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平遙的印象,最早來自於在山西侯馬買過的一袋牛肉。
前兩年朋友及家人兩度去平遙古城,回來後不僅有美圖還有美文分享,甚是眼饞。終於等到有機會去平遙,卻碰上了雨天,不過雨中的平遙更為寧靜,給了我們一份不一樣的悠閒。
平遙作為國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有「龜城」之城,不僅是因為古城的平面圖象形而得此名,更是因為這個曾經車馬輝煌的古金融中心取「四靈」之一的吉祥長壽之意,也在祈佑古城長治久安。
從北門上了城牆之後,天空就開始下起了毛毛細雨。本來就不太多的遊客都在俯視完城門口的甕城之後,站在城牆上拍照留念之後就急匆匆地原路返回了。
空氣中氤氳著潮潮的雨濕,古城籠罩在淺淺的雨霧之中,那些青磚青石更讓古城有了水墨之感。
平遙的城牆始建於西周,而後擴建於明朝洪武三年,城垣也由原來的土夯結構變為磚石結構。我們在城牆的垛口上發現很多青磚上都印著「平遙城磚」的字樣,而下面的時間大約都是上個世紀70年代末與80年代初的。
據說在改革開放之初,平遙由於貧窮落後申報國家級貧困縣,當時的考察組中有一位老教授,他慧眼識珠發現了這座保存完好的古城,力排眾議阻止了對古城的拆除改建。
當時平遙乃至山西省的各級主管都認為這位老教授的固執己見阻止了他們為民謀福利的舉措,暗地里頗為不滿,甚至在後來的文物保護調研中甚為怠慢。
令他們沒有料到的卻是由於這位老教授的堅持和努力,平遙古城得以有效保護,並且在1997年整體被列入了世界文化名錄。
撫牆而望,平遙城在雨中顯得寧靜安祥。
我想老教授應該是真正的學者,而真正的學者是不應該在利益面前被淹沒的人,只有這樣那些文化、自然和精神的遺產才能被保留下來,讓這個世界的文明延續和發展。
從北門到南門,我們冒雨散步大約兩個小時,一路上只有兩個老外忽前忽後地和我們相伴而行。城內的巷子里燈籠高懸,城外的店鋪前喧鬧熙攘。
一牆之隔,卻仿佛是兩個世界,這就是雨中的平遙給我的印象。
下了城牆,穿過一條條記不住名字的小巷,我們走到了平遙縣衙的門口,這里是平遙古城的中心。相比於城牆上的 清靜,這里的遊人要多許多。
平遙縣衙坐北朝南,作為全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縣衙,院落比較寬敞,而布局卻簡潔有序。這里的申明亭和登聞鼓都是中國衙門的典型標誌,大堂之上「明鏡高懸」,兩旁的各種刑具都透著衙門的威嚴。相比於從電視劇中對縣衙的一點入門知識,這里的大堂和六部房制給我生動的現場教育。
原來古代的縣老爺
並非是驚堂木一震那麼簡單,而是左文右武的六部房也是各有所司,其建制比我們的現在的管理也少不到哪里去。
還第一次聽說,古代衙門里當官當差,不同的級別的作息時間是有要求的,目的是防止怠政懶政。
雖說衙門內等級森嚴,主從有序,但是自古官場似乎從不乏彰顯一些有關百姓情結的文化,平遙縣衙也不例外。
除了門口的「公生明、廉生威」的六個大字之外,大堂門楹上「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與二堂楹聯「與百姓有緣才到此地;期寸心無愧不負斯民」,似乎是為官者的「思」與「行」,難怪有人在平遙縣衙感慨:一座古衙門,半部官文化。
其實對於平遙本地人來說,他們最得意的日升昌,是晉商歷史與文化,畢竟那是平遙曾經的輝煌。
日升昌是中國的 第一家票號,單從名字上看就知道取如日東升,繁榮昌盛之意。
歷史上的日升昌確實也如其名字一樣,鼎盛時期在全國各地開設了30多個分莊,甚至在俄羅斯和蒙古都有生意。而當時與日升昌同期的還有蔚厚泰等「蔚」字系列票。票號的發展在平遙形成了強大的金融網路,「平遙幫」一度成為「匯通天下」的主力軍。
只是世界風雲變幻,
商海宦海人海時時處處皆有沉浮,平遙20多家票號在歷史的大浪淘沙走過百年之後都逐漸沒落,但是他們在促進商品貿易和流通中功勞,都被西大街上的票號博物館一一記錄在冊。
在日升昌和「蔚」字諸票號院子行走的時候,已是雨過天晴。陽光照進院子,那些古老的宅子仿佛一位慈祥的老人安靜地坐在夕陽里靜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她的每一個門窗前都有一串串講不完的故事,她的每一個物件都見證了昔日的繁華與昌盛。
在平遙逗留了兩天,卻是什麼都沒有帶走。感謝那場雨讓我們有了一次難得清靜地行走,感謝那些簡潔質樸的小巷讓我們有了一次似曾相識的遇見,忽然莫名地想起那一句「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句子。
再見,平遙!
(作者單位|西安鐵路局寶雞工務段 圖片|來自網路)
張曉萌,陜西散文學會會員
用文字記錄生活,分享內心感觸
向往婉約如詩,亦鍾情厚樸如初
(本期編輯 忘塵憂|鄭州鐵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