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幫專欄作者 劉開建/文
西方哲學里有句話叫「形式決定內容」,這里所說的形式,是指感知的形式。即,你的感知形式決定了世界的表象。我們把此再具體化一些,換個說法依然成立,即思維的形式決定了思維的結果。我們靠思維能夠得出什麼樣的結果,不取決於我們思維的對象是什麼,而取決於我們思維的形式是什麼。為什麼這麼說呢?這於從事內容創作的人有哪些啟發呢?
內容本身不產生新內容
把思維所得出的東西稱之為創意,其實有些狹隘,我們不妨稱之為思想或者內容。那麼,我們現在探討的就不是創意,而是內容。內容是什麼?它可以是一個新思想,也可以是一個創意,也可以只是一個假說,它是一個思維的結果。我們討論的是思維形式與思維內容之間的關係。
我們通常會說,人要多讀書,多經歷事,經歷多了人就會成長,就會成熟。放到創作上,我們也大概會說,多看片子多讀書,看多了就會寫。這仿佛給人一個假象,是這些內容直接導致了新內容的產生,實際不然。一座圖書館放在那里,它自己產生不了一本新書,一個硬碟放在那里,它自己產生不出一個新電影。內容可以影響、啟發我們的思維,但內容本身並不產生新內容。是思維形式決定了輸出內容的形式,思維的不同形式讓內容產生了不同的內容。兩個同學,出生在相同的家庭,讀同一所大學,在同一個單位上班,讀同樣的書,接觸同樣的人,但他們在精神世界上可能是截然不同甚至是對立的人。二人具有同樣的經歷或者說是「內容」,如何造成了完全不同的結果呢?那必是思維形式不同的結果,單從一點來說,如果思維導致了價值觀的不同,這可能就會造成日後二人生活軌跡的極大不同。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把這句話完善一下,應該是:擁有知識的人具備形成力量的基礎。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們都掉入了一個認知的陷阱里跳不出來。我們把知識當成主體,把智慧當成客體,把內容當成主體,把思維當成客體。我們常常對於學習知識這件事抱有極大熱情,卻對於整頓思維形式這件事很少花費力氣,甚至根本意識不到它的存在。思維形式的不同對於內容的產出到底有如何的影響?你有沒有追問過時間和空間是什麼?愛因斯坦追問過。你有沒有追問過「天道」是什麼?老子追問過。
我們都是思想家的傀儡
思維不可能是真空的通道,思維與內容是一體的,盡管現在我們把二者抽離開來討論。倘若沒有了內容,思維如何獨立存在?那麼大腦這個器官也就沒有了存在的必要。一個人只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他必然與這個世界發生關係,那麼必然有內容進入思維。有內容進入思維的通道,思維必然對其作用,只不過具體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思維形式,就會產生不同的思維結果。即便一個智商低下的傻子,他也會在大小兩個肉包子之間選擇那個大的,說明他還啟用了一點點思維。
內容不產生內容,思維本身也不能直接產生內容,必須給思維以內容它才會產生內容,但是思維卻決定了輸出的內容,不同的思維形式便決定了不同的輸出內容。我們把思維比作一頭奶牛,當我們不停的喂給奶牛草的時候,有的奶牛擠出的是奶,有的奶牛擠出的水。那些擠出水的其實是大多數人,而能夠擠出牛奶的,其實是屈指可數的思想家、科學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最大限度的調動了智力,他們的用智方式和用智強度與常人不同,這決定了他們能夠產出璀璨的思想,而不是由於他們思維里輸入了多大量的內容。牛頓提出萬有引力構思的時候不過二十幾歲,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的時候也還不到三十歲,他們當時的物理學知識遠比五六十歲的教授要少得多。可見,內容輸入的質和量,不起決定作用,只起基礎作用。用智方式才是關鍵,思維形式才是關鍵。
讀《論語》,一定不會讓你成為孔子一樣的聖人,讀康德,也基本不會讓你變成另外一個哲學家。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終其一生可能都不具備產生新思想的能力,是先哲們提供給了我們認識世界的眼睛。再說的直白點,我們於世界而言不過是瞎子而已,我們不過是借助思想家的眼睛看世界。儒家影響中國甚至東亞文化圈幾千年,於普通百姓而言,不過是在用儒家的文化來解釋世界按照儒家的規則來生活。基督教用上帝解釋世界,於是基督徒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我們何曾有自己認識世界的方式?我們沒有。
我們不是生活在客觀世界里,而是生活在思想家的思想通道里。
——王東嶽
雖然我們總能在坎坷的生活中獲取些許的生存智慧,甚至有時候會為這來之不易的智慧而自鳴得意,卻不知,這些小智慧於思想家的思想而言微不足道,因為我們不過是活在思想家的思想通道里,我們不過是思想家的傀儡。
大腦的機制
愛德華·德·博諾博士在《大腦的機制》一書中提到,人類的大腦天生討厭創新,大腦喜歡的是模式,它偏愛的是執行模式。他把大腦比喻成一個沙灘,新生兒的大腦是平整的沙灘,一旦有新信息進來,就像雨水滴落在沙灘上,就會在沙灘上留下痕跡,形成一個凹槽,下次再有雨水進來它會進入哪里?會流入已經形成的凹槽,因為這里地勢低。久而久之,大腦沙灘上的凹槽越來越多,即便再多的水進來它也會進入已經形成的凹槽里,慢慢的有幾個凹槽越來越大,所有的水基本都會流向那里。這就是我們大腦慢慢形成的思考模式。
水會流向凹槽,是因為這樣流過去比較省力,就像大腦偏愛執行模式一樣。新信息進來,如果有模式,它優先執行模式,如果沒有模式,它就找相似的模式,總之,一個原則,怎麼省力,大腦就會怎麼來。比如我們早上穿衣服,不會考慮先系哪個扣子,也不會考慮先穿褲子還是先穿毛衣,這一切都是自動完成。而第一次自己穿衣服的小孩子卻要思考這些,甚至會因為奇怪的穿衣方式而被家長訓斥。執行模式最大的好處是,它能最大限度的節省腦力的消耗。但執行模式,永遠不會有創 新髮生。想要創新就必須跳出模式。
所以前文中,我們說內容不直接產生內容,必須有思維力量以及思維形式來作用才會產生內容,但是由於人的大腦天性使然,所以人會慢慢固化下來一種思維形式,通常來說這種形式是比較省力的,幾乎不產生什麼新的內容。比如,雖然我們在書店能夠看到上千種書,可是真正極具思想性的有多少呢?可能不過幾十部,其餘大部分不過是某些內容的重復和延伸,或者互相重復和延伸。本篇文章也不例外。
我們讀了某書,接受了某個觀點會誤以為這個觀點是自己的,其實不是,這只是作者的觀點,我們再對作者的觀點進行追溯,發現作者的主要觀點來自於另外一個作者,以此追溯下去,我們會發現真正能產生有價值思想的只是少數幾個作者,其餘無非是在不斷復制和延伸。
我們之所以不斷強調讀書的用處,強調知識就是力量,是因為僅僅使用別人締造好的現成的知識,就足以讓我們活得清明,幸運一點,甚至可以讓很多人過上富足的生活。但是,萬不可把使用知識和生產思想劃等號。
用思維整頓思維形式
正是因為大腦天性的使然,再加上長期接受應試教育的馴化,使得我們的大腦早早的就喪失了創造性,過早的就把思維形式固化下來,於是我們變得沒有了好奇,沒有了懷疑,我們變得有知識而沒有思想,我們樂於使用知識,卻不擅長調動思維,我們獲得了使用知識的技能,卻沒有獲得調動思維的力量。
其實只要我們踏實學一點先哲們的思想,再加上一點點好運氣,我們就可以活得自在。只是,倘若先哲們的思想不過都用在實用上,卻從未改變很多人的用智方式,從沒調動他們的思維,想必這也不是他們的初衷。如果我們能夠謀求哪怕一點點思維或者思想上的進步,我們就不應只在現成知識本身尋求滿足,我們應該跳出現成知識去整理知識背後的那個思維,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對思維力量的訓練上,花在對思維形式的整理上。
如果我們思維的形式里從來不存在質疑、否定、假設、求證這些東西,我們就無法踏入真正的思考、求真的路徑,面對不同領域的不同問題,我們可能需要用不同的思維形式來完成思考,只是若想得出有價值的結果,我們需要不斷地整理思維形式,而不是無邊的搜集信息。因此,用思維去整理思維形式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是進行任何有效思考的前提。
如何用思維整理思維形式,就是不斷的質疑自己的思考方式,而不是僅僅質疑思考結果。我們要追問的不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而是為什麼我會這麼思考。我們要不斷的質疑我們的思考方式,從而慢慢找出思維形式的破綻和漏洞,然後再一步步的重新整理思維形式,讓新的思維形式再對進入思維通道的信息進行加工,在這個反復循環的過程中,我們才能真正獲取思維的力量。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編劇幫立場。
供大家交流與學習
作者簡介
劉開建(新浪微博@編劇劉開建),專注於輕喜劇創作
推薦閱讀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
﹀
◆「頭腦風暴」式的創作方式錯在哪兒?
◆嘿,喜劇電影!你把「電影」二字丟了!
◆春晚小品缺的是一個喜劇演員還是劇本?
◆這麼喜歡趙本山的小品你真的了解嗎?
E N D
往日精彩內容
40部經典作品的誕生|編劇嘉年華將開啟|編劇合同
束煥嶽雲鵬快手抖音戰績|《影》翻車|周迅陳坤扶貧
▽
影視宣傳、轉載聯繫◇ bianjubang002
編劇經紀、劇本經紀業務聯繫◇gangqinshi01
已同步入駐以下平台
今日頭條 | 搜狐自媒體 | 一點資訊
界面 | 企鵝媒體|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