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我就喜歡馬,記得小時候喜歡畫畫,畫的最多就是馬。我喜歡馬的高大俊朗、忠誠踏實,更向往馬的自由馳騁、奔騰不羈。因為喜歡馬,也愛上了草原歌曲,時常在聽這些歌曲時就能浮想到廣袤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上,牧民策馬揚鞭,萬馬奔騰的壯觀場面。多年前的首次呼倫貝爾之行,沒能如願以償看到這般場景,甚是遺憾。
而這次銀色呼倫貝爾之旅,終於如願近距離接觸蒙古馬。在蒼狼白鹿冰雪運動基地,我們不僅體驗了各種驚險刺激的冰雪運動項目,更有幸看到牧民雪地趕馬、馴馬的場景。對於牧民來說,這只是日常生活勞作,而對於我來說,真是一次大開眼界,心潮澎湃的感官之旅。
呼倫貝爾草原的馬大都是蒙古馬,這種馬原產蒙古高原,體形矮小、頭大頸短、胸寬鬃長、皮厚毛粗,習性耐勞的蒙古馬,夏能忍受酷暑蚊蟲叮咬,冬能經得住-40℃的嚴寒。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在狐狼出沒的草原上風餐露宿,能揚蹄踢碎狐狼的腦袋,生命力極強。蒙古馬耐力非常好,可長時間連續奔跑和行走,據說可8小時行走超過60公里。 當地牧民有句諺語就說:「千里疾風萬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鐵蹄馬。」
蒙古馬是一種古老的品種,早在5000年前,大陸北方民族就已馴化這種馬。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自古以來它們就是一種良好的軍馬。據史料記載,成吉思汗鐵騎西征時,經常靠蒙古馬的驚人速度及耐力對敵人進行突然襲擊,從而得到勝利。而在抗日戰爭中,蒙古馬也是八路軍主要用的馬匹。新中國成立後,內蒙古的蒙古馬不斷發展,並被推廣到內地,進行大量雜交改良。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牧區生產方式的變化,在人們出行和勞作中,車輛逐漸取代了馬匹,蒙古馬的數量也隨之逐年下降,據內蒙古牧業廳的資料顯示,1975年整個內蒙古有蒙古馬240.32萬匹,到1982年下降到170餘萬匹,而2006年僅剩下69.81萬匹。
蒙古馬分布廣,影響大,作為馬種遺傳資源有著重要的保種價值。但現代蒙古馬的飼養得不到重視,資金投入得太少,沒有定向的培養,沒有血統譜系,趨向於任其自生自滅,蒙古馬的能力退化也越來越嚴重。
經過馴化的蒙古馬非常通人性,即便在零下三十多度的嚴寒中,它們依然非常溫順,任由牧民指揮「擺布」。而沒有馴化的馬駒,性子非常剛烈,野性十足。在蒼狼白鹿冰雪運動基地,我們就看了一次精彩的馴馬過程。幾個草原漢子使用最原始的方法和工具,將充滿野性的生馬捕獲,按住,騎服,讓馬匹隨意奔跑和後踢,釋放馬匹野性和精力,當馬屁精疲力盡的時候,就開始調馴它們。
馴馬一般選擇在初春時節進行,這是蒙古高原最寒冷的時間,氣溫低至零下30度以下。我問了其中一位師傅,馴服一匹「生馬」要長時間?他說:一般兩三人通力合作,大致2小時就可以把一匹「生個子」馬馴服。在長期的馴馬過程中,不僅練就了蒙古騎手的套馬、摔跤等基本功,也練就了他們無窮的膽量和勇氣。
我比較好奇一匹馬大概賣多少錢?這位師傅告訴我:「以前一匹蒙古馬價格不到3000元,現在改良馬則可賣超過1萬元。但是因為現在拉貨物很少用馬了,養馬也不好賣。但是出於對蒙古馬的感情,不少牧民家依舊飼養著一些,少的一戶養幾十匹,多的一戶上百匹,大戶最多的有500多匹」。聽到這裡,我默默地算了一下帳,如果再加上牛羊,那草原牧民很多都是隱形的「百萬富翁」,甚至「千萬富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