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這個香噴噴的泰國小菠蘿,說出來你不信,我一次能吃三個[偷笑]
圖片來自網路
導 讀
「我的父母來自不同世界,他們成就了現在的我-海洋的兒子,也是陸地的兒子」。大片《海王》作為DC的翻身之仗,打的實在漂亮。票房突破13億大關,口碑也節節高升,除了傑森·莫瑪撞臉徐錦江,女神妮可·基德曼容顏不老,1.6億美元的巨額特效費,更被網友稱作業界良心。相比之下,國內科幻電影被咔咔打臉。演員動輒數千萬的出場費,耗幹了劇本、特技、畫效的核心費用支出。舍本逐末的結果,除了捧出外表漂亮的小鮮肉,內在品質、乾貨實在寥寥。
汽車業也在遭遇相似的尷尬。在新能源風口下,不少造車新勢力崛起,眾多根基深厚的傳統車企也在轉型,一時間,各車企新概念頻出、各種酷炫車型頻現。仿佛一夜之間,中國就成了新能源車強國。
只是喧囂之下,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始終未能出現匹敵特斯拉的大牛產品,離BBA傳統燃油車的品質距離更是巨大。而剛剛爆出的江淮召回事件,也似倒下多米諾牌,不但讓奇瑞、眾泰、北汽等車企的往期召回再次重提,更引發了投資者、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整體思考:新能源車的核心技術究竟如何?是否安全?其他隱患是否還有?未來又如何發展?
作者:豐君
來源:銠財研究院
在餐廳吃飯,點了推薦新品,但沒吃幾口,服務生就跑來說菜有問題需回爐。這種尷尬,你遇到過幾回?是否在你心里,這家餐廳已被拉進了黑名單?
一頓飯錢可能還是小事,如果是買汽車這樣的大件,遇到這事,你是否會很窩火。
窩火的不止是消費者,重大隱患導致的召回行為,對車企的影響更加深遠。以最著名的豐田召回事件為例。自2004年7月至2009年8月,豐田在中國共有24次召回,涉及車輛近120萬輛。而同期豐田在中國市場售出的汽車也不過是130多萬輛,也就是說,豐田在中國平均每賣出10輛汽車,就有9輛存在隱患需要召回。
如此頻繁召回,打破了豐田神話。據一份網上調查顯示,超七成網友對購買豐田車表示擔憂。
面對召回,巨頭豐田都受到如此打擊,品牌度低的自主車企,恐怕會更加嚴重。尤其是在轉型的關鍵時刻,召回行為不僅影響了消費者對個別車企的信心,也可能會對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產生質疑。
截至今年10月,國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234萬輛。數據顯示,國內新能源汽車召回率達到1.5%,也就是說每賣出100輛,就有1.5輛被召回。上述數據,引發了不少國人對新能源技術的質疑。而江淮出現的「熱失控」事件,讓這一質疑聲達到了高潮。
「熱失控」的江淮 你敢開嗎?
12月7日,國家市監局公告顯示,江淮汽車決定自2018年12月8日起,召回2015年1月27日至2015年12月28日生產的部分江淮iEV5純電動汽車,共計4248輛。本次召回範圍內部分車輛,電池包電氣部件由於生產波動,在車輛使用過程中可能發生局部過熱,導致電池熱失控,存在安全隱患。
值得注意的是,與其它汽車公司宣布召回計劃不同,江淮汽車本次召回,是在市場監管總局啟動缺陷調查情況下開展的。
而此次召回,也是市監局2018年第一次發布有關新能源車電池自燃風險的召回事件。
那麼,熱失控是個什麼鬼,竟讓江淮放下身段、更讓相關部門如何重視呢?
資料顯示,「熱失控」是指電池內部出現放熱連鎖反應,引起電池溫升速率急劇變化的過熱現象,很有可能導致電動車的自燃或爆炸。
圖片來自網路
強追補貼惹的禍
也就是說,4千多個車主每天駕駛著可能隨時燃燒、甚至爆炸的汽車,穿梭於街市。顯然,這是一個大事。不誇張的說,江淮出現如此嚴重的問題,可謂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一次地震。
這個地震,除了問題嚴重,還和江淮的新能源地位有關。雖然江淮在燃油車方面不能與上汽、北汽相提並論,但在新能源方面,江淮汽車的風頭卻不在任何品牌之下。作為「中國特斯拉」–蔚來汽車的代工車企,江淮身上也沾了不少光。
不僅如此,2017年5月,江淮汽車成為第四個擁有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車企。隨後,江淮汽車與大眾汽車合資生產純電動乘用車項目落地,江淮大眾成為大眾在國內的第三家合資企業。
一系列動作中不難看出,江淮轉型新能源,已是畢其功於一役,這和其傳統燃油車產銷下滑有關。
江淮汽車產銷數據顯示,10月份產量合計為3.43萬輛,同比下滑24.47%。1-10月份累計產量合計為39.69萬輛,同比下滑5.72%;銷量方面,10月份單月銷量合計為3.35萬輛,同比下滑24.38%。1-10月累計銷量合計為39.51萬輛,同比下滑7.49%。至此,江淮汽車10月產銷量跌幅均超過了24%。
從行業來看也是如此,11月份大陸乘用車零售銷量205萬輛,同比減少18%,連續第六個月減少(10月份減少13.2%)。而同期的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13.6萬台,同比增長55.9%。1-11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88.6萬台。
無論從產業層面還是企業自身,新能源已經是江淮汽車唯一的救命稻草。產業層面看,除新能源銷量增長外,長安、北汽、海馬都公開宣布了2025禁售燃油車的計劃,新能源才是行業未來,成為越來越多車企的共識。從江淮自身來說,產銷下跌情況下,新能源不但帶來財政補貼解其燃眉之急,更成為突圍競爭困境的重要路徑。
據江淮汽車三季度顯示,2018前三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為4782.73萬元,較去年同期的2.19億元下跌達78.13%,跌幅逼近8成。而前三季度江淮汽車獲得的補助近10億元,如果不是有補貼支撐,江淮汽車三季度的業績將是巨虧。
依靠補貼維系財報數據的江淮,自然不願放棄這一政策紅利。為了迎合政策對高電池能量密度的鼓勵,江淮一味提升電池密度的同時,卻沒有做好相應的安全措施,最終導致了召回事件發生。
《電動汽車觀察家》負責人邱鍇俊指出,最近幾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都是和電動汽車所用的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續航里程相關,動力電池能量密度越高,續航里程越長拿到的補貼也就越多。這樣,企業為了拿到更多補貼就會貼近這個要求去生產汽車,即使技術達不到這樣的安全控制水平,也強行上馬生產,所以導致一些汽車出現安全或者品質方面的問題。
北京大學教授、鋰電「達沃斯」學術委員會主席其魯也曾公開表示,過於追求高能量密度、高續航里程、快充等,只會使電動車的安全問題「越來越可怕」。而諸如高鎳三元電池、固態電池、氫燃料電池等目前行業里越來越熱的新技術,比錳酸鋰、磷酸亞鐵鋰的材料更容易釋放大量熱量,安全方面的挑戰更大。
出行之中,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熱失控」會引發自燃與爆炸,對消費者而言實在太過危險。對江淮來說,影響也十分巨大。要知道,此前威馬汽車在自家研究院內自燃,就已經引發了軒然大波。此次,江淮汽車已出售的車型出現「熱失控」問題,影響自然更大。同時,也讓其合作夥伴蔚來、大眾的產品公信力受到波及,雙方合作蒙上了一層陰霾。
就在上個月,江淮汽車、大眾集團和西雅特剛剛簽署諒解備忘錄。根據協議,合作方將共同開發一款電動汽車平台,用於生產江淮大眾車型。而在這之前,江淮汽車已與大眾推出一款「思皓」車型。有媒體報導,此車型外形、動力參數等都與去年上市的江淮iEV7S相似,也是此次江淮召回涉及車輛的後續車型。
同時,江淮與蔚來的合作壓力也不小。ES8交車一直延後,外界不乏質疑其產能的聲音。同時,即將投產的ES6交付如何,也不甚明朗,特別是此次召回事件後,更是引發了多方關注。
除了涉及合作方,江淮此次召回4248輛新能源汽車,之所以引起軒然大波,還在於問題性質嚴重。對此,專家表示,從目前看,只有江淮一家車企被召回,說明這一問題還只是個例,消費者也不必因此問題上過於惶恐。
畢竟從召回量來看,江淮還不到眾泰雲的三分之一。
圖片來自網路
眾泰與奇瑞的管理缺失
與江淮類似的是,眾泰的營收情況也不樂觀。其三季報顯示,公司做到營業收入31.14億元,同比下降46.38%;做到淨利潤1.1億元,同比下降57.08%。
無獨有偶,眾泰雲100車型也曾出現過自燃現象,如2017年6月河南新鄉、2017年5月湖南長沙、2016年9月湖南湘潭等等,只是未被召回。其今年出現的兩次大規模召回事件,則另有原因。
今年8月29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消息,稱湖南江南汽車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南汽車」)備案召回計劃,決定自即日起,召回2014年9月2日至2015年12月16日期間生產的部分眾泰雲100汽車,共計17632輛。
對於召回原因,江南汽車表示:本次召回範圍內部分車輛,由於人員裝配原因,可能存在半軸未完全裝配到位或半軸卡簧變形情況。造成車輛行駛過程中半軸可能脫出,導致車輛動力中斷,存在安全隱患。
就在大規模召回的三個月後,眾泰再次宣布召回計劃。
眾泰官網顯示,湖南江南汽車製造有限公司根據《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和《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實施辦法》的要求,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備案了召回計劃,決定自 2018年12月1日起,召回2016年6月20日至2017年3月31日期間生產的部分雲100S汽車,共計13706輛。
召回原因:這些車輛由兩個供應商分別配套提供制動助力真空泵及真空泵控制器,造成兩者產品不具匹配性,或使車輛制動助力不足或無助力,存在安全隱患。
三個月宣布召回超過3萬輛新能源車型,眾泰也是沒誰了。
難怪,有網友因此戲稱其為「召回王」。
坦白說,這個「雅稱」還是比模仿秀好聽些。因為頻繁模仿知名車型,眾泰汽車早已被網友吐槽為神模大咖。比如之前很火的T600抄襲了奧迪Q5,顏值突出的SR9抄襲了保時捷Macan,甚至本次召回的雲100都有奧拓的影子。
事實上,召回與模仿之間看似無關,實則關係密切。一味模仿外觀,忽視內在品質打磨管理,短期內讓消費者買單,時間一長問題百出,召回就在所難免。
比如,眾泰此次召回出現的質量問題,更多就是因為管理缺失。以今年8月29日的召回事件為例,眾泰汽車指出的人員裝配原因,足以說明眾泰沒有統一的安裝流程或者管理制度。
同時,12月1日的召回計劃,更體現了眾泰在供應商商管理上的漏洞。通常情況下,一款成熟車型,同一零部件,一般只會有相對固定的、統一標準的供應商,但從眾泰的召回理由中,不難看出其供應商管理雜亂的現狀。
而眾泰的售後服務差,則更加體現了這一點。據車質網顯示,編號為227236的用戶在2017年底反映過眾泰雲100前半軸脫落電機抖動異響,無法行駛的慶魁昂。在其車輛正常駕駛途中出現問題的24小時內,車主不斷向官方售後、4S店、眾泰客服三方尋求車輛救援,得到的答復卻是互相推諉,均不負責。
汽車行業分析師鐘師指出,「一家企業如果產品沒造好,售後服務也沒做好,就很有問題。」
忽視產品品質、管理缺失導致的一系列問題,不僅讓消費者難以忍受,也引發了經銷商的不滿。近期,由於不堪忍受產品質量問題引發的連年虧損,17名眾泰經銷商代表來到眾泰汽車山東臨沂生產基地維權。
眾泰經銷商維權會會長丁鋼表示,「兩年多來,經銷商里最多的虧損千萬以上,大多數都虧損幾百萬,沒有一家經銷商賺錢的。要到山東臨沂來,因為這里就是眾泰S系列的生產基地,它生產的產品出現了大量問題,我們處理這些問題的時間比賣車的時間還多。」
從丁鋼的言語中,不難看出眾泰問題的嚴重性、複雜性。
圖片來自網路
相比江淮的「熱失控」,眾泰的助力問題雖沒有那麼嚴重,但卻更具普遍性,甚至也出現在了其他車企身上。
去年四月,奇瑞汽車便出現過類似的問題。2017年4月15日,奇瑞召回部分新能源eQ車型汽車,共計4896輛。召回範圍內車輛所使用的塑膠真空儲氣罐,可能出現破裂或者被吸癟,存在安全隱患。
在召回原因方面,奇瑞指出,本次召回範圍內車輛所使用的塑膠真空儲氣罐,是因供應商製造工藝問題導致。
不難看出,奇瑞與眾泰一樣,也存在對供應商管理方面的失位。
同時,有網友在貼吧上反映,該網友於6月24日在成都租了一輛奇瑞小螞蟻,雖然天氣下起小雨,但車況良好一路行駛正常,直到上了高速。車主以110km/h的時速行駛在高速公路的超車道上。他踩下油門,油門居然沒有反應!隨後他用力地連踩幾下,油門均沒有反應。稍有常識的讀者應該知道,在高速公路上失去動力,若後方有汽車行駛,後果不堪設想。
作為人們最重要的出行工具,汽車的安全問題沒有大小之分。質量上的任何一次疏漏,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問題發生。
一定意義上說,江淮、眾泰、奇瑞出現的上述問題,也有一定行業代表性,這幾年的大小車展,各式各樣的新能源如雨後春筍,頻頻亮相,但仔細觀察,大多產品除了一個很酷很炫的外觀,內在品質、性能都難言樂觀。這種盲目躁動,對行業的損害性很大。畢竟消費者不是買衣服,汽車作為出行工具,第一個功能還是安全,忽視了這一點都是舍本逐末,最終害人害己。
安全性話題的冷思考
值得強調的是,召回事件不止發生在自主車企,跨國車企的新能源汽車召回事件也不鮮見。如特斯拉今年6月在中國召回因轉向助力隱患近9000輛Model S系列汽車,豐田10月因混動系統記憶體在缺陷,召回240萬輛混合動力汽車;捷豹路虎10月因蓄電池安全隱患召回1772輛新款攬勝運動版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等。
可以說,新能源汽車還是一個新興產品。雖然節能環保、富有創新元素,代表了行業發展方向,但相比傳統燃油車一百多年的歷史積淀,還是缺乏了必要的經驗沉淀,性能、安全度等都還需長期打磨。以此來看,如何造出安全性高的新能源汽車,不只是中國更是世界汽車界的嚴肅話題。
國家863電動車重大專項動力電池測試中心主任王子冬建議:「如果開發不到位,在產品上市之後,使用一段時間就會把產品的問題暴露出來,如果開發的時候(企業)做的很完整,做了大量試驗,在使用中(就會避免),因為該暴露的問題都暴露完了。」
在銠財看來,江淮等汽車的召回事件,顯然,這只是一個開始。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進入市場,更多的問題會逐漸暴露出來。今天是江淮、眾泰、北汽新能源,明天可能就是長安、吉利、比亞迪,甚至是大眾、BMW。但願行業,可以在一次次召回的慘痛教訓中汲取經驗。而這對於國產車企尤為重要,作為擔負彎道逆襲洋品牌的利器,新能源車承載了國人太多希望。先行一步的國產車企,在這一階段不應為短期利益,犧牲產品品質、消費者信任。沉下心來,發揮工匠精神打磨工藝,在電機、電池、電控等核心技術上進行突破創新,以過硬的創新產品,用安全、高品質來占領市場,才是長久之道。
圖片來自網路
此次江淮召回的熱失控事件,就是一個關乎三電核心技術的突出表現。以電池為例,盡管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技術不斷進步,但研發實力仍難言樂觀。與日韓一流企業比,還存在差距。目前,松下、三星SDI、LG化學、SK在華已成立動力電池合資公司,成功入選了白名單,擁有了正式入局競爭的資格。後續競爭將更加激烈。
新能源汽車,已在全球範圍內進入快速發展期。大陸又是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最高的單一市場,占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50%。根據規劃,到2020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需達500萬輛。同時,國家能源局已建立「退坡、調整、退出」機制,從今年起政策補貼逐漸退出,直至2020年全部退出。
一面是巨量的增長市場,一面是補貼的逐漸消失,可以想像,中國車企將在冰與火間行走。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綜合實力、核心技術無疑會成是衡量車企生存、發展的唯一標尺。誰將成為王者,誰又會折戟沉沙,銠財將持續關注。
本文為銠財原創
如需轉載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