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沛
在中國花兒傳承的過程中,各民族歌手是重要載體,是花兒生生不息的靈魂。歌手既是原創者、演唱者,也是改編者、傳播者,歌手使花兒插上翅膀飛向遠方,花兒也使歌手披紅掛彩,聲名遠揚。千百年花兒的傳承史,其實就是各民族歌手的演唱史。
漫長的封建社會,花兒文化備受歧視,各民族花兒歌手名不見經傳。20世紀初爆發的「五四運動」,使花兒等民間文化艱難地步入文化領域。1949年後,花兒迎來春天,各民族花兒歌手破天荒地登上首都的「大雅之堂」,受到黨和國家主管人的接見,使歌手們備受鼓舞,開始了花兒歌手輩出的新時代,也催生了演唱、傳承、弘揚等領域引領時代潮流,推動花兒走向世界的「花兒王」、「花兒皇后」等。
朱仲祿(1922.2—2007.12),著名的花兒演唱家、編創家、研究家和傑出的花兒傳承大師。演唱道路曲折,藝術成就輝煌,是用畢生心血和生命澆灌花兒文化的一代宗師。生前曾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花兒文化專業委員會顧問,青海民間文藝家協會、青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青海花兒學會會長等職。
他的演唱聲情並茂,高亢嘹亮,善於控制氣息,真假聲的結合天衣無縫,咬字吐字清楚準確;他編創的詞曲、歌舞等內容豐富,美輪美奐,富有時代特色;他在聲樂、源流、創新等領域的探討多有創見,論著頗豐;他的事業後繼有人,指導的許多歌手已聞名歌壇。他雄踞花兒文化巔峰60多年,創造了許多歷史記錄,開啟了花兒演唱、編創、傳承的新時代;他陶冶、影響了數代花兒演唱者、愛好者、研究者;他的音容笑貌正在穿越時空,流芳後世。
著名演唱家
朱仲祿祖籍甘肅省臨夏縣朱家墩,1895年發生的「河湟事變」中,其祖父與鄉 大家逃難到青海省同仁縣保安堡永安村,他就出生在這里。其祖父、父親都是花兒唱把式,朱仲祿七八歲放牧牛羊時,從父親和鄉 大家口中學到許多花兒曲令,在私塾讀書時,還搜集了許多花兒唱詞,經常放歌白雲間,練就了一個銀鈴般的金嗓子。1939年考入西北昆侖中學,受到音樂教官王洛賓的指導,他演唱的花兒深受師生歡迎。1949年冬天,考入中國人民革命大學三分部(今西北民族大學前身)學習。
1950年8月,在畢業典禮上獻唱花兒,受到西北文協采集民歌的作曲家關鶴巖重視,帶他到西安學習,從此走向演唱之路。10月,參加北京國慶慶典,在先農壇「各民族大團結聯歡會」上演唱《毛主席勝過親爹娘》等,他首開赴京演唱新編花兒先河;他的歌聲被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音,首次使花兒通過無線電波傳向全國。
1952年秋天,為電影《太陽照亮紅石溝》配唱三首主題歌,使花兒首次登上銀幕。1953年夏天,參加「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在中南海禮堂為毛澤東等黨和國家主管人演唱《河州大令·上去高山望平川》;他演唱的花兒也首次由中國唱片社灌制唱片發行國內外。
1953年8月,到西北文工團(今陜西歌舞劇院)工作,成了第一位登上專業舞台的花兒歌唱演員。
1957年夏天,參加全國音樂舞蹈會演,表演《保安令·袖筒里筒的是千里眼》等花兒,受到毛澤東等中央主管接見;後到北京、天津、唐山、保定、石家莊、鄭州、開封等北方城市巡演,首次使花兒大範圍傳播。1962年秋隨團巡演,將花兒演唱到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南方城市。
1963年冬,朱仲祿調到甘肅省民族歌舞團。次年,他為甘肅廣播電台錄制播出了《河州二令·萬年的松柏我們來栽》《尕聯手令·春雷一聲震天下》等9首新編花兒,詞新曲美,顯示著他聲音的絕佳狀態,已成珍貴經典傳播國內外。
1966年開始的「十年浩劫」中被打成「毒草王」備受迫害,關進「牛棚」三年,後遣送原籍務農。
1978年7月,參加青海省首屆民歌大會,他激情滿懷地演唱《金晶花令·黨中央給了我銀鈴嗓》,受到熱烈歡迎,後到青海省群藝館工作。10月參加「全國部分省市民間唱法獨唱、二重唱調研大會」,演唱緬懷周恩來總理的《撒拉令·擎天一柱的好紅松》等。
(來源:中國臨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