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在線音樂平台的新聞越來越多,而且大多是好消息。國外,最大的流媒體平台 Spotify 上市,給其他同行探路估價;在國內,數年的版權大戰終於走到盡頭,騰訊、阿里、網易三個主要玩家手上各自還保留著一小部分版權,但總體來說,音樂內容在幾大平台之間做到互通。
這是音樂流媒體的好消息,也是中國音樂產業的好時候。
2017 年 9 月,騰訊音樂 CEO 彭迦信說,未來十年,是中國音樂在全球音樂市場立足的十年。解決版權問題的 2018 年,很可能是這十年的開端,自此而始,流媒體平台要做的事情也不一樣了。
1.
去年以來,網易雲音樂做了些不那麼好理解的事情,比如做知識付費,比如做視頻,前些天更是宣布要大力扶持視頻創作者。
說不好理解,是因為這些跟音樂關係並沒有那麼搭。視頻固然可以說是音樂內容相關,那知識付費就和音樂毫無瓜葛了。在最近的改版里,視頻更是成為一級入口,這更讓不少用戶不滿,不少評論說我只是來聽歌的,你給我這些幹什麼?
表面來看,這些措施自然是因為網易雲音樂有營收和賺錢的壓力。知識付費是驗證可行的商業模式,短視頻更是隨著快手、抖音的爆火被看做是下一個不容錯過的風口,網易雲音樂的策略,也算順勢而為。
但更深來看,這些都是網易雲音樂更著急內容方面的布局。
2015 年開始的版權大戰,最直接的目的是爭奪版權。版權直接影響用戶在流媒體平台上的體驗,而且也是戰勝對手的武器。騰訊音樂最早開始購買正版音樂,早在「利劍行動」開始之前便已經和幾大唱片公司簽下獨家代理協議,如此一來,未獲授權的平台便無法播放這些唱片公司的音樂,騰訊音樂也獲得競爭的主動權。
如今在版權局的協調下,戰爭結束,但戰鬥依然零零散散地發生著。2 月 28 日,華研音樂和阿里音樂解除獨家授權合約,並立刻和網易雲音樂達成協議,據說價格是之前和阿里音樂簽約價格(2000 萬)的 8 倍。
網易雲音樂大概意識到,如果沒有音樂,沒有內容,再好的產品體驗也無法留住用戶。
不過,如今的版權是防禦的城牆,但不再是進攻的利劍。國家版權局留了 1% 的口子,一方面是顧及各方面在獨家版權上付出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各家內容上有所差異,以吸引不同的用戶。事實上,根據 Questmobile 的調查報告,如今各大平台的用戶群已經基本穩定,流失到其他平台的比例越來越低,1%的獨家版權,主要作用還是豐富自己的體驗,而非從對手那里爭奪用戶。
而且,與獨家版權相伴的是高額成本支出。網易雲音樂 A 輪融資 7.5 億,與華研簽約便花去了超過 20%,只有分銷版權,才能緩解這部分壓力。因此,在拿到華研版權不久後,網易雲音樂便與蝦米音樂達成轉授權合作。
何況,總體來看,不論版權音樂和大熱金曲都是存量市場,價格與日俱增,但卻沒法帶來更多新鮮體驗。長期來看,把賭註壓在獨家版權上,實在得不償失。
到上遊去做內容,是再自然不過的選擇,幾大平台也一早發布了自己的音樂人計劃,如蝦米的「尋光」、網易雲音樂的「石頭」、騰訊音樂的「覓樂」等。
這些內容一時還難以構成平台的支柱,網易雲音樂也說獨立音樂人計劃暫時不考慮賺錢。但是丁磊的錢也不能無限燒下去,為了經營數據,也為了營收數據,網易雲音樂不得不慢慢擴大自己的邊界,成為一個更加全面的 APP,意圖在 APP 內部分發流量。
不過流媒體的成敗,已經不是 APP 成敗。
2.
版權大戰,本質上是移動互聯網早期流量和補貼思維的延續。烽火燃不息,征戰無已時。移動互聯網誕生多久,戰爭便持續多久。從最早的千團大戰,到支付大戰和共享經濟亂戰,直到今天美團和滴滴還在纏鬥。
版權大戰是這場戰爭里的局部戰爭,與美團、餓了麼爭奪店家並無二致。用戶選擇外賣時候,一看哪家好吃,再就是同樣味道的睡更便宜。類似邏輯在流媒體平台上同樣行得通,只是平台不是直接靠紅包減價,而是靠大價錢買來版權,讓用戶能更好地享受音樂。
到如今,我們已經不會只把美團或者滴滴看成手機里的 APP,因為它們和其他互聯網公司一起,在改造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改造最早從消費端和管道端開始,但最終會蔓延到上遊生產方。
等這一步最終發生的時候,各家比拼的不是誰的產品更好,不是誰的資金更足——產品不好資金不足的人在上一階段已經被淘汰了——而是誰能連接起更多資源,建立起更完善的生態。
而具體到音樂領域,則是要向上連接起音樂創作者,提供源源不斷的優秀內容,向下則聯繫起更廣泛的使用場景,這場景可能包括網路綜藝、影視,也可能是短視頻、直播,還可能跑步、冥想等個人行為,每一個場景,都意味著變現的機會。
在單一產品經營上,網易雲音樂獲得很多讚譽,其推廣活動如地鐵專列也「擊碎萬顆心」,並數次在朋友圈刷屏。這是網易雲音樂的成功,但這更多是 APP 的成功,APP 帶來流量,APP 帶來收益,所以,網易雲音樂才讓 APP 承載越來越多的功能,以發揮它的潛力。
Spotify 也是一直在 APP 上做文章,堅持「免費+會員」的商業模式,2017 年的營收達到 50 億美元,但虧損卻達到 14.6 億美元,網易雲音樂做到極致,可能是下一個 Spotify——事實上,Spotify 也有內置的podcast功能。
騰訊音樂則選了另一條路。
事實上,並沒有一個 APP 叫「騰訊音樂」,旗下有三個流媒體平台分別是 QQ 音樂、酷我音樂、酷狗音樂,而在聽歌之外,還有全民 K 歌、酷狗直播、5sing 等音樂產品。也正是借助全民 K 歌等產品,在其他流媒體平台都虧損的時候,騰訊音樂率先盈利。
彭博評價稱,騰訊擁有「章魚式」的商業延展模式,而騰訊音樂自己也是一條小章魚。完整的生態覆蓋,是騰訊音樂獨特的優勢。彭迦信曾表示,對於音樂人而言,騰訊可以提供最全的用戶覆蓋,多產品的孵化能力也能讓音樂人獲得更多回報。
3.
而且,騰訊音樂是騰訊的一部分。
音樂本身早已經不是音樂產業鏈的最終產品,廣告、巡演、衍生品、版權管理,這些都是遠比播放歌曲本身要賺錢的生意。騰訊以社交起家,以遊戲賺錢,如今開始大力發展廣告業務,這一系列的支持,讓騰訊音樂有了更大的騰挪空間。
閱文集團並入騰訊時候,很多人不解為何騰訊要花大力氣去做網路小說這件事,但如今,閱文正源源不斷的為騰訊提供著IP,平台上的作品正持續改編成為電視劇、電影、動漫、遊戲,衍生出一條龐大的產業鏈。騰訊音樂上的邏輯也是如此。
當然它不是起點,卻足以成為一個重要環節。《玩命關頭 8》在騰訊音樂上販賣的電影原聲數字版,銷量達到了白金唱片級別,這種跨形態的行銷合作,在未來可能更多的出現。
而且,背靠騰訊,騰訊音樂可以獲得更多資源支持,卻不必擔心盈利問題。在國外,科技巨頭購買流媒體平台,主要用這一增值服務來推廣自己產品,比如購買 Youtube Red 會員服務,可以附帶享受 Google Play Music 服務,Google、亞馬遜、蘋果等都把音樂作為自己硬件的一個重要賣點。對他們來說,售賣音樂本身可能並不能帶來巨大收益,但音樂不會過時,可以一直售賣,還可以培養用戶內容消費的習慣,非常合適作為巨大生態的小切口。
騰訊雖然沒有成功的硬件產品,但它卻格外擅長售賣互聯網服務,或許音樂產品不會是殺手鐧,但當天平平衡時候,這卻足以讓最終的結果倒向一邊。
當然,這一切都得建立在持續生產流行音樂的基礎上。資本入場,估值提高,這讓音樂行業可以松一口氣,不斷攀升的專輯銷量也讓他們有理由保持樂觀。
音樂行業如今正在回暖。2016 年 6 月,周杰倫新專輯《周杰倫的床邊故事》在 騰訊音樂上發售數字版,十天之後,專輯銷售額便已經超過 3000 萬,也就是賣了 150 萬張——兩年前,同樣是周杰倫的數字專輯,同樣在騰訊音樂上,最終只賣出了15萬張。
在美國情況也類似。從 1999 年開始,美國音樂產業第一次取得連續兩年的增長,這意味著這個產業終於開始復蘇,雖然這復蘇還很脆弱。無論中國還是美國,復蘇的直接原因都來自各種音樂 App 流媒體。
如今,資本層面的版權購買比拼已經成為過去,產品和服務的比拼將成為主要的競爭手段。在前半場已經占有優勢的騰訊音樂,也早早為後半場做好了鋪墊。
文章來源36氪: 韓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