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下期再見」永不再見
李詠主持節目的經典手勢。
李詠在節目中拿著小榔頭。
文\本刊特約撰稿 曾慶江
10月,注定了是一個悲傷的季節。10月25日,與癌症抗爭17個月的李詠離開人世,年僅50歲。作為央視曾經最知名主持人之一的李詠,他的離世,帶走了大眾的很多記憶。「我是主持人李詠,下期節目再見」,這句綜藝節目中經典式結束語,如今變成「下期再見」永不再見。
1
承載一代人的央視記憶
當下,不少人已經習慣了日常的刷屏生活,似乎遠離了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媒體,但是,沒有幾個人不知道李詠。可以說,在新世紀以來的十幾年里,李詠承載了一代人的央視記憶,尤其對於「70後」「80後」「90後」來說,更是如此。
在傳媒信息相對匱乏的年代,中央電視台的相關節目成為大眾的精神食糧,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隨著大眾經濟生活條件的改善,綜藝節目逐漸成為大眾歡度周末的必備神器。中央電視台推出相關的綜藝娛樂節目,因有別於一向「一本正經」的風格而更受關注。人們在關注這些節目的同時,自然也會關注到那些主持人。
是的,是那個有著一頭長捲髮、一張馬臉,穿著大紅大綠西裝的男人。是那個習慣性地對著鏡頭咬嘴唇、揮拳頭、比手勢,穿著發光的晚禮服的男人。他滿場亂扔卡片,手中提著小榔頭一臉壞笑地問著幸運觀眾:「你選金蛋還是銀蛋?」在金花四濺中,人們獲得了滿場歡樂,同時更收獲了屬於自己的幸運。從1998年到2008年,曾在央視火紅十年的《幸運52》,從誕生到停播,整整十年,主持人李詠從未曾缺席過任何一期。此外,還有從2003年開播的《非常6+1》。
《幸運52》和《非常6+1》使李詠成為央視綜藝節目的台柱子。我們那個時候可能還是一臉青澀的少年,伴隨著節目,呼啦啦成年了。我們那個時候也可能是初出茅廬的青年,現在已經進入「油膩」的中年。在那個造夢的舞台上,是李詠承載了我們的央視記憶。在這份記憶中,有我們快樂的童年時光,更有我們努力向上的青年時代……
但是,李詠承載的央視記憶又何止是《幸運52》《非常6+1》?更有他主持了10年的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央視春晚一直像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很多人除夕夜的必備娛樂項目,以至於有人將其稱之為「新民俗」。萬眾矚目的晚會,既要融入主旋律,又能彰顯合家歡,對創作者和主持人都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是作為最資深的主持人之一,李詠卻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人們記住了他。
如今,斯人已逝,大眾的央視記憶卻永遠存在。「下期再見」永不再見,令人遺憾,令人心痛。
2
綜藝節目前所未有的高度
李詠的一位同行曾用「用心主持的主持人」來評價他。現在回頭看李詠的主持生涯,他是當得起這個評價的。更因為他「用心主持」,才將央視綜藝節目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事實上,央視在推出《幸運52》《非常6+1》等綜藝娛樂節目時,是面臨著諸多壓力的,並不先天性地體現出「店大欺客」效應。
首先,當時以湖南衛視、北京衛視為代表的地方衛視頻道開始大膽借鑒歐美電視劇的做法,推出相應的綜藝類節目,比如《快樂大本營》《歡樂總動員》等。由於節目別開生面,很快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其次,港台綜藝節目如《我猜我猜我猜猜猜》《非常男女》也因為超強的娛樂色彩受到年輕觀眾的追捧。這些起點較高的綜藝類節目使得後來者自然面臨較大的壓力。
此外,央視一向以正統、穩重取勝,即便是在市場經濟的主體性地位已然確立的時候,它面對市場經濟和大眾娛樂的二難選擇依然顯得頗有些底氣不足,許多時候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態。
但是,央視畢竟是央視。再三醞釀推出的《開心辭典》《幸運52》《非常6+1》甫一亮相便獲得滿堂喝彩。它們讓大眾見識了益智遊戲類節目的風采。精巧的程序設置、精美的舞美設計,以及「家庭夢想」理念的植入等,都使得觀眾對這些節目念念不忘,從而使其達到同類節目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些精彩節目之所以能夠得到觀眾熱烈響應並積極參與,還在於有超強親和力、現場把控力的優秀主持人。從這個意義上講,沒有王小丫、李詠等人,就沒有央視綜藝類節目的高度。
2013年,在央視工作23年的李詠辭職,回到母校中國傳媒大學任教。這則消息一經媒體披露,迅速成為大眾討論的熱點。
針對這種選擇,李詠自己曾經如此表達:我如果不離開,他們起不來。我如果不進去,他們出不來。意思很明白:自己選擇離開央視,是為了給年輕人更多的機會。選擇回到母校任教,是為了培養更多有潛質的年輕人。眼里有年輕人,這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境界。這或許是李詠主持的諸多節目達到相當水準、受到大眾喜好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3
「話題王」身後的話題
李詠在主持《幸運52》《非常6+1》等節目之後,迅速得到大眾認可,從而成為知名人物。因為明星身份而引起相應話題是自然現象,作為明星主持人的李詠更是名副其實的「話題王」。
想當年,作為央視人氣王主持人的李詠,就因為個性鮮明的主持風格和特立獨行的服飾穿戴等引起諸多爭議。但是,這種爭議無關對象的對與錯,而在於它的本質是刷新了大眾傳統的審美觀。作為主持人的李詠,讓大眾見識到,原來主持人可以「這麼玩」「這麼穿」。這種爭議是有價值的,它推動了電視主持風格的多元化。
想當年,李詠從央視「主持大佬」的位置上急流勇退,選擇進入安靜的高校任職,又成為社會上大眾關注的話題。更有甚者,將李詠辭職和其他央視主持人、制片人的辭職聯繫在一起,稱之為「央視離職潮」。這種由李詠帶出來的話題,其實也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傳統媒體的生存狀況,那就是傳統媒體必須求新求變,否則路只會越走越窄。如今央視還是央視,就是因為它在堅守傳統的同時,努力跨入媒介融合時代。李詠等人的離職,使得人們更好地認識到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從這個意義上講,由李詠帶出的「離職潮」話題也是有價值的。
如今,正當盛年的李詠離開大眾而去,人們扼腕而嘆的同時,更多體現出對媒體人身體健康的關注。的確如此,當下媒體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這使得媒體人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李詠的英年早逝,再次使得媒體人的健康狀況這一話題呈現在大眾面前。「話題王」身後的話題還遠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