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你好,之華》是一個挺奇幻的體驗:因為這是巖井俊二的作品,我又是十多年前被《情書》曾經感動得一塌糊塗的影迷,對於他的風格耳熟能詳,了然於心。所以看到巖井俊二那麼一本正經的拍一部在中國發生的「情書」故事,真的有種很恍惚的感覺。
是的,《你好,之華》其實就是情書的情結延續,雖然故事並不一樣。從二十多年前的《Love Letter》到《你好,之華》的英文名Last Letter,似乎就連巖井俊二自己,也在為當年的這份情懷寫一個新的延續。
《你好,之華》的故事從1988年開始。順著中學同學的聚會,觀眾的視角隨著周迅扮演的之華和秦昊扮演的尹川展開,跟著他們穿梭在三十年前與三十年後。
相對於之華的生活,我很喜歡尹川的故事。他是一個不成功的作家,只寫過一本書,人到中年可以說是一事無成,一個人住在上海雜亂的小房子里,過得有些失魂落魄。而他人生的種種不如意,都和大學時候不成功的戀愛有所關係。
巖井俊二這次的敘事手法,可以看作是加強版的《情書》。情書里一些關鍵元素比如姐妹倆、死去的戀人乃至寫信等等都有所觸及。
我覺得巖井俊二對寫信這件事是有執念的,《你好,之華》的故事也是靠著幾位主角不停寫信,回憶串聯起了過去與現在的故事。不過1995年,寫信是可以理解的,但2018年了,如何說服大家相信電影里的人物都還在寫信呢?
巖井俊二並沒有一昧的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一開場尹川就和之華加了微信。然後卻也諷刺了這種溝通工具便捷,卻沒有帶來真正人溝通的距離的情節——之華的丈夫看到了微信的信息,誤會了尹川和之華有什麼,怒而摔了手機,導致之華只能和尹川通信來聯繫。
在2018年,寫信的確變成一件非常小眾的事情了,而留戀寫信的巖井俊二,盡可能多的給了寫信許多的鏡頭——主角提筆寫信,裝進信封,放進郵筒……十分浪漫而溫馨。
至於劇情本身,如果看過《情書》的,多多少少並不意外。甚至其實都不算是情書風格,而是標準的巖井俊二風格。但我一開始說覺得奇幻,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完全中國本土化的故事,而且發生在東北。真的,沒想過巖井俊二能把東北拍成北海道的感覺,這真的太神奇了。
《你好,之華》可能是最成功的外國導演拍華語電影的案例。這部電影的中國元素十分強烈,因為本來就是一個徹底的中國故事。而且涉及到中學段落和大學段落,要往《致青春》那種路數走也不是不可以。
但巖井俊二作為日本導演的有意思的地方體現出來了:本片里並不會出現那麼多懷舊的東西,比如《致青春》里有《紅日》,舍管在看《新白娘子傳奇》;但巖井俊二並不熟悉這些,所以三十年前的段落里,除了舊舊的街道和校服,影片並沒有刻意的增加三十年前的那麼多環境細節,這也是《你好,之華》和巖井俊二高明的地方。
影片有一個險招,就是用張子楓和鄧恩熙去扮演兩代人。他們是三十年前的之華和之南,也是三十年後之華和之南的孩子。對於觀眾來說,這容易有一種在演戲的感覺,不容易投入;但對於導演來說,《你好,之華》這麼去拍的用意是很明顯的:兩代人的故事是那麼的似曾相識,愛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不停上演。
總的來說,作為巖井俊二的影迷,是很喜歡《你好,之華》里那種淡淡憂傷的情緒,這是巖井俊二作品一貫的風格。這種風格能讓他拍華語電影依然保持,十分難能可貴,這點要給監制陳可辛記上一功。
此外巖井俊二比較厲害的一點,就是影片里那種中國式家庭的氛圍,被這位日本導演微妙而精準的抓住了。影片里兩家孩子互相跑過去對方家里住,三代人之間的相處,這些元素是非常有中國本土特質的,但都拍得很好,毫無違和感。不過換種方式想,也許中日兩國的普通人家里,也都有著這種相似之處吧。
而在演員的角度,周迅終於又回歸文藝片了,這點還是很讓人欣慰的。看《你好,之華》的時候老讓我想起《蘇州河》和《如果愛》。啊,演這種故事和這種角色的周迅,是最可愛的了。
而張子楓提名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反倒是鄧恩熙讓我很是驚艷。這部電影里她的角色要經歷好多次大的情感轉變,要把兩個角色演出四種情感,她都把握得很好。是個值得注意的女演員。
至於驚鴻一瞥的胡歌,礙於場景所限,其實發揮不多。這個角色幾乎是整部電影的悲劇恩怨,如果換過去的巖井俊二,應該會很殘酷的對待這個角色。可在《你好,之華》里,巖井俊二卻釋放出了極大的善意,讓胡歌的這個角色竟然也流露出悲天憫人的感覺。當然無論如何,看見胡歌出現在大銀幕上,還是這麼不錯的一個角色,還是很開心的。
總的來說,《你好,之華》是完全超出我期待的一部電影。從來沒想過巖井俊二拍一部完全中國化的電影,竟然也可以做得這麼出色。也很慶幸吧,雖然華語電影崛起,票房水漲船高之後確實帶來了很多爛片,但也帶來了文藝片的春天,畢贛可以拍出《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用大投資來拍文藝片,而巖井俊二也可以繼續在這個市場里用自己想用的演員,做自己想做的電影,這難道不值得高興嗎?
作者:公元1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