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許多三級醫院都有相同的問題:定位不明確、普通門診數量較大、常見病、多發病的就診人群數量龐大。多數鎮街醫院發展定位也不清晰,部分醫療機構之間無序競爭、同質化發展,專科特色不明顯,床位空置率高,人才流失嚴重,出現資源‘相對閒置’的現象。
針對這些問題,中國許多三級醫院開始取消、關停普通門診,或減少醫院門診量。門診量將分流到二級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何會出現大醫院被強迫「瘦身減肥」的現象?
健康使者認為主要是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和不合理的醫療行政規劃所導致的大醫院門診量日漸增大,但是在2016年國家出台的分級診療政策,逐步做到大病不出縣,這使得大醫院的生存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因此,大醫院不得不走上「瘦身」道路解決自身的生存問題。
分級診療為何會對大醫院造成嚴重的影響而被迫「瘦身」?
分級診療制度指的是: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
基層首診就是堅持群眾自願的原則,通過政策引導,鼓勵常見病、多發病患者首先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就診。雙向轉診通過完善轉診程序,重點暢通慢性期、恢復期患者向下轉診,逐步做到不同級別和類別醫療機構之間的有序轉診。
急慢分治是通過完善亞急性、慢性病服務體系,將度過急性期患者從三級醫院轉出,落實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急慢病診療服務功能。上下聯動是在醫療機構之間建立分工協作機制,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
分級診療對於三級醫院來講,普通常見病和多發病病人都會被分流到社區醫院,大部分的普通手術不再需要在三級醫院完成。也就直接導致大醫院的床位、門診量、醫護人力資源等數量直接變少,導致大醫院的生存成為了一個難題。
面對大醫院的「瘦身」運動,看看各位醫界人士如何看待:
某人民醫院書記:該是我的病人給我,不該我治療的病給我也不要,
某醫院科室主任:關停不等於捨棄,而是進行優化,提高住院病人的住院標準,收治重病、大病患者。分院門診部改造成了肺癌、乳腺癌的專科病區,就診人群「旺」得不得了,病源結構調整了,收入也上去了。
某消息人士透露:其實一些知名三甲醫院內科科室開始和三四線城市的二級醫院合作,幫助這些醫院培訓醫生、搞遠程會診的同時,從這些醫院直接導流患者。
某醫院科主任:大城市無論是二級醫院還是三甲醫院,內科主任和醫生們現在都應該有危機感了,很可能不再需要這麼多內科醫生了。
可見這場「瘦身」運動對不同角度的人對這場運動都有不一樣的看法:
大醫院:取消普通門診,也就意味著三級醫院要減少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醫療服務收入,大醫院將失去一個重要的收益來源,三級醫院恐怕難以生存下去。
基層醫院:擔心大醫院取消普通門診後,基層醫療機構不具備相應接診能力。基層醫院沒有好的醫生和高端設備,患者不信任基層醫療,基層醫療機構也無法留住患者。
患者:許多患者不管什麼病都喜歡往大醫院跑,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不清楚自己的病情,覺得到大醫院就診才能圖個安心。所以,普通門診取消後,患者出於這種就醫心理,依舊會湧向大醫院,導致付高價、找專家、看普通病,從而再次出現專家診室外人群擁堵的狀況。
醫生:如果三級醫院的取消普通門診,只留專家診,意味著剛畢業後的年輕醫生失去了進入大醫院就業的機會。學生畢業後只能去二級醫院和社區醫院,常年接觸常見病多發病,有疑難重症患者就往上級醫院轉,不利於年輕醫生的成長和培養。
健康使者認為三級醫院逐步取消普通門診到關停所有門診是大勢所趨,這既是分級診療的要求,也是深化醫改的方向,能夠逐步的改善中國畸形的醫療衛生體制、健全醫療行政規劃,做到整個醫療行業的可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