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墨多先生
來源|墨多先生(ID:mrmoduo)
有人說,趨勢人人可以看到,為什麼抓住的總是別人?
但凡能說出這種話的,想必都是「線性思維」,俗稱「一根筋」。
為什麼這麼說呢?不如試想一下,在過往的生命中你有過多少次「半途而廢」的經歷。
所謂半途而廢,無非是你在生命中的某一刻,突然想下定決心重新做人,然後給自己設定了一個宏大的目標。
它可能是一年讀完50本書,每天晨跑10公里,半年學會一門外語…開始你堅持了幾天,覺得自己特別棒,相信這樣一直下去就定能成為嶄新的自己。
可實際情況呢,多數人都是「3分鐘熱度」,你發現即便努力了這麼久,好像離自己的目標還差很遠。
因為你既沒有因為讀了幾本書而升職加薪,也沒有因為堅持晨跑擁有八塊腹肌,甚至發現工作中根本不需要你掌握一門外語…
於是,你開始心灰意冷、自暴自棄,慢慢地拋棄了當初設定的目標。
從以上情境中可以看出,一個人之所以會「半途而廢」,其實是發現了自己目標與理想之間的巨大差距。
換句話說,這類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是一種典型的「線性思維」。
所謂的線性思維,就是唯因果論,即一種直線的、均勻的、單維的思考方式,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應該是直線關聯。
用上面的例子來說,這類人只聽信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卻忽略了付出與收獲之間存在一種「變量」。
也就是說,所有努力後而得到的成果,都需要一個特定的周期才能呈現,而且其過程是以曲線路徑發展的。
借助一個用於描述技術發展周期的專業術語「Gartner曲線」來說,一個事物從萌芽到成熟,必然要經歷五個階段,即:啟動期→高峰期→低谷期→爬坡期→飽和期。
因此,一個人若想要更好的判斷機會、把握機會,首先要切換掉自己的線性思維,並站在一個更多維的角度思考問題。
01
為什麼錯過風口的總是你?
「浪費機會,遠比錯過機會更讓人悔恨不已。」
這句話,好像可以道出很多人的心聲。
10年以前,北京的房價還沒那麼高,如果有錢隨便買套都能翻上幾番;
5年以前,騰訊股票還沒貴的離譜,稍稍入手如今就能「財務自由」;
3年以前,小米雷軍給了我個中層的offer,但凡入職如今也能身價千萬…
一個新機會的誕生,必會引來眾多吃瓜群眾圍觀,然而為何抓住機會的總是那些極少數?
原因其實很簡單,那是因為我們絕大多數人都受到了「知識的詛咒」。
咦?不是說好了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嗎?怎麼反而現在知識又成為了詛咒呢?
知識常常阻礙我們的腳步,只有無知才能帶來新的可能。
放心,這個觀點並非是我原創。早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大哲學家蘇格拉底,他被當時很多人譽為這個「世界上最具智慧」的人。
然而,蘇格拉底不但自己沒有承認,他還說:之所以我看似擁有智慧,本質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有多麼‘無知’。
這句話其實可以套用到很多人提及的人生四種認知層次,他們分別是: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無敬畏之心,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
↓
知道自己不知道:開始有敬畏之心,能夠迎接新的認知;
↓
知道自己知道:具有一定認知深度,但仍有自己的盲區;
↓
不知道自己知道:大智若愚的境界,永遠保持空杯心態。
所謂的「無知」,其實重點在於「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卻還想當然地認為「知道自己知道」。
這句話聽上去有點繞口,換句通俗的話說:
所謂知識,不過是前人用經驗總結出的抽象概念,可但凡是人就會有盲區,越是視野達不到的地方,往往越會蘊藏著問題的真相。
這就好比16世紀,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的時候,周圍人根本沒人相信,因為這超出了所有人的傳統認知范疇。
可後來事實證明,哥白尼的日心說確實是正確的。
再舉個商業中的案例。曾經有個全球最大的手機品牌叫做諾基亞,2007年的時候,它仍然占據了47%的市場份額。
那一年,喬布斯剛剛推出了第一款智慧型手機,僅僅占有0.6%的市場份額,這完全沒有引起諾基亞高層的重視。
反之,他們認為自己擁有高效的研發體系和過硬的產品質量,因此一門心思試圖生產出更好質量的手機。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雖然諾基亞的質量依然是首屈一指,但蘋果卻全新定義了手機這個市場。
除此之外,蘋果還重新解構了遊戲、出版、相機、音響等諸多個行業,讓許多人的失敗來的措手不及。
回過頭來看,像諾基亞同類的公司究竟錯在了哪里呢?
正如許多人所說,有時候你什麼也沒做錯,只是因為你老了。
這里的「老」,指的不是年齡,而是一種線性的思維定勢,是一種對於自己「專業」的過度信賴。
好比我見過最多的職場新人,他們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努力不足,而是他們只會按照主管規定的方法解決問題,但凡遇到點兒陌生困難立刻就手足無措。
為什麼當我們在新機會、新問題面前,總是習慣於依賴舊方法、舊認知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我們接受過的十幾年教育中,所有人都需要按照統一地既定范疇來答題,但凡有一些出入,就會被判為不及格。
而職場與人生從來不應該是封閉答題,它是一個開卷考試。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雖口口聲聲說看到了「風口」,卻始終不敢踏進半只腳的原因。
本質上,這是因為你的「已知」戰勝了「無知」,而你卻從來不肯相信自己的「無知」。
02
如何判斷前面的風口不是一個「坑」?
面對機會,最考驗一個人的不是執行力,而是洞察力。
這個世界永遠不缺機會,什麼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一個浪潮追著一個浪潮,吹著豬到處飛的風口永遠不會停。
可機會那麼多,為什麼你遇到的總是「坑」?比如你判斷區塊鏈是趨勢,於是連忙去買比特幣,結果下一秒就賠成了一條狗。
究竟是騙子太多了傻子不夠用,還是壓根兒你的判斷出了問題?
其實,兩者都未必對,因為更大概率的可能,是你踩錯了時機!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里我還是要用到前面講的「Gartner曲線」。
很多高手用它來分析一個新物種發展過程中所處的階段,比如用到一項新技術上,通常會這樣區分:
1)概念的萌芽期。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這個階段的產品往往不成熟,但卻因為其嶄新的概念會引來不少媒體和業界的關注;
2)期望值高峰期。這個時候會湧現出大量的「韭菜」,人們的期望值往往最高,導致多數人無法獨立判斷、人云亦云。
3)破滅的黑暗期。此刻的泡沫破碎掉,一個嶄新的概念猶如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就連原本的吃瓜群眾都開始冷靜下來。
4)頓悟的爬坡期。很多人其實堅持不到這一階段,但凡留下的都是勇士,原本形而上的概念開始尋求落地,產品開始市場化。
5)競爭的飽和期。人們開始意識到一個新事物的真正亮點,越來越多的人湧入市場,導致競爭越發激烈,直到寡頭出現。
舉個例子。其實很多人都知道,早在滴滴、快的之前,國外早已就有了共享出行這個概念,比如在中國被滴滴打敗的Uber。
事實上,倘若說到網約車,無論滴滴或是Uber都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公司。真正全球第一家互聯網約車平台,其實是周航做的易到用車。
易到用車創辦於2011年,但發力點是從2012移動互聯網元年開始,那個時候其實很多人對共享經濟已經有了比較初步的認識,可以算是「期望值的高峰期」。
然而,下面的這個故事興許很多人就不知道了。哪怕是我,也是在一次很偶然的機會下得知的。
其實,國內曾有一個小有名氣的企業家,他的名字叫王永,早在20年前,他就開始不斷鼓吹和踐行共享出行的這個概念了。
王永是何許人也?他是湖南邵陽人,原本從事廣告設計工作,後來創辦了一家企劃公司,在業內小有名氣,並成為了品牌中國產業聯盟秘書長。
為什麼我如此了解王永這個人呢?這是源於在2010年的時候,他在我的母校北京大學做了一場小型的分享會,主題就是關於「順風車」。
作為一個節能環保主義的倡導人,王永很早就開始推廣「順風車」的概念。他一開始用自己的私家車,再上下班時搭載路人,直到後來,他說服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順風車運動。
據我所知,雖然王永是國內最早開始踐行「共享出行」理念的人之一,但他真正作為一個競爭者入局網約車領域卻是在2014年,他所創辦的平台叫做「微微拼車」。
2014年,可謂是共享汽車最熱鬧的一年,滴滴、快的、嘀嗒、51用車、天天用車,以及微微拼車…每一個公司背後都有無數的資本追捧,這有點眾星捧月的感覺。
然而轉眼間,2015年2月14日,滴滴與快的宣布合併。此消息一經傳出,資本立即陷入了冷靜,原本一年時間便估值10億的微微拼車,瞬間像遭遇了滑鐵盧般陷入無人憐惜的境地。
為了維持僅有的一點希望,王永先後從私人身上拿出了2000萬投入公司。此時,正是共享出行領域的「黑暗破滅期」,無論王永如何掙扎,最終也始終沒有逃過項目倒閉的厄運。
再接下來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從共享出行開始,再到共享單車、共享汽車、共享電動車…整個出行行業也從「爬坡期」進入到了「飽和期」。
然而贏家是誰?當然是那些能順應趨勢「生命周期」的人。
換句話說,所謂的機會,你單單只是看到了並沒有用,甚至是你看到了立刻就去做也未必有收獲。
若想真正把握住機會,你還需要充分順應一件事物的發展規律。
然而,若想真的做到這點,靠的不只是投機的小聰明,還要學會用更立體思維看待問題。
03
如何把握住屬於自己的機會?
俗話說,「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是很多人給自己的一個錯誤,覺得自己已經很努力,但就差一個機會了。
說到這里,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機會不是靠「抓」的,而要靠「借」。
這句話怎麼理解呢?想必大家都聽過「草船借箭」的故事。
據《三國志》書中記載:濡須之戰時,孫權屢屢向曹操挑戰,可曹操偏是堅守不出。
後來孫權想破了頭也沒有辦法,於是就故意責難諸葛亮,限他在10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沒想到諸葛亮淡定地看了看天色,並掐指一算,表示交出十萬支箭他只需用3天。
接下來,第一天過去了,第二天也沒有動靜,眼看孫權就要發威了,結果第三天的時候天空飄起了大霧。
於是,諸葛亮讓孫權親自坐著大船進入到曹軍水寨前,使得曹軍萬箭齊發,瞬間借足了十萬支箭,立下奇功。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呢?
如果你把造箭作為我們人生當中的目標,那麼天空中的大霧就好比是趨勢。「草船借箭」之所以巧,就巧在諸葛亮沒去想如何自己去造10萬支箭,而想的是如何「借勢」。
這就如同趨勢來了,很多人想的都是如何跳進趨勢、追趕風口,只有少數人想的是如何讓趨勢「借為我用」。
比如你知道區塊鏈技術必將是下一個時代的風口,難道你就要去學編程、學寫代碼嗎?答案當然是未必,因為相較於龐大的趨勢而言,你的這丁點勤奮壓根微不足道。
這個道理雖是簡單,但很多人偏愛南轅北轍。比如看人家炒幣賺了就去買幣,看人家直播火了就去玩抖音,看人家創業發了就貿然裸辭…
要知道,更多在新媒體紅利中拔得頭籌的內容創業者,都是在傳統內容行業磨練了很多年的老司機,試問一個連10萬字都沒寫過的職場菜鳥,又怎能一夜間輕鬆獲得10萬+?
因此,別人能抓住的機會未必屬於你,別人敢追逐的風口你也未必適合。倘若你真想創造機會獲得指數型成長,那不妨先做到以下2點:
01 升維思考,降維打擊
所謂升維思考,前面已經提到了,意思就是你先要提升自己的思維格局。
如果把一個人的知識比做一個圓圈,那麼圓圈里面就是你已知的,圓圈外面是你未知的。事實上,當你圓圈越大的時候,就會越發現自己的無知。
但可怕的是,很多人無法意識到自己不知道的位置。這就需要你在圓心的位置畫一個垂直的Y軸,站在更高的層次俯瞰自己。
中國人講的「大智若愚」其實就是這個道理,意思就是說你明明可能認為自己知道的已經很多了,但卻仍要以空杯的心態看待一切。
比如一個趨勢誕生了,想不要人云亦云的評價它對不對,而應該先多問幾個為什麼。
同樣的道理運用到工作中,老板交給你一項任務,你可以問自己為什麼老板交給你這項任務,為什麼你能做好而不是別人。
那什麼又是降維打擊呢?
看過《三體》這本書的人其實很容易理解。所謂的降維,簡單理解,就是相比較於二維,一維就是降維,相比於三維,二維又是降維。
試想你在電影院里看大片兒,你是喜歡三維的體驗,還是二維的體驗呢?可盡管如此,三維四維也不是憑空出現的,它們是由一維二維逐漸演化而來的。
換到人生的機會面前,我們又如何依靠「降維」獲益呢?
方法很簡單,就是我們的思維要高調,行為要落地。
所謂的行為要落地,首先要避免「無效的努力」。換言之,相比於一時的短期收獲和低價值的重復勞力,我們應著眼於「長半衰期&高收益值」的東西。
什麼是「半衰期」?它指的是隨著時間拉長你的激情會不斷被削弱;
而「收益值」,則指的是你做一件事情時,所獲得的精神或物質方面的回報。
比如玩遊戲、刷抖音,這兩者雖是「高收益值」,但卻伴隨著「短半衰期」,也就是說時間越長你越得不到收獲。
反之,「長半衰期&短收益值」的事情也很多,比如看書、健身、與牛人交流、積累你的良好信用…
為什麼聊如何把握機會,卻又要談到個人努力呢?
道理很簡單,因為倘若從立體的多維角度思考,個人的努力相當於一個「點」,而趨勢是為你賦能的,它如同「線面體」。
一個點必須依附一條線,而一條線又要依附於線和面。這就好比一個趨勢來了,先會激活一個經濟體,然後才是一個行業,再者是一部分公司,最後才是個體的人。
所以,當你站在高層次的格局俯瞰一個新物種的發展規律時,不要忘記一句老話——「打鐵還需自身硬」。
正如前面故事中所講到的,想要借到十萬支箭,你起碼先要有艘船。
要知道,抓住機會其實並沒想像中那麼難,難的是你自身是否能夠和趨勢形成同頻的順周期。
換句話說,你既要能享受得了機會的高潮,也要能忍得住趨勢的黑暗。
02 用5WH建立起思維的「軸」
說到「軸」這個概念,也許你會想到數學當中XYZ等的各種軸線。
換做認知思維領域,我喜歡將其比作一種「時空結構」。比如我們要寫一篇敘事文的時候,首先會想到7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情節、結果。
而我所講的「軸」,就是串聯起一個完整故事的思維主線。
比如我曾經是一名產品經理,當我要設計一款APP的時候,首先要問自己一個5W2H的問題:
Who:產品給誰用?→What:產品主打功能是什麼?→Why:用戶為什麼要用?→Where:推廣管道和用戶場景是什麼?→When:產品什麼時候交付?→How:如何組織開發及行銷工作?→How much:產品是否免費,定價多少?
事實上,5W2H里的每個關鍵詞都能再延伸出好多個問題。想必很多人知道,之所以這麼問,是因為能更加立體多維的看清一個問題。
這套系統雖不是最全面的思考方法,但卻能幫助我們看明白95%的未知事物。好比一個新的技術、一個新的行業、一個新的公司,甚至一個新的工作機會。
就拿區塊鏈來舉例。在我看來,區塊鏈從來不是什麼高深的技術,之所以很多人聽到後一頭霧水,是因為沒有真正的系統思考過。
或者你可以嘗試下用5W2H的方法,從以下幾個問題開始尋找答案:
Why:為什麼說區塊鏈是下一個趨勢?
↓
What:區塊鏈提供了什麼核心價值?它的構成邏輯是什麼?
↓
Where:區塊鏈會在哪些領域得以應用?
↓
Who:誰會是區塊鏈的受益者?我能用得上這個技術嗎?
↓
When:區塊鏈會經歷哪些周期?現在處於什麼階段?
↓
How:如果可以,我該如何運用區塊鏈?
↓
How much:研究區塊鏈需要付出多少成本?我需要花時間學習嗎?
說到這里,也許你已經明白了。同樣一件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往往有著不同的詮釋,區別就在於你是否能站在更高的層次,運用更多的維度去思考。
高手之所以是高手,並非在於他比你有更多的機會,而在於他比你能用更立體的視角看待問題。
這就如同每一個人的四周都有一堵牆,普通人站在牆內以為世界只有眼前這麼大,而高手則會踮起腳尖試圖看向牆外,因為他知道,世界的大小不是由圍牆決定的,而是由自己的身高決定的。
所以我們才常常開玩笑說,個子高就是有好處,因為他能比別人呼吸到更新鮮的空氣。
THE END
很多袋鼠的讀者在後台留言說,希望多發一些關於家庭教育的文章,也跟一些讀者談了關於他們的家庭問題,有的說孩子叛逆,有的說夫妻關係不好等等,其實這最根本還是教育的問題。每一個人都想擁有一個美好的家庭,但這不僅需要孩子的努力,更多還要父母去提升教育理念。
所以,我們推出了籌備已久的風格化公眾號:袋鼠家庭教育。深度關注孩子教育,夫妻相處,觀點獨特,有品質,有靈魂。堅持每天一篇,只做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