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封五年的《狗十三》明天終於上映了!
導演曹保平作為國內黑色犯罪類型電影領軍人物,曾推出了多部口碑之作:《李米的猜想》、《烈日灼心》和《追兇者也》等。
《李米的猜想》(2008)
《烈日灼心》(2015)
《追兇者也》(2016)
曹保平導演以犯罪題材見長,這次,他將目光投射到一個普通的中國家庭。
從某種意義上說,《狗十三》是一部青春片。但它沒有墮胎、車禍、撕逼等狗血橋段,對於性、暴力的展示也適可而止。
它通過展現一位青春期少女的日常生活,去講述青春的殘酷、無奈與委屈。
據曹導介紹,這部電影也是一部犯罪片。它講述的是父權社會對一個少女自由意志的肆意剝奪,自我意識的殘忍干涉。
由於父母離異,13歲的少女李玩(張雪迎 飾)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外表看似堅強的她,其實內心非常渴望了解、陪伴和愛。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父親送給她一只小狗作為禮物,李玩給它取名叫「愛因斯坦」,她們的關係日漸親密,一個女孩和一只小狗就這樣相互依偎著成長。
因為小狗「愛因斯坦」的走失,李玩平靜如水的生活發生巨大變化。她對「愛因斯坦」的苦苦尋找不但沒有得到家人的支持,繼母甚至買了一只新的小狗,謊稱「愛因斯坦」已經找到。
就在李玩幾乎已經接受新的「愛因斯坦」的時候,一次意外事件使她與小狗再次分離。
小狗「愛因斯坦」對處在單親/組合家庭的李玩而言,不僅僅是寵物,更是如親人般的存在。家人對「愛因斯坦」的冷漠態度,讓李玩對成人世界感到排斥甚至厭惡。
但最後,她還是被迫「成長」了。
電影總的基調是偏灰色與壓抑的,它真實地揭露了中國式教育對孩子的深刻影響。
以「懂事」和「聽話」為名的說教,是否抑制了孩子的自主性?孩子的童年真的幸福嗎?成長是否一定要付出代價?成人世界的規則應該如何對待?電影用一定距離的「冷眼旁觀」給出了自己的回答,也引發了觀眾的深思。
《狗十三》沒有追求刻意的戲劇效果,它聚焦中國式「愛的教育」,用極其生活化的方式描摹出一個女孩的成長歷程,讓觀眾深感共鳴。
青春這場大雨,即使感冒了,還想回頭再淋一次。青春的那些故事,並未遠去,一直塵封在記憶中。
走進電影院,讓我們在對青春的回望和反思中,與過去和解,與自己和解。
找到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