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熱衷朋友圈心理測試?

最近幾天,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一款名為「我的哲學氣質」的測試H5刷屏了。

仔細一看,這款網易噠噠出品的測試和2個月前網易雲音樂聯合第五人格推出的「人格測試」玩法套路幾乎沒有區別,只不過是主題內容做了差異化,前者套用了經典哲學理論,後者號稱是基於榮格心理學。雖然所基於的標準不同,結論卻是一樣的空泛,「浪漫」、「單純」、「感性」等詞幾乎對每個人都成立,不具備太確切的意義。而我們卻依舊孜孜不倦地進行測試和轉PO。

「我的哲學氣質」以及「人格測試」截圖

事實上,「哲學氣質測試」和「人格測試」並不是個例。每隔一段時間,類似的測試就會刷屏。

「測測你是由什麼成分組成的」、「測測你的性格偏向」等等測試在朋友圈屢見不鮮,對於商家來說,這顯然是一種低成本、有效利用社交裂變獲得用戶增長的宣傳手法之一。那麼對於用戶來說,這些心理測試又意味著什麼呢?為什麼我們總是在各種各樣換湯不換藥的朋友圈心理測試中樂此不疲呢?

撰文 | 阿莫

「你希望他人能喜歡並仰慕你。你傾向於對自己要求嚴格。你還有很多潛力尚未開發。雖然你的性格中有些缺陷,但你整體上可以想辦法克服。你在與異性相處時遇到過困難和難題。在外人看來你顯得自律穩重,但實際上內心卻缺少安全感……有時你很外向、和藹、容易相處,但有時你很內向、矜持、充滿警惕。你的部分願望不太實際。你人生中的主要目標是為了追求穩定。」

之後,福勒讓學生以0至5分的標準對報告的準確度進行打分,最終獲得4.26分的平均分。也就是說,大部分學生都認可這份「獨一無二」的報告描述的情況比較符合自己。這個結果看似驚人,其實並不意外,因為大部分看過這段描述的人,都會覺得它符合自己。

福勒借此實驗描述了這樣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面對比較籠統、模糊的描述時, 會傾向於根據自己的情形對號入座,著重注意那些符合自己的部分,感覺完全是針對自己給出的。這一現象被稱為「福勒效應」(Forer Effect)或「巴拿馬效應」(Barnum Effect)。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大眾在面對不靠譜的心理測試或者星相描述時,往往有「真的很準」的錯覺。

新時代的安慰劑和群體狂歡

更重要的是,人們傾向於記住讓他們高興的描述(波麗安娜效應,即Pollyanna principle,也稱積極偏向)。仔細觀察會發現,許多自我測試的結論大部分是正面的。依舊以網易「哲學氣質測試」為例,10個測試題,27個選項,匹配出幾十個不同的形容詞和主義,組合結果高達上千種,基本都是正面的花式誇讚,可見設計團隊的良苦用心。與之類似,其他流行心理測試給出的結論,往往都是各種正向形容詞的堆砌,對測試者進行毫不吝嗇的表揚。

有時候,與其說人們是相信結果,不如說,人們偏愛星座、心理測試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對自己已有觀點的驗證和肯定,即,不是通過測試發現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而是通過測試驗證了自己就是所設想的那樣,或者某件事就是自己認為的那樣。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同樣一度紅極一時的測試「測測你是由什麼成分組成的」,測試者只要輸入名字,就可以顯示出答案,幾乎都是一些浮誇名詞堆砌,諸如「你是由流星雨、花朵、寒冷的冬天組成的」等等。這樣的結論顯然不可能有任何意義,但在網友的分享中依舊有測試者自欺欺人地認為「超級準」。

「左右腦年齡」測試中大家轉PO的測試結果,不少人表示測試結果很像自己、很能代表自己。

可見,測試者並非真的想通過一個測試來認識自己,而是在參與測試之前就已經對測試結果有所預期。「超級準」意味著這些似是而非的關鍵詞或標籤描述符合測試者期待的自我定義或者自我標榜。人們對自己的某些特質有所期待,渴望得到肯定的答案。如果沒有得到,就認為測試不準確,或者測試多次,直到得到肯定答案為止——這也是為什麼每次心理測試總有人反復嘗試,最後把符合自己預期的那一個版本發到朋友圈的原因。

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心理測試,在趣味之外,最大的意義就是讓人求證「我是誰」。而與「我是誰」的問題緊緊勾連的,是身份的缺失和焦慮。當下的的社會正處於某種程度上的普遍焦慮不安的困頓期,多元的陌生人社會和巨大的都市生活壓力催生出精神層面的混亂、孤獨與空虛,極易使人陷入焦慮不安的境況中。而心理測試就像安慰劑,能夠妥帖地給測試者貼上標籤,讓他們能夠將自己和別人區分開來,突出自己優點和個性的同時,又不至於太脫離群體,還是能夠和大家獲得一定程度上的共通點和共鳴。

延伸閱讀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

作者: (美) 歐文·戈夫曼

譯者:馮鋼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年4月

美國社會學家、擬劇論的倡導人歐文·戈夫曼 ,在此書中用戲劇表演理論去考察社會組織,並由此聚焦於人們的自我認知與人格標籤的形成。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安慰之所以如此有效,不僅因為它被包裝成某種「專業測試」,更因為它超強的互動和趣味性。無論是「你的心理年齡只有3歲」還是「你是由流星組成的」,都既能引起人們的自我認同,又能幫助人們找到新的趣味表達方法。測試中的幾乎所有符號經過理解選擇、意義轉換、價值異化,被部分消減或者是全部剝奪了慣常意義,並通過重新解構和描述,顛覆其原初意義,增強了自身的表意能力,建構為一個新的話語體系和文化模式呈現,最終引發的是轉PO熱潮和集體狂歡。事實上,當「左右腦測試」的騙局曝光之後,不少人表示並不在意,因為自己只是想「找個樂子」「輕鬆一下」,覺得「有趣」。

顯然,互聯網塑造的新型社交文化不僅極大地改變了人際交往的時空概念和交流方式,還能夠給人帶來集體感和狂歡感。尤其是在微信朋友圈,和一般的上網瀏覽新聞網頁情形不同,由於發布內容的互動性強且大多都是熟人,讓人們在信息共享環節後似乎能夠找到某種「社群主義」。人們紛紛交流「我是不是唯一一個測出這個結果的」或者「為什麼我們夫妻測出來性格差好遠,總算找到不和的原因了」,又或者「我的同事們心理年齡都比我小,看來我才是辦公室元老」等等令人啼笑皆非的結論,收獲回應中「握手,我也是」和「天啦我們差好遠」。在此,他們去除平日的嚴肅,通過調侃、逗樂宣泄著往日的壓抑與激情,並且形成了短暫的無差別化的平等關係。這種集體化的狂歡需要一個共同話題作為支點——比起娛樂八卦、政治民生等容易產生衝突和不和的話題來說,輕鬆有趣,沒有門檻,人人都可以參與的心理測試顯然來得更加容易和方便。仿佛一旦躲進這些精心包裝的H5頁面中,就能夠獲得小型烏托邦。

泛社交和標籤化的年代

另一種更商業化和功利化的說法是,朋友圈轉PO的心理測試是一種「社交貨幣」。社交貨幣概念意思是在社交關係鏈中來自他人的關注、認同,出自一本行銷學著作《瘋傳:讓你的產品、思想、行為像病毒一樣入侵》。作者喬納·伯傑(Jonah Berger)認為人的社交行為中,有一種很重要的就是形象展示。只要滿足這種社交心理,人們就會樂意對某個信息進行傳播。

這種說法不無道理,最常得到轉PO的心理測試中確實存在難以忽視的「求關注」色彩,展示形象的目的性極強。例如「使用說明書」這則通過網易雲音樂歌單分析生成的「性格解讀」中,就有著極其強烈的表達欲。試圖用簡潔但不同尋常的自我描述來吸引朋友圈中其他友人的注意。而通過進行積極的自我呈現,人們在朋友圈建構了自己的身份,正如霍爾所言:「身份其實是一種由話語實踐所建構起來的臨時附屬物。」人們發在朋友圈的心理測試結果,往往就是一份身份宣言,幫助他人更簡單,更快地認識和了解自己,或者說,了解自己想要表達的形象。

《你的使用說明書》測試截圖

人們對自我標籤化從未像現在一樣癡迷。社交媒體將現實社交轉移到網路空間,以「符號社交」代替「現實交往 」,做到的是一種「泛社交」,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現實社交的專注和情感價值。現實社交中,雙方需要用眼神和身體語言表達情感,需要身體表達與思想的高度統一和對對方的專注。網路社會中,個體借助網路媒體進行交流與互動,受交流平台的限制,互動雙方對於對方的身體缺乏具體的感受,難以獲得深刻的印象,對於對方的認知來自於圖片、文字、視頻、音頻等。尤其是,在沒有具體對象的朋友圈中,大多數人沒有預設觀看的目的,「瀏覽」只不過是一種生活方式,人們是漫無目的的遊蕩者, 在朋友圈製造的圖文雜燴中信息過載。此時,如果需要得到注意和認同,就必須找到最引人注意的方式。

因此,沒有什麼比自我標籤化更方便,更快速,更單刀直入,讓人在最短時間內留意。心理測試的結論不僅僅提供各種充滿讚譽、誇張積極的詞匯,還能夠用精美的設計和圖像在視覺上引起衝擊力,從其他規範排版的朋友圈中脫穎而出。特別是當發布者是朋友圈中第一個開始發布該心理測試的人時,很容易獲得好奇心和關注。更重要的是,它給予了許多人話語權,使表達更自由:在朋友圈發表意見和觀點也需支付成本,需要思考、組織和編輯成文,還要顧慮配圖是否美觀,觀點和表達方式是否妥當,呈現出來的形象是否能夠符合自己的預期等等,往往讓許多不擅長社交或者生活乏味的人感到頭疼,這時候,心理測試趁虛而入,改變內容生產方式,通過問卷與結果結合的方式,輕輕點擊幾下,就可以自動形成「獨特定制、彰顯個性」又簡單易懂,人人可參與的自我表達,降低了人們在朋友圈生產內容的門檻——這是一種簡易和新手友好的社交模板。

延伸閱讀

《社會性自我》

作者: (英)伊恩•伯基特

譯者:李康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2年3月

討論了個體自我、社會自我的觀念,涉及自我的文化形成與歷史形成、作為認同與展演的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等內容。

隨著一個個心理測試的爆紅,我們也日復一日地得以不斷地自我表達,在某種意義上加強著與朋友的聯繫。但空洞和形式化的測試,最終指向的是重重套路。如此套路化的表達,指向的又是粗暴簡單的形象扁平化。人類的情感和個性畢竟是複雜而多面的,本就無法用簡單的幾個分類或者標籤來形容。再加上,當人人都有一份面目相似的「個性描述」時,這些標籤便也顯得沒有那麼特別了。

回想幾個月前還風靡一時讓人津津樂道的測試,恐怕不會有多少人記得自己抑或朋友的測試結果到底是什麼。但無論如何,很長一段時間內,心理測試繼續鋪天蓋地地充滿著我們的朋友圈——一切都由此被便利化和美化了,無論是「個性」還是社交的方式,但最終留下的,仿佛只是一地虛空。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撰文:阿莫;編輯:董牧孜;走走。校對:薛京寧。題圖素材來自電影《低俗小說》。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PO至朋友圈。

我們為什麼難以接受自己的平庸?

即將入職,卻被「心理測試」淘汰,你服氣嗎?

直接點擊關鍵詞查看以往的精彩~

杠精的誕生|貓奴的誕生|曉書館|4·23書系|好書致敬禮|2017十大好書|聚會方式|第一批90後|陳小武性騷擾事件|黃仁宇|社會我XX|孩子們的詩|2017年度好書|打call|至愛梵谷|南京大屠殺|隱私|餘光中|屠岸|《芳華》|西南聯大|性社會學|雙11|秋季書單|江歌案|魚山|龍榆生|閱讀評審團|黴土豆|我和你|兒童性侵|廣播體操|嘉年華|保溫杯與中年危機|《二十二》|人性惡|低欲望社會

點擊閱讀原文,到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分享到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

 


不知道如何找適合的對象?歡迎加官方LINE → Line ID:@shesay
戀愛小秘書免費一對一諮詢!
✔追蹤我的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datenami
✔追蹤我的TikTok:https://www.tiktok.com/@datnami

 

配對成功的關鍵:參加實體交友活動

erose主題派對與戀愛小秘書創辦人娜米表示:「透過各種有趣的實體活動,不僅能親眼真實見到異性,也能在活動進行中讓大家很輕鬆自然的認識彼此、聊天互動,能更快速的找到適合的對象。」

結合大數據用心篩選 + 客製化條件配對

戀愛小秘書團隊已經成功替4000位以上的未婚男女配對成功,這個驚人成果背後的秘密在於「高度客製化服務」,跟每位客戶深度訪談,瞭解客戶真正的特質及需求,從「契合度」提高速配率。

訪談結果結合專屬的人格分析測驗與數據配對分析,精緻化的操作,締造高速配率!

除此之外,戀愛小秘書團隊還會定期追蹤客戶的後續狀況,目的是希望協助客戶發展長期且穩定的伴侶關係。

實名認證防造假!隱私保護最安心!

採用「實名認證」的制度,不僅是把關顧客的身份,避免已婚人士或動機不單純者的加入,更對客戶資料嚴格保密,讓客戶們能在安全且有隱私的狀況下認識另一半。

多元有趣的主題活動,豐富你的社交生活

戀愛小秘書團隊每個月都會規劃豐富多元的實體活動,從戶外踏青、娛樂遊戲、手作、料理課程到桌遊活動,希望客戶們能從歡樂的氣氛中認識彼此。

透過實體活動讓大家先有初步的接觸,然後再為會員們做「客製化」的約會安排。

另外針對想提升自身魅力的客戶,也有投資理財、形象穿搭等講座可供選擇。

追求脫單,先勇敢跨出你的第一步

許多單身者為了心中理想的對象條件,在還沒認識新朋友時,就先限制了自己。建議以認識新朋友的心態,積極參與活動,並適當的設限,才能真正為自己帶來戀愛的機會!勇敢跨出第一步吧!

♡ 現在就和戀愛小秘書娜米聊聊吧Line ID:@shesay

♡ 追蹤娜米的臉書粉絲團

她來報好康

 

SheSay 專注在 兩性、愛情等領域
建立專屬女生觀點的品牌形象
堅持「在第一時間掌握男女的時事議題」
將時下最流行的話題網羅、呈現。

馬上測算你的戀愛密碼

戀愛小秘書-娜米

單身很久?一直被分手?
從生日就看出你的戀愛疑難雜症!
娜米的戀愛數字密碼來幫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