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老板:我年入幾千萬,活得不如廣場舞大嬸

島 君 說

在廣東,老板曾經是一種尊稱,現在,有些當老板的卻很不願意被這樣稱呼。

多數人都認為老板就是坐著指揮別人輕輕鬆松就把錢賺了,但是殊不知老板才是最大的苦行僧。

現在企業難做,尤其是製造業,進退兩難、日日焦慮,前途迷茫。

可是製造業也是一個國家必不可少的行業,為何如今如此難做?出路又在哪里?

今天的文章會詳細介紹到。

作 者:蔡洪波

圖 片:視覺中國

來 源: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你才是老板,你一家子都是老板!

在廣東,老板曾經是一種尊稱,現在,有些當老板的卻很不願意被這樣稱呼。

不久前,一個在新三板掛牌的照明企業老板跟筆者喝茶,說了一個笑話。

幾個朋友一起到深圳某餐館吃飯,服務生照例問:「幾位老板,誰點菜?」其中一位突然發飆:「你才是老板,你一家子都是老板!」這一似乎無來由的憤怒恰恰一下子擊中了太多中小老板的心。

現在做老板苦啊,特別是搞製造業的,有時真覺得上下無路,進退兩難,日日焦慮,前途迷茫。

每天一睜眼便是各種成本開支,每個月面對山一樣的薪資稅費,在都是剛性約束,哪里的支出緩了晚了,馬上就能要你的命。

而收入呢,捉襟見肘,入不敷出是常態,殫精竭慮焦頭爛額常常得到的卻是一堆應收帳款。

所以說,不是「大神」誰敢做老板,不是「傻瓜」誰願意去做老板呢?

聰明的人聰明的錢早就開始大規模地撤出製造業。

三年前,在一次復旦廣東校友的小範圍聚會中,來了22位校友,其中有20位從事泛金融行業,銀行的、保險的、券商的、公募私募基金的、PE的、P2P、小額貸款的,只有兩位跟實業相關,鄙人為製造業產業鏈做信息情報類服務,居然是二者之一。

這樣的聚會,一方面讓我為製造業的處境感到悲哀,一方面也為整個經濟環境的脫實向虛感到深深憂慮。(今年以來P2P平台頻繁爆雷,小額貸款公司之亂象叢生都是經濟脫實向虛必然結出的「惡之花」。)

補充交代一下背景。

筆者曾為廣東省級媒體幹部,在傳統紙媒雪崩之前離開體制,自主創業,主要做照明產業鏈多媒體平台,因此跟這個行業同呼吸共命運多年。

照明行業是中國製造最具代表性的產業,產業鏈上2萬多家製造企業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洲,基本上以民企為主,企業數量多而規模企業少,最大企業年銷售額2017年才剛剛達到100億左右。

但是全球95%以上的照明燈具在中國製造,因為中國擁有最完善的產業鏈。

在法蘭克福,在拉斯維加斯,在東京,在杜拜,在曼谷,在米蘭,在聖保羅,在內羅畢,凡是有照明展覽的地方,基本都可以見到烏泱烏泱的中國人,有時候在國內難得一見的朋友反而在國外能輕易碰到。

由於長期與照明產業鏈上的製造企業朝夕相處,老板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狀態,他們的痛苦和歡樂基本上感同身受。

老板們為什麼這麼痛苦?

中國製造業基本靠代工起家,在「微笑曲線」中處於最底端,活最髒最累,利潤卻很薄。

早年要素價格低的時候,還是有利潤空間的。可是這些年,原材料價格在漲,人力成本在漲,辦公成本在漲,唯有產品價格漲不起來。

專做外銷代工的企業反映,洋人們把你的利潤掐得死死的,能算到小數點後面兩位數。

做內銷的則因為某寶、某多多等電商平台把價格穿透,而線下的假冒無良小作坊企業橫行,正經做企業的根本無利可圖。

老板們的痛苦不僅來自市場。

公司利潤本來已經薄如蟬翼,卻還要經常與方方面面的權力部門打交道,誰也得罪不起,哪里疏忽照顧不到都可能會被「弄死」。

大多數做製造業的老板其實都不太善於與七所八站四面八方的人打交道,他們不是公關先生公關小姐,況且也沒那麼多時間用於應酬,因此內心痛苦又加了一層。

製造業的老板幾乎就是個「超人」,要管產品,要管銷售,要管財務,要管人力資源,還要懂法律,哪里出致命的問題企業分分鐘完蛋。

沒有人為你分擔煩惱(家人也多數不理解,因為沒有時間陪他們),但打你主意忽悠你想坑你錢的人卻如過江之鯽。

老板們也會請一些高管,但高管們拿著高薪周末節假日休息、偶爾打打高爾夫、一不高興還拍拍屁股走人,老板往哪走怎麼走?

普通員工也不好惹,想幹就幹,想不幹任性辭職,所謂「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老板和員工之間的約束完全是不對稱的,員工權益大如天,動輒到勞力部門到法院告老板,一告一個準。

社會上甚至出現了無賴高管無賴員工,不少老板在交流時直言是真正的弱勢群體,處處受氣,無人心疼,苦也苦也!

我認識的一個老板,企業規模有幾個億,1000多員工,他成年在國內外飛來飛去。(注意:飛來飛去不是去旅遊,而是為了生意。)經常飛的人知道,就一個字,累。

這個老板十多年大多數時間都是住在廠里的,他有老母要孝敬,有妻兒要照顧,但沒有時間,停不下來。

有的專家總說老板們不懂生活,不懂管理,以前我搞大眾媒體的時候也這樣想,以為在機場候機室買幾本書看看就可以對企業事務指手畫腳。

這幾年跟這些老板走近了才知道以前的想法有多幼稚,世界500強企業的做法能隨便套用到中小企業嗎?這是典型的「站著說話不腰疼」。

你來搞一個1000人的製造企業試試?那些在電視上在各類論壇上口若懸河高談闊論的專家學者只需到這種企業做半年的老板,可能想死的心都有了。

有人說,老板們不是都很瀟灑的嗎?喝著拉菲唱著歌泡著妞就把錢給賺了。

可能的確有極個別的房地產老板和他們的二代過著這樣的生活,可能的確有個別貪腐的國企主管人有很多情人和別墅,但是在以民營資本為主的一般製造業,說老板們整天燈紅酒綠的社會輿論真的是誤導。

其實大多數製造業老板都生活簡單,衣服包包車子都很一般,有的甚至像苦行僧。低調沉默,忍耐堅守,不眠不休,在某種程度上,目前中國製造業的許多老板就是在修行。

許多中小製造企業有所謂「內帳外帳」,因為如果只有一本帳,照章納稅繳費,他們都不知死過多少回了。

筆者的公司曾協助已經上市的照明企業尋找並購標的,被並購企業的規模和行業地位都OK,最後一談到財務狀況就走不下去了。因為他們的開票收入和談判時要的估值相差太遠。

對部分企業設「兩本帳」的問題,本人是堅決反對的。但看著這些老板們「春種夏耘秋收冬藏」,一年辛苦下來口袋里剩下的銅板沒幾個,又只能默默地表示理解。

或曰:這麼苦,這麼難,他們為什麼不選擇離開?

他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開過公司的人都知道,由於這幾年推行商事改革,註冊一個企業可能只需一天,可要註銷一個企業一年也不一定辦下來。這還不是主要的。

製造業企業往往要在一個圈子里建立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供應商系統、管道商系統、行業人脈系統,方方面面牽涉的人很多,破產跑路註銷企業的成本其實是很高的。

這樣的事情一旦發生,你在這個行業這個圈子就再也呆不下去了,也就意味著這個人的事業生命就此終結了。

因為對製造業老板來說,離開一個熟悉的行業,到另一個陌生的行業東山再起幾乎是概率極低的事件。

所以對許多老板來說,即使公司利潤薄無可薄,甚至虧損,也必須苦熬歲月,一天天耗下去!

筆者認識的另一位老板,企業最輝煌的時候有2000多工人,現在逐年萎縮已經不到100人。

在廣交會上獲得一個訂單,幾十萬塊錢的單子涉及產品的類別居然有幾十款,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

還好企業經營了20多年,有一些老底子,現在沒有關掉工廠,也只是為了保持一種存在感,半死不活,聊勝於無。

另一位仁兄還不如他,企業資金緊張,在小貸公司借了錢,結果本息越滾越多,終於難以為繼,企業停產。

欠供應商的錢,欠小貸公司的錢,欠房租欠員工薪水,但他不跑路,每天到公司上班,任你打任你罵,一定負責到底,聲稱有錢再慢慢還上。

製造業老板們的「二代」要麼不願接班,要麼接班很不順利。

對於銜著「金湯匙」出生的「二代」們,一方面正好碰上目前製造業的困境,父輩們的苦逼看在眼里,幸福指數太低,不願跟著吃苦受罪。

另一方面社會上充斥著賺快錢的急躁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氛圍,必然影響到他們的意識形態。

明星們幾天時間片場待待幾千萬到手,給房地產商站個台就是兩三百萬,網紅們裝瘋賣傻做做「外圍女」就可以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而製造業呢,廠房設備車輛一大堆固定資產,供應鏈管道端一大堆人脈,研發產品、銷售產品、售後服務每個環節都要把心操碎,一年辛苦下來還掙不了幾個錢,你說何苦來著?

前幾天看到一篇網文,說某個企業一年200萬的收入,利潤只有2萬多塊錢。我想說,有利潤算不錯了,許多製造企業一年收入幾千萬,沒有利潤甚至虧損的比比皆是。

或曰:利潤薄如紙,是企業沒有競爭力,為什麼不轉型升級?

缺錢啊。本來利潤不高,各種稅費一除,一年下來根本難有積累;找銀行呢,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喊了多少年,問題解決沒有?您心里沒數嗎?

小貸公司呢,的確有製造業老板走投無路到民間高息借錢,結果大家知道的,一沾就死。

其實就算勉強湊到了錢,搞開發搞設計搞創新,可新產品上市沒幾天,山寨、假冒產品就鋪天蓋地而來。

於是企業又要張羅打假,而結果多半身心俱疲收效甚微。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坐擁愁城,無計可施。

在曾有「中國第一縣」美譽的廣東順德,有一個鎮上曾經有各類照明、電工類企業近200家,隨著環境的變化,每年都有離開的,現在剩下的只有一成左右了。

還在堅持的企業情況也普遍不樂觀,銷售額多數不升反降,業內老板彌漫著灰色的情緒。

照明行業產業鏈的集聚區域珠三角、長三角、閩南三角洲都是中國經濟最發達最活躍的地區,這些區域的製造業日子都不好過,其它地區東北、西北、中部地區中小企業的日子會比他們更好嗎?

中國不能沒有製造業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一大成就是發展了全世界最完備的製造業體系,中國的綜合國力因此大大提升,全民因此由40年前的缺吃少穿邁入大多數人做到小康、少部分人富裕或貧困的「新時代」。

「改革開放富起來」靠的就是工業,未來中國「強起來」還得靠工業。

我們永遠要清醒地認識到,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來說,製造業過去、現在、將來都是國之根本,其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為過。

中國最大的國情之一就是人多,就業難。

盧森堡可以靠金融業,泰國可以靠旅遊業,甚至俄羅斯靠賣石油天然氣就能很好地活下去,而中國絕不可能。

那麼僅靠不到100個央企,僅靠阿里巴巴、騰訊等一些互聯網龍頭,能解決中國最大的就業難題嗎?更不能。

有人說,從製造業中擠出的工人,女工可以做網路直播,男的可以做外賣小哥啊,讓人只有「呵呵」啦。

毋庸置疑,國家政策、社會輿論的著力點還是要放在中小企業身上。

中小企業在全部註冊企業中占比99%以上,解決80%的就業人口,是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而製造業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只有充分激活中小企業特別是廣大製造業的潛能,讓他們能夠健康滋潤地活下去,他們才有能力上供養政府財政,下供養員工家庭,全社會才會真正生動活潑地良性運轉。

體系完備的製造業正成為當今世界國力角逐的重要砝碼。

以照明行業為例,全世界的產能基本集中在中國。

歐洲、美國的企業嫌照明行業利潤太低,基本上逐漸退出這個行業;而非洲、東南亞、中東、拉美等地區的企業又沒有配套的供應鏈,現階段還做不出有性價比的照明產品。

因此中國企業在這個幾萬億的剛性需求市場有無與倫比的話語權。中國其他製造業門類在國際上也有類似的地位。

中國製造業能獲得今天的國際地位,是中國人幾十年的勤勞奮鬥,用一代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務須善加珍惜!

美國和中國的貿易逆差為什麼那麼大,就是因為美國製造業空心化,把又臟又苦賺錢又少的活讓中國人幹了。

美國人本來以為自己很聰明,中國人沒日沒夜地苦幹,他們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坐享中國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但多年之後,中國國力在製造業的底色上全面崛起,中國人持有的美國國債越來越多,美國人這才發現以前的路有問題,於是特朗普政府終於「惡狠狠」地和中國開打全面貿易戰,並且發起製造業「回流」美國本土的運動。

對美國來說,你中國有一千個恒大、一萬個碧桂園,他絕不在乎。

但中國要是有10個華為、100個京東方這樣的製造企業,有10000個德國中小企業那樣的「隱形冠軍」,那美國絕對如坐針氈,如臨大敵。

「中興事件」是「導火線」,其本質就是美國要在戰略上遏制中國,會選擇先進製造業作為突破口。

「中興事件」不是自由市場意義上的企業競爭那麼簡單,它是大國博弈的一枚棋子,其政治意涵極其強烈。

我們現在有時候會片面強調服務業的重要性

中國的服務業以前不發達,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偏低,大力發展服務業當然是必要的。

但我們經常會犯非此即彼的低級錯誤,由於強調了服務業,製造業的地位好像就被邊緣化了。

筆者覺得,在中國的基本國情下,製造業永遠比服務業重要,製造業是皮,服務業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以製造業為主的德國和以服務業為主的義大利,兩國的國力國情對比一望便知。

在行業舉辦的各種會議和論壇上,筆者曾多次向堅守在一線的製造業老板們致敬。這真的不是裝逼,而是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

因為做一個製造業的老板有太多不易,能選擇在困境中堅守的人理所當然地應該獲得鮮花和掌聲。

也許主觀上他們只是為了個人和家庭有更好的生活,客觀上卻為國(納稅)為民(出薪)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們可以選擇退出,不再參與這個「責任越來越大,麻煩越來越多,利益越來越小」的製造業遊戲。

但是每個製造業老板的退出,都意味著國家稅基的減少,一批國民的就業難題又會被推到社會上。

必須留住製造業的老板們!

製造業是國之本,是綱。所謂金融服務業,所謂鄉村振興,所謂民生福祉,都是派生的,是目。

綱舉而目張,本固而末茂。製造業老板的痛苦若不能得到緩釋,他們的萎靡乃至離開將是我們這個大國經濟最危險的事情。

製造業的出路在哪里

一方面我們的製造業面臨著很大的問題,一方面又絕對不能沒有製造業,怎麼辦?

在世界上有兩個國家的製造業值得我們學習——德國和日本。

由於歷史上日本曾讓中華民族蒙受了太多屈辱和苦難,日本製造業這兩年又正好出現了一系列醜聞,從主觀上和客觀上我們其實更願意將學習的對象鎖定德國。

在筆者認識的製造業老板中,有一批「德國迷」。

其中一位跟我說過一個故事。

他有一個晚上去逛德國的跳蚤市場,在攤位上發現一盞幾百年前的歐式台燈,非常喜歡,隨口向攤主問了一句,「不會是假的吧?」結果德國人勃然大怒,再也不理我們這位燈具收藏家了。

在德國,被懷疑售賣假貨是對人最大的侮辱,而對真正的制假售假者的處罰更是極其嚴厲。

一旦查實,制假售假同罪,最低罰款30萬歐元(相當於200多萬人民幣左右),這還是政府罰的,另外還要面臨消費者的天價索賠,動輒幾百萬上千萬歐元。

在如此「酷刑」之下,試問誰敢造假?所以在德國你能買到假貨你就發達了。(在比利時、荷蘭等歐盟國家類似。)

縱觀國內,假冒偽劣產品之泛濫,令人沮喪。

人家「超能」,你就「超熊」;人家「六個核桃」,你就「大個核桃」。個別電商平台上的「山寨」產品、偽劣產品觸目驚心,其猖獗之程度叫人匪夷所思!

別看現在德國製造享譽全球,賓士、BMW、保時捷讓人愛不釋手,博世、西門子、雙立人進入千家萬戶,德國市場上的假貨更是蕩然無存,但其實歷史上「MADE IN GERMANY」也曾經是垃圾貨的代名詞。

1871年德國統一時,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而英法等國家早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德國經濟要發展,他們選擇的「捷徑」是仿造英法等國的產品,剽竊其他國家的設計,以粗制濫造價格低廉的產品衝擊市場。

當時的英國是全球霸主,號稱「日不落帝國」,英國人對德國人的做法深惡痛絕,斥之為「無恥之尤」,英國企業家甚至發起規模浩大的抵制德國產品的運動。

德國人並沒有在「無恥」的道路上走得太遠。英國人對德國產品毀滅性的評價引起德國人徹底的反省。他們開始著手制定產品質量標準。

國家層面成立了專門的標準制定機構,涉及幾乎所有領域,每年發布上千個行業標準,而且所有行業都有嚴格的監督檢測機構。

從此德國製造的產品質量不斷提高。

10年後,曾經被英國人釘在恥辱柱上的「德國製造」,從毛絨玩具到鋼琴,從香水到鐘表,各行各業開始誕生人見人愛的金字招牌。

中國的假貨泛濫如果從1980年代的溫州貨和晉江貨算起,快40年了,我們好像還在假貨的沼澤里打圈圈沒什麼大的長進。

千萬不要小看假貨問題,它傷害的可是我們國民經濟的整個機體。

「假貨的危害比黑社會大1萬倍」,一位行業協會的會長跟筆者說,黑社會至多算身體局部的一個小膿包,隨時擠掉,無關大局,而假貨問題更像癌症。

德國人用10年時間重塑了國際社會對「德國貨」的信心,我們還要用多少年?

我們學習德國製造,就是要學其「知恥而後勇」的精神。

從現在起,我們能用10年時間徹底杜絕假貨,讓「MADE IN CHINA」像「MADE IN GERMANY」那樣受到全世界消費者的信賴嗎?

對於當下國內市場的亂象,千頭萬緒首要治假,而治假尤需用重典。

假貨問題在中國綿延40年而不絕,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關鍵問題是「有關部門」治理不力,很多地方政府有「糊塗認識」。

如果用治理酒駕這樣的魄力和勇氣去治理假貨,結果定將立竿見影。

當然如果把人民群眾發動起來,對制假售假者「賣一罰萬」,也許根本不需政府部門動手,現在買假用假最普遍的農村消費者馬上變成成千上萬支「打假別動隊」,假貨的生存土壤可能將很快土崩瓦解。

假貨不死,創新難起!

只有對假貨的打擊始終保持高壓態勢,製造業的創新動力才會被激活,質量靠譜、設計創新的中國製造產品才會逐漸大行其道。

我們學習德國製造,就是要給中小企業創造更優的生存環境。

德國對中小企業的定義:雇傭員工人數少於500人,年銷售額不超過5000萬歐元。

德國目前有380萬家中小企業,雇傭員工2820萬人。按企業數量算,中小企業占德國所有企業的99.96%,雇工人數占70%。

在德國,聯邦政府、州政府都有針對中小企業發展的精準對策。

僅在聯邦政府層面,德國經濟部就推出「以中小企業為基礎」的一整套政策,在支持創新、專業人才保障、企業成立與交接、尋找國外市場發展機會、提供資金支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行政手續等各方面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支持。

小而精、小而美是德國中小企業最大的特點。

精工製造,精雕細琢,精益求精,一個螺絲,一把小刀,一個拉桿箱,一個水龍頭,都可以做到行業第一,世界第一。

而且上百年幾代人一直傳承下來。堅持品質、追求極致、耐得住寂寞正是德國工業精神的精髓。

國人目前賺快錢的思想是學習德國工業精神的死敵。

中國社會彌漫著一種急躁焦慮的情緒,「靈魂跟不上腳步」,傳銷、成功學、過度行銷、洗腦培訓、無底線忽悠、追明星捧網紅等等已經把人們折騰得寢食難安。

德國國土面積35萬平方公里,比兩個廣東省的面積略大一點;人口8000萬,比廣東省還要少一些。

漫步在德國城鄉,山綠水清,人們安詳踏實。強大的製造業是德國人富裕文明的最重要保證。

廣東是中國第一經濟大省,也是製造業大省,建議我們各級政府官員多到德國考察學習,看看人家德國政府是怎樣關心扶持製造業的。

對那些堅守實業、追求品質、善待員工、默默耕耘的中小製造企業要給予更多的實惠更多的關懷。

我們的中小企業老板,也要多向德國人取經,調整好心態,不要跟風,不要貪大,堅持在一些細分領域做精做強,爭取早日成為所在領域的「隱形冠軍」。

結語

在廣州的黃花崗公園或珠江新城廣場散步的時候,都會看到一群群大姐大嬸在幸福地跳著廣場舞,音樂勁爆,華燈迷眼,一幅盛世圖景。我由衷地為她們高興,為祖國高興。

1840年後100多年綿延不絕的戰亂早就遠離了我們,1949年後30年貧乏而艱辛的歲月也已逐漸淡出國人的記憶。

改革開放的40年我們這代人的確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綜合國力的提升讓海內外華人揚眉吐氣,充滿自豪。

廣場舞大嬸們的幸福指數是滿滿的,是可見的;製造業老板們的痛苦指數卻是高高的,是隱匿的。

前者的幸福和後者的痛苦也是一種發展中的「不平衡」。這個問題值得重視,這個問題需要解決。

因為只有老板們的幸福指數提高了,大嬸們的幸福才是可持續的。

1.貿易戰正式開打!亂局前夜,3個啟示必須警惕

2.重磅!中央祭出大動作,這些信號你要盡早知道

3.張肇麟:中美貿易戰的下一步……

4.【致敬40年】李書福罕見自述:吉利集團的底層密碼

分享到Facebook

 


不知道如何找適合的對象?歡迎加官方LINE → Line ID:@shesay
戀愛小秘書免費一對一諮詢!
✔追蹤我的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datenami
✔追蹤我的TikTok:https://www.tiktok.com/@datnami

 

配對成功的關鍵:參加實體交友活動

erose主題派對與戀愛小秘書創辦人娜米表示:「透過各種有趣的實體活動,不僅能親眼真實見到異性,也能在活動進行中讓大家很輕鬆自然的認識彼此、聊天互動,能更快速的找到適合的對象。」

結合大數據用心篩選 + 客製化條件配對

戀愛小秘書團隊已經成功替4000位以上的未婚男女配對成功,這個驚人成果背後的秘密在於「高度客製化服務」,跟每位客戶深度訪談,瞭解客戶真正的特質及需求,從「契合度」提高速配率。

訪談結果結合專屬的人格分析測驗與數據配對分析,精緻化的操作,締造高速配率!

除此之外,戀愛小秘書團隊還會定期追蹤客戶的後續狀況,目的是希望協助客戶發展長期且穩定的伴侶關係。

實名認證防造假!隱私保護最安心!

採用「實名認證」的制度,不僅是把關顧客的身份,避免已婚人士或動機不單純者的加入,更對客戶資料嚴格保密,讓客戶們能在安全且有隱私的狀況下認識另一半。

多元有趣的主題活動,豐富你的社交生活

戀愛小秘書團隊每個月都會規劃豐富多元的實體活動,從戶外踏青、娛樂遊戲、手作、料理課程到桌遊活動,希望客戶們能從歡樂的氣氛中認識彼此。

透過實體活動讓大家先有初步的接觸,然後再為會員們做「客製化」的約會安排。

另外針對想提升自身魅力的客戶,也有投資理財、形象穿搭等講座可供選擇。

追求脫單,先勇敢跨出你的第一步

許多單身者為了心中理想的對象條件,在還沒認識新朋友時,就先限制了自己。建議以認識新朋友的心態,積極參與活動,並適當的設限,才能真正為自己帶來戀愛的機會!勇敢跨出第一步吧!

♡ 現在就和戀愛小秘書娜米聊聊吧Line ID:@shesay

♡ 追蹤娜米的臉書粉絲團

她來報好康

 

SheSay 專注在 兩性、愛情等領域
建立專屬女生觀點的品牌形象
堅持「在第一時間掌握男女的時事議題」
將時下最流行的話題網羅、呈現。

馬上測算你的戀愛密碼

戀愛小秘書-娜米

單身很久?一直被分手?
從生日就看出你的戀愛疑難雜症!
娜米的戀愛數字密碼來幫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