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其實早在2013年便已經拍完了,但不知什麼原因,它消失了整整五年。
其實它有在國內有限的幾個影展和中國電影資料館放映過,還悄悄地拿了第46屆柏林電影節國際評審團特別提及獎和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
▲豆瓣9000+人評價過,現時評分8.5
看過的人都表示受到了心靈暴擊,把本片譽為新世紀後「最好的青春電影」。
消失的這五年里,各種說法都有;直到今年年初,它還曾經歷過資源泄露,坐實了什麼叫好事多磨。
終於,在這個2018年年底,它提檔12月7日進國內院線與大家見面。
是好消息,我們終於可以看到近乎傳說的《狗十三》的全貌了。
狗 十 三
導演: 曹保平
編劇: 焦華靜
主演: 張雪迎 / 果靖霖 / 智一桐 / 代旭 / 黃詩佳 / 曹馨月 / 聶鑫
本片導演是曹保平,他還有個名字,是「中國黑色犯罪電影的領軍人物」。
從《光榮的憤怒》、《李米的猜想》,到《烈日灼心》、《追兇者也》,清一色的犯罪片里,夾著的這部《狗十三》則是一部青春電影,尤為特別。
▲與其說曹保平對黑色犯罪片有偏好,
不如說他對「人」本身有強烈關注欲望
曹寶平+青春電影,是意外,也不是意外。
五年前曹保平是這樣說的:
這是一部關於女孩成長的電影。
表面上看它是關於成人和孩子之間的愛、愛的方法和溝通的電影,沒有惡人,只有各種誤會、不理解,衝突。
但其實不是,這不是教育,這是暴力。
▲類型片高手曹保平
這樣一說大家便明白了:哦,原來拍的是「殘酷青春」。
中國出過一大批意淫式的中國特色青春片,套路一說便懂:
▲網友設計的國產青春片套路圖,可見大家被套路得有多不耐煩
墮胎、出國、死人,閨蜜撕逼、父母家暴、為愛殉情…這些元素在《狗十三》里通通見不到,電影講述一個中國女孩兩次得狗又失去了狗狗的故事。
你能看到的,是女孩從胡鬧變得「懂事」,家長從操心轉為欣慰:
女兒長大啦。
(A.K.A.一部分靈魂也死了。)
▲《狗十三》失物招領版海報:
女孩,你失去了什麼?
這部電影重新定義了中國式青春片,倒不是在於直觀可見的血淋淋的殘酷,而是一種「過分真實、引起不適」的共鳴。
電影標題叫《狗十三》,「狗」是電影里物質意義上的唯一犧牲品,「十三」是那位想要擁有狗狗的十三歲中國女孩李玩。
中國式愛的教育,上到祖父祖母、父親母親,下到青春少年、初生嬰兒,話術已經嚴絲合縫、密不透風。
電影最開始的名字,叫《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因為李玩有過兩條狗,都叫愛因斯坦。
原劇本來自北京電影學院學生焦華靜,這是她的畢業作品,當時導演曹保平是她畢業答辯的考核導師之一。
曹保平幾乎當即就喜歡上了這個劇本里的不安和惶恐,它有種能感染到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力量。
除了極度令人動容的劇本,影片還有情緒飽滿外溢的配樂,做配樂的「神仙」叫白水,他來自川南。
▲音樂人白水
早期西南官話的民謠,到後來羽化登仙的純音樂,然後走進曹保平的電影《烈日灼心》里、《狗十三》里。
曹保平還有個名字——「影帝收割機」,從《烈日灼心》的鄧超、段奕宏、郭濤,到《追兇者也》的劉燁。
這一次是零片酬友情出演的臉熟演員果靖霖,他飾演李玩的親身父親,在影片中段貢獻了最觸目驚心、甚至句句紮心的演繹。
▲女孩李玩的飾演者張雪迎,片中表演與父親果靖霖比顯得稚嫩,她上過《演員的誕生》
在這場父母和兒女有關愛的對峙里,沒有正面對話,永遠都在和稀泥。
你要講邏輯,他跟你談感情,你開始要感情,他又打起了太極。
孩子說:「陪我」,父母送來一只狗;
孩子說:「去博物館吧,哪天都行」,父母拖到最後一天,表示有一個重要的飯局於情於理都該去,一會就好;
孩子想要一句簡單的真相,父母苦口婆心說了一大段,用「爸媽很辛苦,你怎麼這麼不懂事」結尾;
孩子需要安慰時,父母只能給到愧疚或者補償。
中國成年人從來不說「我做錯了」,而說「我做得過分了」。從來不說「對不起」,而說「你一定要原諒我」。
有關成年人的體面和尊嚴。
甚至他們也並不享受其中,只是某種路徑依賴,構成了「成年人的世界,誰都不容易」的面兒。
而這個面兒,在小孩子的意義和真相面前,顯得尤其偽善和可笑。
當這些權威不斷被質疑時,他們又說:
何等自恰,終極無解。
還是那句老話,父母在等著孩子的謝謝,孩子在等著父母的道歉。
少女李玩疑惑地問同齡人: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因為她看到的重男輕女的爺爺、情感綁架的父親、惺惺作態的阿姨,都不像一個真正成熟的大人。
「懂事」是父母對孩子的最高褒獎、也是終極責罰:
當他們一次又一次以愛之名,要求孩子懂事,來理解成年人的任性妄為。這就是以愛之名的馴化。
每完成一次馴化,你的心就死了一點。
這其實是影片里,另一個正當青春年少的男孩對李玩說的話,看似輕鬆,看似安慰,看似對成年人的規則了熟於心。
真正到來時,依然是對獨立意志的撕裂。
哀莫大於心死,當李玩最終放棄尋找那只叫愛因斯坦的狗狗時,可想她的心靈該是怎樣的千瘡百孔。
這樣的殘酷青春,切膚之痛,確實比故事里的墮胎死人更加鑽心剜骨。
是不是長大一定意味著規訓?
影片最精妙之處在於,少女李玩不是影片所展示的父權陰影和教育體制的唯一犧牲品。
李玩父親和阿姨所生的小兒子,集萬千寵愛,李玩也懂事地小心收起嫉妒盡力呵護,這個嬰兒同樣要經歷愛之暴力,不能幸免。
當李玩看著弟弟經歷同樣的傷痛,情景就好似跳躍到張愛玲和她弟弟的故事里:
後來在飯桌上,為了一點小事,我父親打了弟弟一個嘴巴子。我大大地一震,把飯碗擋住了臉,眼淚往下直淌。我後母笑了起來道:「咦,你哭什麼?又不是說你!你瞧,他沒哭,你倒哭了!」我丟下了碗沖到隔壁的浴室里去,閂上了門,無聲地抽噎著。我立在鏡子前面,看我自己的掣動的臉,看著淚滔滔流下來,像電影里的特寫。我咬著牙說:「我要報仇。有一天我要報仇。」
——張愛玲《弟弟》
最後張愛玲當然沒有復仇,而李玩則把她的希望放在了另一個世界里。
在這個宇宙之外,一定還有無數個平行宇宙,包含我們所有可能性的集合,錯誤的事情也可以得到糾正。
▲《狗十三》平行宇宙版預告
喜歡天文、喜歡物理,讀著《時間簡史》,幻想著平行宇宙,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或許能在另一個空間得到妥善解決,也算是找到了一個虛構的出口。
影片外的我們,每一個同樣被愛之話術規訓、最終艱難地長大成人的我們,除了看到《狗十三》里深切的共鳴,也許還可以做點什麼別的。
我想,曹保平拍這樣的電影,絕不是賺取情懷,灑一把青春淚。他想讓我們看清「以愛之名行暴力之實」,是多麼荒謬多麼殘忍。
回到那個問題:是不是長大一定意味著馴化?
是不是每個像李玩這樣痛苦成長的孩子,都只能看著後輩踩著自己來時的路流淚流血,然後微笑?
這「成長的陣痛」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
不是的!
也許我們可以努力創造一個李玩夢想中的平行世界,呵護孩子的善良、單純。不用經歷所謂的「成長陣痛」,這樣的孩子是多麼幸運。
所以大家都去看《狗十三》吧,這絕對算得上近年來你能看到的最好的青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