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高手突破「職業瓶頸」:他們知道何時該放手,何時要升級

本期導讀:

不改變思維方式,「職業瓶頸」還不是最可怕的……

  • 「再努力也不過如此」的無力感(即經濟學的「邊際效益遞減」)

  • 重點關注「個人產能」(它才代表你的真實能力)

  • 財富自由是個好辦法(但不要和創業混為一談)

  • 邊際思維與總量思維(人生幸福感缺失的成因)

本文是2018年9月推送的第57篇乾貨,計3736字,閱讀時間8分鐘。

文 |人神共奮

來源 |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這年頭,很多人幹得好好的,突然就「職業瓶頸」了,誰要是不想創個業、不去做點自己喜歡但沒有錢賺的事,出門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以前有一位同事,資深廣告文案,忽然有一天辭職了,問他到哪里高就,他說回家寫小說。一年後,圈子里傳出他回來上班的消息,可能是錢用完了,小說也沒有動靜。只是這麼一折騰,他覺得自己還是更適合做廣告。

也有一去不回頭的,多半是創業去了,每次看到他們,都在談不同的生意,邏輯一次比一次強大,前景一次比一次廣闊,搞得你不投點錢都不好意思。其實大家都明白,之所以不回頭,是因為上班時積累的那點家底還沒耗完。

過去是熟能生巧,現在是熟能生「厭」,只要你在某領域有點能耐,好像都要經歷「職業倦怠」。其實也不難理解,工作做到得心應手時,也意味著你在該領域未來能取得的進步將越來越小。

這在經濟學上叫「邊際效益遞減」。好比肚子餓了,吃了三個包子後飽了,雖然三個包子是一樣的,但對你的意義肯定是第一個最香,第二第三個就會出現「邊際效益遞減」。

在另一篇文章中,我已經用「邊際效益」的概念解釋了「為什麼比你牛的人反而比你更勤奮」「為什麼寧可把100塊錢給富人,也不給窮人」等生活現象。今天這篇文章,我要用它來解釋「職業瓶頸」是如何產生的,如何解決「職業倦怠」現象。

為何「再努力也不過如此」

「邊際」這個詞有點學術化,其實差不多是「增量」的意義。你昨天賺100元,今天賺120元,20元是「邊際效益」;如果明天賺150元,再多賺30元,就是「邊際效益遞增」;明天賺130元,只多賺了10元,就是「邊際效益遞減」。

與「邊際」相對的概念,是「存量」或「總量」。

窮人羨慕富人,因為他們看到的是富人的「總量」,住別墅、玩遊船,揮金如土,但富人並不覺得自己有多快樂,因為他們是用自己的「增量」,也就是「邊際效益」來判斷的——如果去年是歐洲十五日遊,今年除非去南極,否則就是「邊際效益遞減」。

這就導致一個人在職業發展中的客觀業績,和主觀上的自我評價,有較大差異。

如果去年做了500萬業績,超過任務100萬,今年指標是700萬,那麼,你不做到800萬,就很難獲得和去年一樣的成就感,就會出現「邊際效益遞減」。到了明年,做到1000萬也沒用,因為增量對你可能只是一個數字遊戲了,想要「邊際效益遞增」,必須要用新鮮的東西,比如負責區域變大、管的人變多。

既然人的自我評價來自於「邊際」而非「總量」,一旦工作能力出現「邊際效益遞減」的拐點,往往就是「職業倦怠感」產生的起點,轉化成直觀感受就是工作沒激情、業績沒驚喜。

「邊際效益遞減」其實是人生的正常狀態,而「邊際效益遞增」屬於逆流而上,想要始終保持「遞增」,那更是難上加難,首先要知道,「邊際效益遞增」如何做到。

我把一個人獲得工作成就的資源要素分為兩類:

要素A:專業知識、知識面、思維方法、性格優勢、家族社會關係等;

要素B:時間、努力程度、再投入的資本等。

資源要素A相當於一家工廠的廠房、技術產權、機器設備、許可證等一次性的固定投入,所以它的主要投入期是在大學和剛進入職場的兩三年。在這短短幾年內,投入曲線上升很陡,之後的投入就越來越慢,直到停滯,投入曲線走平。

而資源要素B是需要持續不斷投入的,相當於一家工廠持續經營所需投入的原材料、人力資源、流動資金等。它的投入曲線基本可以看成是一條向右上傾斜的直線。

我們假設100個要素A可以和100個要素B配合,產生100個「個人產能」。因為要素A是先投放的,在100個A投下去後,B再開始從0到100的投入,這個階段的產能就像汽車剛剛啟動,增長速度越來越快,屬於「邊際效益遞增」期。

這就是職場最初的快速進步期,感覺每天都能學會很多東西,每個月做事的熟練度都在增加,每一年看問題的眼光都在變化。

但B在100之後繼續投入,就會受到要素A無法同步增加的制約,進入「邊際效益遞減」期。

從「邊際效益遞增」到「邊際效益遞減」的拐點,就是「職業瓶頸」,並不取決於資源要素B的投入,而是跟資源要素A的高度有關,出現「再怎麼努力也不過如此」的情況。

而「職業倦怠感」只是一種自我心理保護,讓現狀看上去並非是自己能力有限,只是忽然失去了興趣而已。

出現「職業倦怠感」確實讓人無能為力,因為資源要素A是一種類似固定資產的早期投入,感到瓶頸已經是進入職場幾年後,正值資源要素B的大量投入,時間精力上都成問題。

而且資源要素A的投入沒有即時回報,導致很多喜歡走捷徑的「聰明人」,不重視基礎知識、思維方法的積累,只想著要「投入就有產出」的乾貨。所以,往往越聰明的人,「職業倦怠感」出現得越早,在該領域的成就反而不如那些早期表現平平,但厚積薄發的人。

那麼,一旦出現「職業瓶頸」,我們又該如何走出這種心態呢?

「職業瓶頸」還不是最可怕的

職場最初幾年的「邊際效益遞增」期,讓我們對自己做出了更積極的評價,自信滿滿,但就總體水平而言,我們還是很嫩,還有很多幼稚的想法,效率還是比不上老員工。

所以事實上還有一條曲線,叫「個人產能」,這條線才代表你的真實能力。而根據這兩條線的關係,可以把職場生涯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剛才說的「邊際效益遞增期」。

從拐點之後,就進入第二個階段——「邊際效益遞減,個人產能遞增」期。雖然「增量」在減少,但只要它仍然為正,你就仍然在進步,只是進步的幅度越來越小,而你的個人產能仍然是增加的。

前面說了,決定自我評估的是「邊際效益」,但決定薪水的仍然是個人產能這個客觀標準,不會有老板因為你進步幅度變小,就給你降薪水。

但如果「邊際效益」遞減到零甚至負數,那就是真正停止進步了,這意味著你的個人產能也出現了拐點,到了第三個階段——「邊際效益和產值同步遞減」期。職場上常見的兢兢業業但能力有限的老員工,無法承受任何職業變化的打擊——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危機。

「職業倦怠」只是一個心理預期的問題,而「職業危機」卻是實實在在的生存問題,此時再回頭看第二階段,只要還有進步,只要「邊際效益」為正,進步小一點根本不是問題。

所以在第二階段「職業瓶頸期」,最重要的不是去安慰自己的玻璃心,而是延緩第三階段的到來。

「職業倦怠」產生的心理機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習慣通過加大B要素投入來強行提高產能,比如加班、簡單的技能「學習充電」。但由於要素A的瓶頸仍在,反而越投入越遞減,越努力越倦怠。

應對「職業瓶頸」,反而要把要素B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轉移到要素A上,進行升級改造,讓「邊際效益遞減」曲線的下降端變得平緩,從而延緩「個人產能拐點」的出現。

很多公司都有「輪崗」制,主要針對容易出現「職業瓶頸」的中層技術人員和管理者。雖然輪崗對職業發展有暫時的損失,但對個人能力絕對是有好處的,因為不同的職位需要不同的資源要素A,輪崗常常能刺激A的投入水平」。

當然,還有一種思路,既然「職場三階段」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規律,那跳出職場不就行了嗎?

財富自由是個好辦法

如果有人通過服裝生意積累上億身家,此時他再去開個小咖啡館,雖然個人產能大幅下降,但「邊際效益」卻是從零開始提升,重新獲得了那種不斷進步的快感。

這就是另一種應對「職業倦怠」的方式——盡早做到「財富自由」,然後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讓自己永遠處於「邊際效益遞增」狀態。

方法雖好,只是難度太大,通過本職工作做到「財富自由」,前提是有一雙火眼金睛,挑出有上市前景的好創業公司,拿到不菲的期權;或者在一個類似房地產、金融、互聯網一類賽道很好的頭部公司,做到「火箭般」晉升。

所以更多人選擇在「職業瓶頸期」出來創業。創業,從好的方面來說是追求事業理想,但用邊際效益來解釋,其實和身家億萬的人開咖啡店是一個道理——個人產能從零開始,以期重新獲得一個「邊際效益遞增」的曲線。

但問題是,財富自由的人可以不追求個人產能,而創業者仍然需要盡快推升個人產能,早日超過打工時的水平,壓力可想而知。

而創業又是一件失敗率很高的事,一旦失敗幾次,被經濟所迫,鼓足勇氣回頭想繼續打工,才發現,不是自己有沒有勇氣的問題,而是「人過四十」,直接進入「邊際效益和產能同步遞減期」,人家願不願意要你的問題。

創業是創業,是一項計算投入產出比的經濟活動,只要能賺錢,你喜不喜歡都得做;而解決「職業瓶頸」就去解決「職業瓶頸」,重要是提升資源要素A,延續「邊際效益遞增」的滿足感。

目標不同,路徑不同,把兩件事混為一談,想要一舉兩得,多半一無所獲。

「邊際思維」和「總量思維」

「邊際思維」和「總量思維」之間的差別,是造成人生幸福感缺失的重要原因。

我們在評估不太了解的人時,喜歡用「總量思維」;但在進行自我評價時,卻喜歡用「邊際思維」,這讓我們從小就活在「隔壁家的孩子」的陰影中,長大又陷入和「隔壁老王」莫明其妙的比較中。

相親第一次見面,用的是「總量思維」;以後再約會,就是「邊際思維」,所以談戀愛再怎麼「一見鍾情」「兩情相悅」,也難免有「激情褪去後的那一點倦」。

職場上,有人習慣「邊際思維」,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放走任何機會,終於在進入無法避免的「邊際效益遞減」期後,陷入焦慮和絕望;有人習慣「總量思維」,提倡知足常樂,但不去維護「邊際效益」,結果早早進入「負邊際效益」,連總量也保不住。

「職業瓶頸拐點」更像是一個提醒,人生並不是像書里說的越來越富有智慧,而是前半生一件件得到,後半生一樣樣失去,而幸福感來自取舍之間——哪些再辛苦也得追求,哪些「得亦無喜,失亦無悲」,哪些應該直截了當地拒絕。

本文來源於職場學習類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培訓雜誌」立場。

投稿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往期文章推薦

裁員事件頻出,真正的解決辦法不是「裁」人員而是「造」人才!

我做了20多年管理,發現90%的老板都在重復一個毛病……

90後最討厭的5大管理行為,避開這些錯誤,還怕人才留不住?

別再完美主義了,這個世界的滿分其實只有78分

分享到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

 


不知道如何找適合的對象?歡迎加官方LINE → Line ID:@shesay
戀愛小秘書免費一對一諮詢!
✔追蹤我的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datenami
✔追蹤我的TikTok:https://www.tiktok.com/@datnami

 

配對成功的關鍵:參加實體交友活動

erose主題派對與戀愛小秘書創辦人娜米表示:「透過各種有趣的實體活動,不僅能親眼真實見到異性,也能在活動進行中讓大家很輕鬆自然的認識彼此、聊天互動,能更快速的找到適合的對象。」

結合大數據用心篩選 + 客製化條件配對

戀愛小秘書團隊已經成功替4000位以上的未婚男女配對成功,這個驚人成果背後的秘密在於「高度客製化服務」,跟每位客戶深度訪談,瞭解客戶真正的特質及需求,從「契合度」提高速配率。

訪談結果結合專屬的人格分析測驗與數據配對分析,精緻化的操作,締造高速配率!

除此之外,戀愛小秘書團隊還會定期追蹤客戶的後續狀況,目的是希望協助客戶發展長期且穩定的伴侶關係。

實名認證防造假!隱私保護最安心!

採用「實名認證」的制度,不僅是把關顧客的身份,避免已婚人士或動機不單純者的加入,更對客戶資料嚴格保密,讓客戶們能在安全且有隱私的狀況下認識另一半。

多元有趣的主題活動,豐富你的社交生活

戀愛小秘書團隊每個月都會規劃豐富多元的實體活動,從戶外踏青、娛樂遊戲、手作、料理課程到桌遊活動,希望客戶們能從歡樂的氣氛中認識彼此。

透過實體活動讓大家先有初步的接觸,然後再為會員們做「客製化」的約會安排。

另外針對想提升自身魅力的客戶,也有投資理財、形象穿搭等講座可供選擇。

追求脫單,先勇敢跨出你的第一步

許多單身者為了心中理想的對象條件,在還沒認識新朋友時,就先限制了自己。建議以認識新朋友的心態,積極參與活動,並適當的設限,才能真正為自己帶來戀愛的機會!勇敢跨出第一步吧!

♡ 現在就和戀愛小秘書娜米聊聊吧Line ID:@shesay

♡ 追蹤娜米的臉書粉絲團

她來報好康

 

SheSay 專注在 兩性、愛情等領域
建立專屬女生觀點的品牌形象
堅持「在第一時間掌握男女的時事議題」
將時下最流行的話題網羅、呈現。

馬上測算你的戀愛密碼

戀愛小秘書-娜米

單身很久?一直被分手?
從生日就看出你的戀愛疑難雜症!
娜米的戀愛數字密碼來幫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