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凡夫俗子話財經
房租的話題火了,生育的話題也火了,可國人的熱情卻沒火起來。原因很簡單:收入增速越來越趕不上居住成本與養娃成本的一路高歌猛進;簡言之,錢少壓力大。
不過有句老話說得好,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與其望眼欲穿地翹首期盼老天爺來一場「久旱逢甘霖」,還不如自己動手開井挖水來的實在。比如說,找個收入高潛力大前景好的工作 – 即便進不去那些頭部大公司,至少先努力入這個行業。
於是在近些年,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想盡辦法削尖腦殼往金融業與IT業里鑽;而一提到金融民工與碼農,人們常常會羨慕之情溢於言表。
話說回來,我們都知道國人收入差距大,而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就在於從事不同行業的人,收入狀況可謂天壤之別,高收入行業從業者年薪動輒幾十上百萬,低收入行業從業者很多只有年入三五萬的份兒。
問題來了:為什麼不同行業的收入差距會如此之大?不同行業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
按照《中國統計年鑒》中對行業的劃分標準,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均薪水最高的行業包括電力煤氣、采掘、金融與信息計算機軟件業,而近些年又以金融業以及信息計算機軟件業為主。
從薪水差距看,1978年人均薪水最高的電力煤氣業與人均薪水最低的社會服務業的薪水差距僅為458元。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均薪水水平最高與最低行業的差距越拉越大。到了2017年,人均薪水水平最高的信息計算機軟件業,比人均薪水水平最低的農林牧漁業多出96646元。而且這種差距還有繼續加大的趨勢。
正因為如此,當前只要是有條件可能有能力,相信不少人都希望能改行從事平均收入最高的金融業或信息計算機軟件業;倘若沒有機會「華麗轉身」,人們也會把希望寄托在還能選擇的年輕人身上。
那麼,不同行業收入差距的逐日加劇,背後有哪些力量在推動呢?
勞力者個人因素 – 不同行業收入差距推手之一
勞力者是各行各業的核心要素,當然會直接影響到行業間的收入差距。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人力資本因素扮演著最為關鍵的角色。可是對於個體來說,由於每個人能貢獻的人力資本並不相同,因而會對薪水收入水平與增速造成差異性的影響。這其中,又分為兩個影響路徑:顯性人力資本和隱形人力資本。
1、顯性人力資本
主要是指勞力者的受教育程度,勞力者受教育程度不同,其教育回報率便會有所差異,進而導致薪水收入差距的產生。
與此同時,由於在宏觀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同行業的發展速度、利潤積累以及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不盡相同,而每個發展階段的主導行業與新興行業會獲得更多的利潤,因而有條件為該行業的勞力者支付更高的報酬。
顯然,這些「風口行業」對所有勞力者都有著巨大的吸引力,可往往只有那些受教育程度較高、綜合素質較強的勞力者才更有可能進入到該行業中,這樣便會在高收入行業中形成人力資本集聚。如此循環,也就出現了高人力資本勞力者進入高收入行業,高收入行業反過來繼續吸引高人力資本勞力者的局面。
2、隱性人力資本
指那些難以被測度,卻在收入形成機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因素。雖然不會直接在勞力者個人身上有所體現,但同樣會帶來收入水平的差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社會關係層面的人力資本。即使勞力者受教育程度相同,但是人們經常會發現,那些「有門路」、「家庭背景好」的勞力者更有機會進入高收入行業;哪怕受教育程度稍微遜色,但是擁有雄厚社會資本的勞力者也更有機會進入高收入行業。
當然,除了人力資本要素外,其他個人屬性也都會或多或少地對不同勞力者的收入帶來一定的影響,比如健康、婚姻、政治面貌、性格甚至顏值。這些個人屬性都在行業招聘中具有一定的篩選價值,於是高收入行業必然會更多地集聚個人因素相對占優的勞力者,由此必然給行業發展帶來更多貢獻,形成行業發展的推動力,進一步提高該行業的利潤和薪水收入。
行業壟斷因素 – 不同行業收入差距推手之二
除了勞力者個人因素外,行業本身的發展態勢與獲利能力同樣會對行業間的收入差距產生重要影響。而首當其沖的,便是壟斷行業的存在。
眾所周知的事實是,由於具備得天獨厚的市場條件,因而壟斷行業可以通過控制和影響產品價格獲取超額壟斷利潤,從而成為行業高收入的直接推動力。這其中又可分為生產資源壟斷與行政壟斷。
生產資源壟斷的企業對原材料具有控制權,其他廠商會因為過高的門檻兒難以進入該領域進行生產和競爭。於是,壟斷企業便有了市場的產品話語權,獨占的壟斷利潤也惠及業內的勞力者,配合上高素質人力資本的作用,久而久之便引導行業收入分化走向馬太效應。
對於行政壟斷的企業來說,由於受到各種政策福利的傾斜,其他企業鮮有機會與之競爭,如此一來,該企業在掌握高質量的社會資源與其他各種機會中便占得先機,為高利潤的獲取打下基礎。而這樣的企業通常更容易吸引高社會資本的勞力者加盟,企業本身的社會資本與企業員工的社會資本疊加後,高收入便水到渠成。
此外,壟斷行業在與政府、市場及其他企業的博弈中,往往具有優先決策的優勢,這使其在市場中擁有資源分配和市場獨占的權利和機會,造成了企業和政府間、各企業間的不公平局面,其他企業在壟斷企業面前只有退出或者跟隨,無法形成充分競爭和自由博弈的均衡結果。
行業非壟斷因素 – 不同行業收入差距推手之三
在行業層面,除了壟斷因素會造成較為明顯的行業收入差距外,還有一些非壟斷因素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行業收入水平與分化程度。比如以下三點:
第一,人力資本的外溢效應
前文說過,高收入行業容易集聚擁有較高人力資本的勞力者,而這些高人力資本勞力者在進入行業之後,會帶來知識的外溢效應,為身邊的人帶來更多有利影響,進而引發企業內乃至整個行業內的學習效應,使得行業內的人力資本作用顯然大於簡單的勞力力加總,使得資源要素的整合效率大幅度提高,並提高行業的勞力生產率。於是,這種人力資本集聚和溢出效應就成為了高利潤與高收入的根源之一。
第二,技術進步紅利的行業分配不均衡
不可否認的是,技術進步在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經濟發展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新技術對不同群體的影響是不同的,因此即便總回報有所增加,也極有可能造成部分群體的利益受損。這便是所謂的技術進步紅利的分配不均衡。
行業之間也是如此。在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往往高收入行業更容易成為技術進步的主要載體,進而持續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主導。而與之相應的,便是技術進步紅利會向高收入行業集中,就如當前的金融業與計算機軟件業,無論是硬件創新還是軟件創新都堪稱日新月異,一天一個新模樣,而行業收入水平自然也越來越高。
第三,宏觀政策傾斜的非均衡性
各個行業對宏觀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是不同的,通常是時下的主導行業貢獻相對更高。而這些行業往往更受政府部門青睞,並優先獲得更多更好的資源和政策,進而做到比其他行業更為快速的發展,由此形成一定的馬太效應。不過從理論上講,這種非均衡為階段性特徵,隨著國民經濟發展的逐漸趨向均衡,宏觀經濟也會隨之向其他行業傾斜,行業收入差距便會慢慢縮小。
客觀地講,一定程度的行業收入差距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不過,那些壟斷等因素而致的行業收入差距增大卻不利於國民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此,我們還需要在完善稅收調節機制、對行政壟斷行業的收入分配做出長效監管等方面加以努力。
對於我們自己來說,最切實可行的方案還是在正視行業收入差距的同時,通過合理配置自身資產、不斷提升自身知識儲備、業務水平與各方面能力等途徑來做到自己與財富的增值,進而確保未來能夠獲得更多的收入報酬,以便從容地應對眼前與未來的種種挑戰。
以上內容不代表KVB昆侖國際觀點
國際結算 | 企業外匯 | 金融科技
香港電話:+852 3701 8180
內地電話:400 120 1051
長按二維碼訪問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