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民營,專門為因自然災害、戰爭以及貧困造成的無家可歸者而設,通常情況下屬於臨時性營地,只能暫時滿足難民的過渡所需。但全球最大的難民營卻持續存在30年,並且面積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甚至巔峰期達到50萬人之多,這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情形?
1986年,索馬裡內戰爆發。在美國、埃塞俄比亞等國介入下,內戰迅速轉變為地區性衝突,從而導致索馬裡數百萬人流離失所。1988年,第一批索馬裡難民越過邊界徒步100公里來到肯亞的達達阿布鎮,這是個因乾旱而被廢棄的遊牧小鎮,肯亞人對索馬裡難民來到達達阿布並不反對,甚至還期待難民們能改變這個廢棄小鎮的未來。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卻讓肯亞政府措手不及:索馬裡內戰持續打到2018年的今天還沒完全結束,其國內難民以倍增的數量向周邊國家遷徙,肯亞絲毫不設防線的達達阿布鎮被當成「最佳」暫居點廣受青睞,前三年就超過了十萬人之多。人多問題也多,肯亞政府為防止土地沙化、花費數百萬美元種下的林木也被砍伐用作搭建臨時住所,各種傳染疫病也接踵而至。
1992年聯合國介入,聯合十多個國際組織的資源修建了Dagahaley、Hagadera與Ifo三個難民營。接到聯合國設計難民營的委托時,德國知名建築設計師Werner當場落淚,馬上接下「人生中最不願接的工作」。
令Werner意外的是,原設計容納90000人的三個難民營很快就人滿為患,2011年索馬裡遭遇大旱再度導致13萬難民湧入達達阿布,好在挪威政府及時出錢出力又援建了Ifo2和Kambioos兩個營地。
自此,全球最大難民營誕生,巔峰期7萬帳篷共居住了50萬難民,其中97%來自鄰國索馬裡。聯合國成立難民專員辦事處常駐達達阿布,為難民提供帳篷衣物等物資配發;肯亞政府則負責登記與交通等資源;聯合國糧食計劃署負責口糧分配;無國界醫生組織提供醫療服務;國際紅十字會維護衛生設施以及淡水供應,其中僅廁所就建了8000個。
達達阿布難民營的規模之大、擴張之快,出乎所有國家與組織的意料之外,以至於現如今跟城市比起來都毫不遜色,甚至在人口密度、設施集中,甚至經濟活動等方面的數據,都遠遠超過世界上大多數中小型城市。
這裡有商店、診所、學校、車站、警局等城市必備的一切公共設施,連墓地、太陽能發電站和教堂、清真寺都有。但達達阿布並沒有擺脫缺水的困境,這也讓幾十萬難民將達達阿布形容為「能看到陽光的地獄」,國際紅十字會把能挖井的地方都挖了個遍,還是無法緩解達達阿布的飲用水緊缺狀態,在歐美以及中日等十多個國家救援隊入駐後才堪堪保證人均最低淡水供應量。
另一大困境是教育,根據達達阿布難民營公布的數據顯示:5個營地的難民數量會隨著周邊各國的局勢而不斷變化,比如2011年共收容49.7萬人,2014年肯亞政府遣返大量難民回索馬裡時降至24.9萬人,但隨著索馬裡旱季欠收又回升至31萬人……
唯一不變的是自始自終只有一所中學,並且是聯合國為培訓營地管理人員而設,這對於每年出生7000個新生兒的達達阿布而言,等同於零教育資源。幾乎所有新生兒都伴隨著各種疾病降生,在這裡出生的成年難民也幾乎都是文盲,也就是說,在沒有具體解決方案出來之前,他們終生都是沒有合法身份、不享受任何醫療、教育福利的難民。
幾十萬人的吃住用要花多少錢?很多人都認為是一筆很大的數字,但實際上的人均消費低到難以置信。以一個帳篷(戶)居住4個人為例,早期的達達阿布共搭建了7萬多個大小不同的帳篷,也就是住宿方面的消費大約是人均20美元,2015年開始大量改建城市住房後仍有近十萬人住在帳篷中。
由於人數大大超出各個組織的承受能力,由聯合國糧食計劃署調撥來的谷豆類糧油,常常因各種因素拖延長達半個月才能進入口糧配給階段,再優先分發給兒童、殘疾人後才輪到普通難民。但哪怕如此艱難,每個人得到的糧食也僅夠填飽肚子,大約每天每人0.7美元的支出。而這期間的半個月也叫「黑色15天」,各種偷搶頻發甚至流血事件都尋常至極。
祖國強則人民強,望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