凱對飾演宋運輝這個角色時減成「排骨精」時曾說,演戲是相互給予,表演不光是停留在自己對這個人物的感覺,同時還要給周遭與你配戲的其他演員帶出感覺,「他們必須要看到一個在太陽下暴曬的,一個骨瘦如柴、一個那麼瘦弱、那麼沒有安全感,然後也很迷茫、不知所措(的少年),只能在那兒傻傻地背人民日報評論的時候,那種無助感,那種讓人心疼的感覺,如果沒有這個體態支撐的話,我覺得旁邊的人也很難演得出來。」所以跟他搭戲的童謠,也是與王凱互相成就,兩人很快找到了感覺,「在那樣的一種情景下,就覺得他是我弟弟,我是他姐姐。」
《大江大河》在播出前就備受期待,也算是近年來現實題材中不多的精品之一。今年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因此獻禮劇在國慶前後更是集中播出。包括講述電視人故事的《我們的四十年》,講述上海老弄堂人情冷暖的《外灘鐘聲》,以及《那座城這家人》,關注深圳40年間變遷史的《面向大河》,聚焦陸家嘴、浦東洋涇老街的風雲變幻《大浦東》,以及京韻京味的《正陽門下小女人》,黃曉明、殷桃、秦海璐主演的《你遲到的許多年》,蔣欣、靳東主演的《如果歲月可回頭》等。
2018年,可以看做是現實題材的回歸之年,在大IP、古裝大劇經歷了一波審美疲勞漸趨疲軟之時,更是在政策的引導下,行業開始更多回歸現實題材創作。但是,眾所周知現實題材想出精品非常困難,因為在電視劇的娛樂屬性之外,好的現實題材作品還需要賦予精神層面的意義。作品必須具備一定思想高度,聚焦現實問題或社會矛盾,或批判、或頌揚、或關注、或揭露,才能稱之為現實主義。因為現實題材不等同於現實主義,後者更高一層級。其次,現實題材作品更貼近生活,每一位觀眾都是一把尺子,很容易判斷出作品對生活的還原度如何。因此好的現實題材作品,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在場景、人物上還原、貼近現實,在故事矛盾、情節衝突上高於生活,才會好看。這需要創作者具有一雙發現社會熱點的「眼睛」,同時還要有良好的創作能力,把生活素材提煉、加工、濃縮,從而轉變成精彩好看的故事,從這些角度說,現實題材創作確實很難。從近年來大熱過的現實題材作品,例如《虎媽貓爸》《人民的名義》《雞毛飛上天》《嘿!老頭》等,無不是切中社會敏感話題的佳作。
在《娛評》看來,現實題材創作要想突圍十分不易,但其實想出精品也不難,歸根結底無非就是遵循創作規律。首先是尊重編劇、尊重故事,其次是不能抱有任何撈快錢的心理,只使用最合適的演員、創作班底,因此使用無演技的流量明星、帶資進組等所有會干擾創作的因素,可能都需要杜絕。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再加上一點點運氣,或許就是好作品的起點。對於像《大江大河》這樣的現實題材精品來說,我們希望多些、再多些!
另外,看《大江大河》的彈幕還有一個很深的感觸,一部好劇真的是可以適合各個年齡層。盡管有些人可能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但是不代表我們不能理解那個年代,理解人物的所思所想,這或許就是一部好作品的魅力之處,讓觀眾融入劇情中,代入人物中,從而體會我們不熟悉的歷史或現實。90後的觀眾可能會陪著父母看這部劇,所謂的黑五類、反右、摘帽子等名詞,90後也表示理解起來無壓力。看到當年人們的生活不易,也才能更好的理解現在生活自由的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