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標:黑龍江省北部、伊勒呼里山北麓
我的名字所代表的地域和我所要拜訪的塔河在中國版圖上拉出一條最長的對角線。
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生活圈,卻因為一場旅行,發生了關聯。
此時的塔河正是最迷人的時候,大興安嶺的奔放氣息呼之欲出。
大家對大興安嶺應該都不會陌生,兒時能記住的僅有的幾首民歌里就有那首:「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著勇敢的鄂倫春……」。
多年以後,乘著飛機盤旋在大興安嶺上空,俯瞰這片茂盛森林時,歡快的調子再次回蕩。
忽然意識到,這片土地早已烙在心里。
當年將那首民歌分享給我的人已雙鬢斑白,而我的內心仍然是此間少年。
塔河之行漸漸有了使命感,要代那些正在遠去的他們來看看美麗的興安!
▶兩河交匯
黃昏,穿過一座石橋,走進滴翠園森林,一邊是恍若鏡子的湖泊,反射晚霞,一邊是塔河鎮的燈火輝煌。
一陣陣江風拂面,正是期待的18度。
廣褒大興安嶺的中心地帶就是塔河鎮。呼瑪河與塔河在這里相遇,有了大片大片濃密的黑森林。
小鎮並沒有因此拓展農地,依然保持原來的模樣,世界三大旅遊資源:「森林、冰雪、海洋」,塔河占了兩項。
▶薩滿
塔河另一個公園在棲霞山。凌晨登上山頂,遇到了濃濃晨霧,森林中的負氧離子倍增,登山過程輕盈。
大興安嶺的森林總是和鄂倫春人聯繫在一起,曾經生活在這里的鄂族人以狩獵采摘為生。
記得那首民歌里唱到,「這里有無盡的獐狍、野鹿、黑熊」。
大門口一塊浮雕講述了的古老鄂倫春人曾經的生活,一位鄂族女人劃著裝滿沉甸甸果實的樺皮船,她的男人騎著馬,遊走在江邊,用低沉的歌喉,向她發出回家的呼喚。
山頂上,一位薩滿高高地抬起雙臂,向上天祈福平安。
▶十八驛站
1686年,康熙皇帝督促理藩院侍郎開設墨爾根(今嫩江)至雅克薩(今漠河縣興安鄉古城島對岸)之間的驛道,依次設25個驛站,傳遞軍情。
塔河境內有6個站,十八站(潭寶山站)排在最前面。
十八站也是鄂倫春人的世居之地,當地信奉薩滿,這里有一座祭祀的場地——薩滿山。
相傳,鄂倫春族英雄薩吉滿得到真神相助,戰勝邪惡化身的斯文博之後,身子在這里化作一塊山石。人們世代在這里祭祀這位英雄。
▶二十二驛站
沿著驛站繼續北上,整整100公里,是二十二驛站。由此算出,每個驛站平均相隔50里。
二十二站的天空中飄蕩著知青的味道,曾經的伐木場早已歇火,推土機鏈條銹跡斑斑,成了工藝品。
穿上綠軍裝,騎上飛鴿28寸自行車,伴著的喇叭放送的「北風那個個吹,雪花那個飄」,光陰倒回父輩們下鄉的青澀時代。
知青生活是一個繞不過的話題和年代,連最暢銷《三體》也不願錯過這一段兒。
▶白樺林的那些花兒
如果把大興安嶺比作一個森林王國,白樺林即是王國里最有活力的群眾。
它們紮堆成長,集中在同一時間變綠發黃。它們堅韌的皮被鄂族人做成水桶、煙盒、撮羅子、小船,並在北境最寒冷的時候,發出比雪還要閃亮的光澤。
瓦拉幹,鄂倫春語「向陽多坡」。瓦拉幹白樺林山莊體現的就是森林莊園風光,年輕人喜歡在樹林里玩CS,安靜的人漫步林中木棧道。
即便是遙遠的麗江人,對白樺林同樣生情。
在麗江古城,每天都有人抱著木吉他倚在酒吧街的房簷下反復地唱著《白樺林》的憂傷,如今,走近它們叢林,也會條件反射地跟著哼唱。
哼著一首民歌來到塔河,哼著一首民謠告別塔河!
一周之後,東航班機載著我升騰到8000m高空,再度回望這片廣褒的黑森林,那些故人和舊事依然在窗前輕輕回蕩。(結)
出品:民生周刊新媒體事業部
文/圖:尼瑪次仁
責任編輯:二師兄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