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旅遊,鼓浪嶼絕對是必打卡之地排名No.1,那麼鼓浪嶼應該怎麼玩呢?細細一數,小小的鼓浪嶼稱得上景點的居然也不下幾十處,但是大多數遊客能夠在這個小海島逗留的時間也不過一天,那麼一天內最值得去的地方是哪裡呢?
十二月的鼓浪嶼,微涼,有人氣,但不至於太過喧囂,秋風徐來,水(hai)波不興。剛好初中的閨蜜來旅遊,找我做個伴兒,只在鼓浪嶼停留半日,我自然要帶她遊覽最最核心的景觀啦~
一路慢行,偶有拍攝婚紗的新人,或是輕聲吆喝的小販,鼓浪嶼的柔情,就像這座小島的建築一樣,溫情脈脈。
我們來到了日光巖正大門,一路的相對靜謐突然熙攘起來,可見日光巖的吸引力~
鄭成功紀念館就建在日光巖上,恰好在舉辦「成功文化行——追溯成功之路」的活動,憨態可掬的「鄭成功」在入口熱情地和大家合影,神情、動作都十分q,太招人喜歡啦!
不僅僅有大型的鄭成功人偶,還有十分可愛的周邊,杯子、T恤……等等,買來留念或是送朋友都挺好。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日光巖寺,日光巖寺原名蓮花庵,是廈門四大名庵之一,實際是一個石洞,以石為頂,故又叫「一片瓦」,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公元1586年冬重建。因為每天凌晨,朝陽從廈門五老峰後升起,蓮花庵最先沐浴在陽光裡,因此得名「日光寺」。
日光巖第一景摩崖石刻躍然眼前。站在日光巖山門處,看到一塊巨巖凌空而立,峭壁上有三大題刻。許世英(1873~1964年)1915年題的「天風海濤」四字。其下兩行大字,右側「鼓浪洞天」,系明萬歷元年(1573年)丁一中。據說這是日光巖最早的題刻。左側「鷺江第一」,是清道光年間林鍼(同「針」 )所題。兩者字跡相近,常被誤以為都是林鍼所題,實際上前後相距二百餘年。「天風海濤」、「鼓浪洞天」和「鷺江第一」,十二個字形象地概括了日光巖的風光,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依山上行,便是大名鼎鼎的晃巖之石。日光巖也叫晃巖,當年鄭成功來到了這裡之後,發現這裡的風光特別好,遠遠地超過了日本的日光山,便決定將「晃」字拆開來,分成兩個部分,日光巖因此而得名。
龍頭山寨遺址據說是當年鄭成功屯兵的營寨。島上堅石累累,登高可遠眺,據守設炮台。昔日海島,每遇戰事,皆駐兵於島。攻可航海出戰,退可紮寨屯兵。龍頭寨,即為當年屯兵作點之要塞。登山而上,劈石為路。石徑兩旁,多有巨石壁立。
從日光巖寺邊山徑拾級而上,兩邊巨石壁立,像是「一線天」。大家走到這是會有一股涼爽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石壁上刻有「九夏生寒」的意義。「九夏生寒」的旁邊刻有「鷺江龍窟」,「龍窟」是指龍居住的地方,因為相傳鼓浪嶼上曾住著5條龍。到現在日光巖仍然有「龍頭山」的說法。
腳力盡時山,石壁上「腳力盡時山更好」幾個大字躍入我的眼簾。從度娘那得知此句出自蘇軾的《登玲瓏山》。「腳力盡時山更好,莫將有限趁無窮」。唯有跋山登高、攀臨極頂的人,才會對這七個字的含義有切身的體會。
「腳力盡時山更好」的附近便是「閩海雄風」,由李增霨於1918年所題。(生卒不詳,清光緒年間當過泉州地方官)
走下來,四周的山壁上是一片摩崖石刻,在這裡還可以看到老師在拓印。拓印是對雕刻的或蝕刻的表面的手工復制品,其方法是將一張紙緊緊覆蓋在作品上,用黑色或彩色材料拓印。這樣的壯觀場面還是第一次親眼看見呢!
最後一站便是鄭成功紀念館,廈門鄭成功紀念館建於1962年,坐落於日光巖邊上。是為紀念偉大的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台灣300周年而建立的。鄭成功紀念館是免費的展館,不用門票的,進日光巖要50元門票。
鄭成功是大陸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收復了被荷蘭侵略者侵占38年的台灣,台灣人民尊他為「開台聖王」。
全館分為七個部分,展出各種文物、資料、照片、雕塑和模型三百餘件,比較系統地展示了鄭成功的生平事跡。館藏有關鄭成功的歷史文物400多件。
這樣的鼓浪嶼之遊,短短幾小時,盡享山景、海景、人文之景,真是又開心又充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