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戰爭,點點有一萬句話要說。
它殘忍、慘痛,讓無數人失去自己的家園,拆散美滿的家庭。國家因為它走向衰落,孩子們被迫承受痛苦的生離死別。
和戰爭有關的電影,大部分是炮火連天、畫面慘烈,極少有溫暖的基調。除了點點今天要給大家推薦的這一部。
片名:《芬妮的旅程》
1942年,二戰期間,德國虐殺法國。
德軍殺紅了眼,時時刻刻都在尋找猶太人,想要將他們趕盡殺絕,自此呈現勝利者的威懾力。
瑞士中立,不參與戰爭,不在乎境內是否有猶太人的蹤跡。順理成章,瑞士成為猶太人的最佳逃亡地點。
打開電影前,點點完全沒有想到:這個故事的基調是溫暖,從頭到尾,找不到任何戰火飛揚的場面。
主角名叫芬妮,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小姑娘。
有一天,媽媽把她和妹妹送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媽媽告訴芬妮:「我要出一趟遠門,你要好好的照顧妹妹哦。」芬妮很聽話,她用力點頭,乖乖的答應媽媽。
時間一天天過去,芬妮和妹妹慢慢長大。她一直堅持著和媽媽寫信:妹妹不像以前那樣黏人了,我可以吃很多很多飯,你什麼時候回來呀?
年幼的她不明白什麼是二戰,日常生活是和收養所的小朋友們玩耍,每天都可以吃到好吃的食物。
直到有一天,德軍終於占領了法國。
為保護孩子們,收養所負責人福太太把他們分成兩隊,依次送上了火車,去往安全的地方。
遺憾的是,逃亡途中,負責帶領孩子們的男生獨自離開,福太太也被德軍查出了假身份證。
迫不得已,福太太任命最有能力的芬妮成為新領頭人,這群半大的孩子,正式踏上了逃亡的旅程…
很驚奇,影片採用的視角,是難得一見的兒童視角。
在他們眼裡:逃亡是愉快的旅行,這是大家第一次坐火車,窗外的景色好漂亮,列車上的人也好有趣。
他們的世界無比單純,認為身邊所有的人都是好人。以至於,他們會開心的和出賣自己身份的人揮手告別。
芬妮稍微懂一點事,福太太臨走前,對她說了很長很長一段話。
因而,整個逃亡過程中,她都是膽戰心驚的:害怕孩子們的猶太人身份被德軍發現,必須統一所有孩子的口徑。
有一次,孩子們都被抓了。
德軍們嚴刑逼供:「究竟是誰幫助你們逃跑?」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得不到食物,也不能喝水。但他們非常固執,沒有任何一個人說出福太太的名字。
可以告訴大家的是:這個故事的結局是好的,孩子們順利到達瑞士,順利長大。唯一的遺憾,是他們沒能再次見到自己的父母。
電影中沒有任何讓人感到絕望的畫面,反而到處都是綠色的樹木,絕大多數的逃亡地點發生在叢林。鬱鬱蔥蔥,充滿生命力,充滿希望。
孩子非常天真,他們模糊的知道戰爭,卻又清晰的反抗:「如果不當猶太人,我們就能離開。但我們為什麼不能當猶太人?」
他們害怕的奔跑,奔跑時唱一首歡快的童謠。他們終於找到了能喝的水,解渴後開心的打起水仗。
畫面越美好,就越映射出戰爭的殘酷。沒有那些殘忍的場面,卻更加讓人感到沉重。
這個故事,上映於2016年,豆瓣評分8.3。就像豆友所說:「當孩子們把飛散的錢當做飛舞的蝴蝶一樣追逐玩耍的時候,當芬妮背著小弟弟冒著槍口奔向瑞士的時候,你會感到,這個世界再黑暗再骯髒,還是有一束光。」
美好和死亡,是兩個最為極端的元素,這種組合方式讓《芬妮的旅程》與眾不同,讓觀眾在無能為力中找到方向。
在孩子們嬉戲打鬧的鏡頭中,我們能夠得到久違的滿足:不管在什麼時候,勇氣和純真都是能夠戰勝逆境的。
不管周遭環境有多麼困難,他們仍舊有美好的期待。這是隱喻,更是教化:孩子們都能做到這樣,那我們這些在社會中摸滾打爬數十年的大人呢?
影史上關於猶太人的戰爭片不少,但只有這部最另類,甚至有網友評價,本片比《辛德拉的名單》更感人,有多少人因為看這部影片而淚目,點點就是其中之一。
孩子們逃亡的過程,沒有驚心動魄,卻又無時不刻都印著悲傷。是戰爭讓他們不得不像大人們一樣逃亡;是戰爭,讓他們流離失所;也是戰爭讓他們不得不與家人分離。
最後一提:影片根據真實故事改編,歷史中確實有芬妮這麼一個人。
逃離到瑞典之後,她沒有再見到自己的母親,獨自生活到老。
影片中幫助過孩子們的角色都是有原型的,包括那個偷偷幫助孩子們逃亡的德國軍人。是這些陌生人,用善意幫孩子們堆砌出一個安全的世界。和電影相比,他們才是最應該被銘記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