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 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寫下這首從前慢的木心先生,便是烏鎮人。詩從先生手稿中找出,雖然寫這首詩的時間地點已難以考證,但我想,寫得大抵就是烏鎮的樣子。
來過,便未曾離開
這幾日,烏鎮的桂花開了。走在烏鎮窄窄的石板路上,走得輕也走得徐徐,滿心滿眼都是飄過的桂花香。
到了晚上,潺潺的流水,輕搖的小舟,隨風飄動的河燈,在燈光的掩映下,顯得迷離而又動人。不妨沉醉在水鄉的烏鎮,枕著歲月做一個夢。
江南水鄉,千年古鎮,木心美術館安靜地坐落在人來人往的西柵。臨終前,木心看著美術館設計圖,喃喃自語:「風啊,水啊,一頂橋」。一方寧靜的水上,橫豎幾抹白色的牆,極簡約的外觀。果真是一頂橋。一頭連著古老,一頭連著現代;一頭連著東方,一頭連著西方。
多年以前,《似水年華》在烏鎮拍攝。當文與英再次走過那條青石長巷,似水年華已不再,原以為一別便是一生,何故再重逢。
因拍攝《似水年華》的關係,劉若英與烏鎮結緣。她說,我跟這里有故事,這個世界上漂亮的地方很多,但是跟你有緊密關係的地方,其實並不多。已經為人妻、為人母的奶茶,再次回到烏鎮,或許還會想起曾經荒腔走板的青春和愛情。
每一個來到烏鎮的人都有故事的吧。故事里有關於追逐夢想、關於邂逅愛情、關於獲得感悟、關於放下心結、關於天倫之樂、關於久別重逢、關於把酒言歡、關於十年一夢。
有人說,來到烏鎮,從此餘生皆假期。無數人奔赴於此,無數故事發生於此。
入戲烏鎮
在全年中,烏鎮「戲」最足的時候便在這十一日。
10月18日,第六屆烏鎮戲劇節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上百組組藝術表演團體,各憑創意,將以烏鎮西柵內一屋一橋、一草一木為舞台,獻上全天候無間斷的精彩演出。
劇場里,人們可以領略到世界頂尖的好戲,甚至會在台下壓低的帽簷下發現一張大明星的臉——徐崢、黃磊、謝娜、何炅……但在這里,他們基本不會遭到簇擁圍堵,因為戲劇才是絕對焦點。
▲偶遇林青霞
買張劇票,花上數十分鐘,靜靜地看一場戲劇。一呼一吸,一張一弛。每一個動作與細節迸發出的驚人的力量。不曾做過的,未敢表露的,從未思考過的,在這個舞台上,張狂,內斂,癲狂,含蓄。一束光,一把椅子,一個人,一群人。
劇場外,同樣有「戲」。
剛觀看完一場熱情洋溢的弗朗明戈舞蹈,一轉身就踏入了來自另一場來自異國的「愛情風波」;走走停停,忽然聽見一陣「哈哈」大笑聲,原來是角落里正在上演的溫情默劇;累了,隨意找一處美人靠休息,卻不知從何處傳來「咿咿呀呀」的唱腔,一回頭,只見那小橋流水下的搖櫓船上站著披掛戴冠的花旦,唱著曲調婉轉的戲詞。
戲劇節期間,烏鎮嘉年華讓整個古鎮變成了一座沒有圍牆的樂園。不用刻意尋找,它在任意一個角落;也不用刻意停留欣賞,因為你和它一樣,都是烏鎮整個大舞台上的演員。
有戲迷說,「古鎮嘉年華,是一個沒有邊界的烏托邦國度,將所有的無常變化都拋之腦後,開心是主旋律,大家以戲之名,聚眾狂歡。」
戲劇節期間,數十場「小鎮對話」輪番上演。「這是北上廣以外的一個千年小鎮發出的聲音,來自世界各地,討論明天未來,話題超越本土,卻關乎這個普通小鎮的文化自信。」烏鎮戲劇節主席、發起人陳向宏說。
▲往屆小鎮對話
在烏鎮的街頭,手里拈一塊定勝糕,邊吃邊逛,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踏入某場戲里,成為一場戲的主角。
無論是普通遊客和專程來看戲的觀眾都能各取所需。你可以撂下一句「什麼啊?看不懂!」,然後繼續著遊客的本分,觀觀景、拍拍照、吃吃蘿蔔絲餅;也可以席地而坐,把自己與背景抽離,專注地與劇中人神交。
只有在一個乾淨、安靜且善意的環境里,藝術才是能被討論和存在的。
撐一把油紙傘,漫步在光滑的青石板路,感觸歲月烙下的深淺痕跡。好似輕輕一碰,就會抖落一地的故事。
可以泡一盞茶,坐在窗台上,看著輕漾的河面靜靜發呆;可以在夜幕降臨時,雇一條船,漫遊流光溢彩的烏鎮夜景;也可以買一張明信片,投進老郵局,捎一份祝福給好友。
到了晚上,烏鎮的夜景、聚會的人群,參雜酒精、笑聲、音樂還有微風,不管為了觀景還是看戲,烏鎮都能讓人笑意盈盈、滿載而歸。
對於大部分人而言,烏鎮戲劇節的印象,遠遠不只是劇場看戲的那一部分,而是所有細節堆砌起來的美好感受。這就是烏鎮戲劇節最迷人的地方。
這個十月,我在烏鎮等你。
供圖:烏鎮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