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的貧窮正在全面消退
看不見的貧窮卻依然在指揮著我們
圖/圖蟲創意
大家說得對,很多事情的原因都是一個字:窮
文/許崧
本文首發於總第873期《中國新聞周刊》
我有個朋友,以前是大理古城人民路上海豚阿德書店的老板。因為這店名的關係,他被大理街坊們強行喚作「阿德」,現在已經沒什麼人知道他的真名。
最近阿德辦了一場個人物品拍賣會,把他攢了半輩子的家當都拿出來賣。很多人以為他這是要離開大理。其實並不是。他跟我說過他的想法。他說,如果一支筆也算一件東西,他可能有15000件物品,現在他想把數量減少到150件,看看會怎麼樣。
我一直認為阿德有做行為藝術家的潛質,這又是一個證明。
當然,我很鼓勵這樣的嘗試。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麼樣的,其實大部分人並不思考。我很高興阿德不僅思考,還真就動手了。
對於很多人來說,生活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讀書、考學、工作、結婚、生子,一切順理成章。財富,越多越好;權力,越大越好;成就,越高越好。這太符合我們本性了,以至於我們順著這條路走上去,心里一直哼著「這感覺就對了」的小曲,絲毫不懷疑這麼活著有什麼問題。
大腦其實是個吝嗇懶惰的家夥,為節省點力氣,能不動腦筋就不動。順著本性走,多容易啊。可是這條路走起來其實好辛苦的,因為沒有盡頭。也因為,越走沉沒成本越高,想放棄都難。
總之,踏上這條路就只能奮力爭先了——落下來墊底,下場不堪設想。
這樣一來還有一個意外後果:為了奮力爭先,大腦的能力都被技術思考耗盡了,更沒有餘量來供給策略思考。可是,天經地義的,就真的是唯一選擇嗎?佛祖都需要7天時間來思考的呢。
幸福是持續的穩定的滿足感,越成功越好則由不滿足驅動,兩者明顯相悖。希望以不滿足為驅動力達成滿足,很有點緣木求魚的意思。真能說一句「夠了」然後轉身走掉的人,很少。
很多人對於奮鬥的人生信徒般忠誠,稍稍放鬆一點都會覺得內疚,像是心里判定了自己沒有權利快樂一樣。想要活成你自己設計好的樣子,需要犧牲掉你本來的樣子,願不願意,值不值得,不同的答案代表著不同的人生觀。
「人生觀」這個詞好久沒人提了,大概是以前被弄惡心了。可是,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觀的,思不思考,人生觀都在的。我們總是對自己擁有自由意志備感欣慰,而其實可能也就停留在選擇哪個口味的冰淇淋上,對於真正重大的影響人生的命題,很多人直接交給「越成功越好」,不假思索地放棄了別的可能。自由意志真沒幫上什麼忙。
中國在之前40年積累起來的財富,40年前的人想都不敢想。這個曾經貧窮的國家,看得見的貧窮正在全面消退。然而我們很多人對匱乏的記憶太深刻了,看不見的貧窮卻依然在指揮著我們。
現在的很多新聞都可以從這個角度去判讀一下的。比如在瑞典的那一家人,是真的因為經濟緊張嗎,還是因為心里窮?窮不可恥,但因為心里窮而什麼便宜都想占盡,甚至臉面尊嚴都不要,倒是挺可恥,至少也是令人生厭的。
如果用生活品質來衡量,而不是靠比較排名來做標準的話,中國一般家庭如今的財富已經很豐厚了。我們很多人不假思索地遵循了一輩子的行為模式,其核心邏輯是:因為匱乏,所以我要;因為害怕匱乏,所以要越多越好。
即便清醒意識到依照現在的生產力,我們不太可能回到農耕時代的貧困中去,很多人還是本能地拒絕相信,總覺得不安全,因而總想要擁有更多來試圖讓自己覺得安全。結果發現錢再多也不解決問題,因為那根本不是錢能解決的問題。
情感和理智是分屬不同類項的。理智上再明白再理解,情感上依然不能接受,這樣的人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下次去試試說服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別擔心,你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外部環境早已改變,曾經管用的方式也會過時,是否需要隨之而變,是值得問問自己的命題。
值班編輯:萬霽萱
▼
推薦閱讀
網紅毆打孕婦反轉,你以為的真的是你以為嗎?
沙烏地記者遭殘忍肢解死亡後
人生崩塌,從離開大公司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