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化效應:為什麼強調加班文化的團隊容易死?

理解窄化效應的合理性,與自己和解,給未來增值。

之前我有一份工作,管我們的副總裁傳達的理念是這樣:「你們看咱們公司那個誰,工作10年,現在管200多人,工作10年以上混得好的那些人,年輕的時候一定很努力,所以你們這些年輕人想以後混得好,現在應該努力。」這話沒毛病,還挺振奮人心,又有具體榜樣,算是好雞湯。但這還沒完:「所以你們下班不要著急回去,我希望我叫你們的時候,隨時都有人在。」

01

為什麼強調加班文化的團隊容易死?

我去那家公司的時候,公司因為做得好,在廣州的科學城拿了一塊地,所以總部從天河區搬去了蘿崗區,廣州的應該都明白,天河區繁華、市中心,科學城在蘿崗區,相對偏遠,這個變動讓大部分員工下班後,選擇坐公司班車返市區、再回家。這就意味著如果你不搬家,你回家的時間一般不少於1.5小時。當然,班車也是有時間的,錯過6點半的,下一趟是8點,再往後是10點。說回副總裁,她老在傳達「隨叫隨到」的理念,她還常說「你們不要著急回家,工作做完了在辦公室看看書,不是也很好嗎?」話是這麼說,但太理想化,有人要早點回家照顧老人孩子,有人要上課,即便沒事做,工作一天早點回家休息,換換腦子養足精神,也無可厚非。但是當管理者傳達出「下班沒事在辦公室呆著」的訊息並且反復表達之後,整個團隊陷入被動加班的局面:但凡6點半準時下班的同學,面臨這個情況:其他人都在上班,而你撤了,上司和同事們給的無形壓力,就會捆綁你:早走(大概七點前)幾次之後,你就會被安上「不思進取、不配合主管、走得很早、對工作不上心」的標籤。久而久之你不再想著效率和按時下班,按設計部幾個耿直boy的說法就是「正常下班叫早退,加班到8點叫正常下班,加班到11點,才算加班。」那白天呢?你的工作高效嗎?大部分人的狀態是:反正下班要加班,不能按時走,那原本1個小時做完的事,我慢慢做唄,不著急。總之,不知不覺中,「加班文化」就建立起來。整個團隊的氛圍異常詭異,整個公司走得最晚的團隊,但是似乎不怎麼出活。下班後「做樣子加班」的戲碼在多少公司里正樂此不疲地上演:主管不走,我也走不了、我也不敢走、我走不太好,同事都沒走,我走了不太好,彼此捆綁,不為事,卻為人。那怎麼辦?可能這是個辦法:你要還想幹,你就耗著,6點半不讓走,那就待到7點半,吃完公司提供的加班晚餐,耗一個小時,然後8點再走。一天又一天,學到的本事越來越少,心情越來越差,時間越耗越多。在某個時刻,有人實在受不了,選擇離開。在那個團隊里,我的總監、副總監、同事一個兩個三個地走了,留下的人也沒有那麼心甘情願,說句不好聽的,「不是沖著養家糊口,真的不願意待」就是大家的常態,但你說錢多到向阿里騰訊看齊了嗎,並沒有。有人可能會說,加班有什麼大不了,誰還沒加過班?現在競爭這麼激烈,尤其是互聯網公司,加班就是家常飯,有什麼好矯情?這話當然沒錯,有項調查顯示,中國互聯網公司的從業人員,平均工作時常都是大於8小時的,但是,如果 「5+2且白+黑」中的你,是相對自願的:工作帶給你的快樂大於痛苦,你知道自己就算累也是在向更好的未來前進,那你就能繼續走下去,但如果是像上面我說的情況,離職就是早晚的事。為什麼?因為這種「做樣子」式的加班文化給「窄化效應」提供了土壤,刺激了大家做出「分手」的意願。也就是說:在一個具體時間段里,工作占據了一個人除了睡覺以外的幾乎全部時間,加上管理者的高壓和錯誤引導,整個團隊的創造力被扼殺,員工陷入一種被動狀態,似乎整個世界只有工作,而且是,越來越感覺不到價值和意義的工作。注意,我說的是「似乎」,當事人的感覺是「工作、工作、還是工作」,從身體的疲累到內心的抵觸,在低效的拖延中,說得文藝一點,生命都在折損。我為什麼要說「似乎」呢?因為這更偏向於感受層面,真實的情況不完全是這樣,你有吃穿住行,你有工作,還有家人和朋友,但是你卻感覺自己只有工作,你沒有熱情和沖勁,更談不上創造力和主動學習。這就是窄化效應在辦公室環境里一個典型的例子,因為身累心累,你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你被困住,視野窄化,時間一長,你受不了,你想改變、想逃開,那從哪開始?從環境開始,從離職開始:你反反復復地確定自己這種無力感,最後你告訴自己,沒意思,算了。團隊是由每個個體組成的,按照霍桑效應(詳見《霍桑效應:推搡員工,推出低效率》)的結論「企業內部更有影響力的,是非正式的職場關係」,那麼,這種非正式的影響力給團隊帶來的,是以點及面的消極影響:所有人都處在一種想反抗又無從反抗的狀態,從「被要求」到「彼此捆綁」到「被動接受」到「拉鋸消耗」,長期不滿、長期幹耗的狀態讓團隊的創造力大打折扣,窄化效應的影響從個人走向團隊,在不斷惡性發酵。後來那個團隊三分之二的員工離職了,再後來副總裁也離職了。我不知道在她選擇離開的時候,是不是也感受到了那份無能為力的感覺,但我相信,製造「窄化」環境的時候,她自己也深受其害。

02

窄化效應與「體內因素」

窄化效應這個概念是美國的羅文斯坦教授提出的,是說人因為只關注了某一時刻某一點的偏好,而導致對原來的偏好出了問題。注意,這里所談論的「偏好」並非是喜好,是在大家做某一決策時候的偏向。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羅文斯坦認為,這是因為處於窄化效應的人,當時存在著「體內因素」,這個體內因素會使人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和情感衝動。可以簡單理解為某種驅動力,驅動當事人作出某個行為,而這個行為可能是正常情況下他不會做的。就像很多年輕人晚上刷抖音不睡覺,明明知道熬夜對皮膚、身體、第二天的工作、精力都有影響,可是當下,他的注意力全被帶去一個個短視頻給予的即時快樂里,他把那些快樂看得格外重要,也就不管不顧熬夜的危害了。再有,情緒對人的影響幾乎是第一位的,按照心理學家的說法,當情緒發生的時候,「認知評估、身體反應、感受、表達、行動的傾向」這五個基本元素必須在短時間內協調、同步地進行。其中,「行動的傾向」是指情緒會讓人產生動機,比如悲傷的時候想哭、想找人傾訴,憤怒的時候會做出平時不會做的事。窄化效應可以算作情緒這個高頻影響力的「左右手」,尤其是情緒發生時,與「行動的傾向」相互配合,讓一個人窄化且失控。比如說,一些上司面紅耳赤地訓斥下屬的時候,那一刻下屬的過失成了他唯一關注的點,平日里上下級的有效合作、這位下屬過去的業績和勤懇的態度、兩人日後的合作等等他都拋諸腦後。此時,上司只能看到、甚至是無限放大當下下屬沒有辦好的事,所有的負面效應一擁而上,他的「體內因素」太過劇烈,他可能就是窄化的。回頭想想,解決問題幹嘛要發那麼大的火,生氣傷人又傷己,但當時就是不能冷靜下來、好好說話,控制不住去發火。 所以,當一個人太關注手機上的短視頻、下屬的過錯時,他就容易窄化。

03

理解窄化效應的合理性,

與自己和解,給未來增值

窄化效應就在告誡我們:你的行為也許並不合理。於個人、於團隊是一樣的。就像我必須承認,在上面那個團隊里,我被環境和「窄化的自己」帶了節奏,沒有百分之百盡力,為自己的消極找了許多借口。作為團隊主管,那位副總裁也應該為那樣的主管方式負責。雖說任何決定都有利弊,你因為不知道窄化效應做了的決定,在你知道窄化效應之後,可能還是會做,就像長時間加班、到心累、到做戲、到失望,到決定離開,不完全是窄化效應把你推倒了「分手」的那一步,但是,當你知道窄化的存在,你會不會因此和自己的某種情緒握手言和、變得更平和、理智呢?第一種情況。當你生氣的時候,你告訴自己「我這是在窄化效應里」,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動作,這個動作會讓你有很大力量,你知道你不是完全被情緒支配,下一步很可能就是與自己和平的對話「我還要不要繼續生氣?」近期很火的脫口秀《知識就是力量》在「怎樣做一個不衝動的人」時給了一個策略:在可能做出語言攻擊之前,先描述自己的情緒。比如說,在一個特別重要的複雜協作的項目里,有一個同事,在規定時間沒有把工作結果交上來,這時候主管很生氣。顯然,這是一個容易窄化的環境,主管完全有可能沖過去罵人,但這位主管沒這麼做。他走到那個員工面前,先描述了自己「我很生氣,為了這個項目我組織了十個人協作,我已經三天都在加班了,今天晚上,我還要給我的孩子過生日,明天早上就要向客戶提交方案,但是現在你還沒有做,你讓我怎麼辦,所以我很生氣。」

▲ 圖片來自愛奇藝APP《知識就是力量》節目截圖

羅振宇說,這段話很寶貴,雖然可能只有短短的十幾秒、二十秒。但它讓你衝動的體內因素得到一定程度的平息,剩下的可能都是平靜的對話。

▲ 圖片來自愛奇藝APP《知識就是力量》節目截圖

「描述自己「的確是個很好的方法,其實質和「告訴自己,我在窄化效應里「是一樣的。第二種情況。當你做重大決定的時候,你反問自己有沒有一葉障目,如果即便知道了自己是窄化的,是視野受阻的,也要在這種情況下做出一些非做不可的決定,那就代表這是當下最好的決定,未來不值得後悔。第三種情況。

糾錯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因為知道窄化效應而更客觀地對當初「復盤」,收獲更大。 朋友小A就是一個例子。當初離職真的是覺得「心累」,對工作感到麻木和倦怠、甚至是厭惡,離職的時候老板很驚訝,用升職加薪挽留,但無濟於事。但過了很久之後,當A終於可以平心靜氣地復盤時,才發現,在某個時刻,他是感激上一份工作的「廢寢忘食」的。

  • 第一次復盤,他覺得那份工作最大的提升在逆商,盡管最後還是離開,但那樣的高壓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抗壓能力。

  • 很久後的第二次復盤,正因為上份工作的思考時間上,才在某種程度上逼出了小A的執行力,仿佛高考作文,既命題又限時的情況下,提高的是出活速度,而質量,唯有反復練習,方能熟能生巧。

  • 第N次復盤,小A覺得,自我提升和自我學習,其實不完全和公司相關,企業就是要結果的地方,是不是能在高壓環境下吸收新知、提升效率、給出結果,本來就是契約精神的一部分。

從基層走到管理層,小A 更是覺得,前公司的環境可能很壓抑、主管的管理方式固然不完全對,但能在不那麼正確的環境里做正確的事情,更能體現稀缺性。

起初的決絕,後來的懷念。有時候小A覺得,如果當初自己能再成熟、再能抗得住事兒點,也許後來因為頻繁跳槽所走的職場彎路,是可以少一些。但說實話,真要回到當初,恐怕歷史還會驚人的相似。我們在「窄化」的當下,是萬箭穿心般的非走不可,但離開並不意味著失敗,心累之後有前進,才不算白累一場。世界經理人網站有位網友這樣說,她曾經在一家企業做財務,那時候真的煩透了主管,因為那位主管放著許多更簡潔、便利的工具不用,非要求大家盡可能全部用Excel做數據。為了做出讓主管滿意的Excel表格,她不知道被主管批評了多少次,好像全世界除了Excel就是Excel。後來她離職,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受夠了主管和他單一的「Excel式管理」。可是到了新公司,她發現自己是整個團隊里Excel最厲害的人,同事評價她的Excel「簡直6到飛起」,這時候她開始感激前主管。換了一個環境,再重新審視過去,似乎也多了些公正和自我批評。我們常常因為時過境遷後的「回頭看」,而給與當下的自己更客觀的評價、更充分的信任,而窄化效應在「復盤」這件事上的意義就在於,看來時的路,不妨問問自己,當時自己的窄化程度是不是到了極度負面、非常衝動的地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最後

《1984》的作者喬治奧威爾對「貧窮」下過一個定義,「貧窮的本質是消滅未來」,在「消滅未來」上,窄化的某個特質如出一轍,所以,因為知道窄化效應,而避免一些衝動和遺憾,你就沒有被「窄化」捆綁,值得驕傲;同時,即便知道自己是窄化的,也要做的某些決定,就該義無反顧,不要後悔。窄化效應如影隨形,「窄化=開始新生活」,「窄化=放棄更大的世界」,但究竟是哪一種,希望你在了解了窄化效應之後,更睿智地做取舍。

(來源:世界經理人 版權聲明:「職場」所推送文章,除非確實無法確認,我們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與您共同協商解決。聯繫方式:18510882609)

分享到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

 


不知道如何找適合的對象?歡迎加官方LINE → Line ID:@shesay
戀愛小秘書免費一對一諮詢!
✔追蹤我的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datenami
✔追蹤我的TikTok:https://www.tiktok.com/@datnami

 

配對成功的關鍵:參加實體交友活動

erose主題派對與戀愛小秘書創辦人娜米表示:「透過各種有趣的實體活動,不僅能親眼真實見到異性,也能在活動進行中讓大家很輕鬆自然的認識彼此、聊天互動,能更快速的找到適合的對象。」

結合大數據用心篩選 + 客製化條件配對

戀愛小秘書團隊已經成功替4000位以上的未婚男女配對成功,這個驚人成果背後的秘密在於「高度客製化服務」,跟每位客戶深度訪談,瞭解客戶真正的特質及需求,從「契合度」提高速配率。

訪談結果結合專屬的人格分析測驗與數據配對分析,精緻化的操作,締造高速配率!

除此之外,戀愛小秘書團隊還會定期追蹤客戶的後續狀況,目的是希望協助客戶發展長期且穩定的伴侶關係。

實名認證防造假!隱私保護最安心!

採用「實名認證」的制度,不僅是把關顧客的身份,避免已婚人士或動機不單純者的加入,更對客戶資料嚴格保密,讓客戶們能在安全且有隱私的狀況下認識另一半。

多元有趣的主題活動,豐富你的社交生活

戀愛小秘書團隊每個月都會規劃豐富多元的實體活動,從戶外踏青、娛樂遊戲、手作、料理課程到桌遊活動,希望客戶們能從歡樂的氣氛中認識彼此。

透過實體活動讓大家先有初步的接觸,然後再為會員們做「客製化」的約會安排。

另外針對想提升自身魅力的客戶,也有投資理財、形象穿搭等講座可供選擇。

追求脫單,先勇敢跨出你的第一步

許多單身者為了心中理想的對象條件,在還沒認識新朋友時,就先限制了自己。建議以認識新朋友的心態,積極參與活動,並適當的設限,才能真正為自己帶來戀愛的機會!勇敢跨出第一步吧!

♡ 現在就和戀愛小秘書娜米聊聊吧Line ID:@shesay

♡ 追蹤娜米的臉書粉絲團

她來報好康

 

SheSay 專注在 兩性、愛情等領域
建立專屬女生觀點的品牌形象
堅持「在第一時間掌握男女的時事議題」
將時下最流行的話題網羅、呈現。

馬上測算你的戀愛密碼

戀愛小秘書-娜米

單身很久?一直被分手?
從生日就看出你的戀愛疑難雜症!
娜米的戀愛數字密碼來幫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