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話題來自後台一名讀者的留言,大意如下——
曉璃老師,你好。我是一名工作了八年的財務人員,但不知為何,每當面對老板的提問總不知道該如何回答,要麼就是答非所問,要麼就是回答的不那麼讓主管滿意。
我有個同事來的比我晚,然而她特別擅長表達,每次老板來辦公室問問題,她都能回答的讓老板特別滿意……幾年下來,我依然在原地踏步,而她一路升職加薪,如今的薪水是我的兩倍了!
曉璃老師,我特別渴望知道的是,職場中,我該如何像那位同事那樣,說話能說到點子上,並且能讓對方滿意呢?
我知道,這位朋友的困惑代表了很多人的共同困惑,那就是,都說職場中要學會「精準表達」,可到底該如何才能做到?這里面又有哪些方法呢?
別讓你的職場發展
止步於不會表達
我不禁想起一個真實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三年前的一位咨詢者朱女士,她也是一名財務人員,有十多年的工齡,奇怪的是這些年來,她的薪水基本就沒有漲過。
她憂心忡忡地找到了我,想要了解其中的緣由。
在對她的工作情況進行了一番了解後,我問她:「在你每個月給老板報送報表的時候,你都是怎麼做的?」
「我啊,就是把報表遞給老板,然後老板說了句‘你放在那兒吧’,我就離開了。」朱女士說。
「每個月都是如此?」我問。
「嗯,基本上我把報表交到老板手里後,就離開了。」朱女士說。
「難道你從來沒有就公司存在的問題和老板進行過交流嗎?」我問。
「交流過,但是那次很失敗,後來我就很少和老板說話了。」朱女士說。
「哦?能具體說說那次交流的經歷嗎?」作為咨詢師,我不能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這里可能藏著重要的線索。
朱女士喝了一口茶,娓娓道來。
事情是這樣的:
一天,老板把朱女士叫到辦公室,問了這麼一個問題:「朱會計,我看你每個月給我的報表,公司的營業額每年都是增長的,可為何每次一花錢的時候,帳上就沒有錢了呢?你能不能和我說說,這錢都到哪里去了?」
朱女士的腦海瞬間一片空白,仿佛有千頭萬緒,但不知從何說起。
老板看她杵在那里不發一言,就說:「這樣吧,你先查下帳,半小時後再來給我回復。」
朱女士來到了電腦前,認認真真地把帳目看了一遍,並特地在一個本子上記下了要點,半小時後,她如約來到了老板辦公室。
「是這樣的,公司最近之所以資金吃緊,是因為存貨太多了。」朱女士說。
「哦?真是這樣嗎?但我看營業收入年年遞增啊。」老板說。
「是這樣的,就是存貨數太多了。」朱女士的語氣頗為肯定。
「嗯,僅僅如此嗎?」老板問。
「這……有可能也和我們的工藝技術有關。」朱女士說。
老板皺了皺眉,似乎對朱女士的回答不太滿意,正好這時有個電話打來,老板示意朱女士退下,後來就再也沒有了下文。
從那次經歷之後,本來就不喜歡和主管溝通的朱女士徹底失去了信心,更加不願意和主管談話了,生怕招致不滿。
然而,越是不敢和老板溝通,朱女士的職場發展越是受阻,最終做了十來年,依然不上不下,薪水也沒有明顯的增長。
邏輯在於讓任何人都能聽懂
並接受我們的方案
在溝通中,邏輯是很容易被人忽視的,因為不少人認為:「就算說話沒有什麼邏輯,對方還是有可能聽懂,因此不必太過在意邏輯。」
但事實上,不注重邏輯能取得良好的溝通效果,它的前提條件是非常嚴苛的,那就是,對方的思考方式、知識水平和我們相當,並擁有和我們類似的境遇或體驗,才能無需費力就能聽懂我們的主張。
在職場中,由於每個人的背景和經歷千差萬別,思考方式和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為了讓「任何人」能聽懂並支持我們的方案,就需要注重說話的邏輯。
在這個層面,Precena Strategic Partners股份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兼CEO高田貴久就寫過一本書《精準表達》,成為暢銷十餘年的經典好書,更是很多外企咨詢公司、貿易公司等企業培訓的必讀書目。
該本書的內容和信息量很大,對表達的方方面面做了精準闡述;而就邏輯性這個問題,此書有著極為精當的分析和見解。
而書里的理論和方法,都是能夠放到任何情境中加以分析,並能給予很好的指導和幫助。
該書認為,邏輯」指的就是「把語言合理地組織起來。
在溝通中,邏輯包含兩種。
一種是「縱向邏輯」,即「因果關係」:因為A,所以B;
另一種是「橫向邏輯」,即總分關係,即:A包括B和C。
根據該書的觀點,對方之所以無法理解我們,主要存在兩種情況:
-
「真是這樣嗎?」
現實中,如果你講完一段話之後對方是這個反應,很有可能說明,你的縱向邏輯在對方頭腦中並沒有形成,即,對方對事物間的因果關係存疑。
-
「僅僅如此嗎?」
如果對方聽完你的話之後的反應是:「僅僅如此嗎?」
則說明對方對你的橫向邏輯表示懷疑,TA認為你是否遺漏了重要的事項。
放到前文朱女士的案例中來說,當朱女士告訴老板,資金吃緊的原因是因為存貨太多,老板那句「真是這樣嗎?」反映出老板本人對這樣的因果關係表示懷疑。
而當朱女士予以肯定的答復,老板又問了句「僅僅如此嗎?」,則說明老板對這個答案似乎覺得不夠全面,希望朱女士能提供更多的信息。
因此在職場中,一次較為成功的溝通就是你的縱向邏輯和橫向邏輯都能達到理想狀態。
鍛煉縱向邏輯的根本
提升自己的能力
按照《精準表達》書里的觀點,縱向邏輯的理想狀態是,當對方要求你仔細解釋時,你能流暢且精準地表達出來,要想達到這一狀態,就需要鍛煉自己的能力。
從思考能力區分,我們可以把人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不思考的人。
他們只知道結論,卻不打算深究其中的原因,這種人被稱為「直覺型」。
和這種人展開對話,當你試圖了解更多的信息時,對方往往會說:「反正就是這樣」,往往讓人很難與之繼續對話下去。
第二類是想太多的人。
這類人會逐一考慮細枝末節,和這類人溝通,會耗費過長的時間。
最理想的是第三類人,即針對對方問題作出詳細解釋的人。
放到朱女士的案例中不難發現,我們的朱女士平時不太深入思考業務,不太明白細枝末節,所以當老板進一步發問的時候,顯得無比緊張並閃爍其詞。
事實上,庫存積壓導致資金不足,中間可能有這些細枝末節:
-
積壓的產品系生產而來,當時採購的原材料是真金白銀買來的,由於生產出的產品沒有賣出,這部分材料款沒有回籠;
-
為了生產這批積壓的產品,需要組織工人生產,必然會發生人工費,這部分資金由於產品積壓,也沒有回籠;
-
在生產過程中,耗用的水費電費等也算在成本內,由於產品沒有銷售,當時支付的水電費也沒有回籠……
當然,朱女士也要根據老板的理解程度做必要的解釋,無須一一說明。
鍛煉橫向邏輯的途徑
鍛煉自己的大腦
《精準表達》一書認為,橫向邏輯的理想狀態是「覆蓋範圍廣、分類細致」,想要達到這個狀態,就要鍛煉自己的大腦。
按照書中給到的思路和方法,在前文朱女士的案例中,我們可以把「庫存積壓」的邏輯按照理解程度分為三個層次。
-
視野狹窄的人:
庫存積壓是因為自主研發的A產品賣不出去;
-
視野開闊,但業務不深入的人:
庫存積壓和工藝老舊、技術落後、產品質量等問題有關聯;
-
視野開闊且業務深入的人:
從工藝的角度:A產品的滯銷源於之前的晶片無法滿足現在的客戶要求;
從技術的角度:技術部門表示更換晶片是具備一定的可行度的;
從質量的角度:產品本身沒有質量問題,只需要換晶片即可……
第一種人往往以基層工作人員居多,他們只在有限的範圍內思考問題;
第二種人往往為遠離一線的管理人員,他們視野開闊,卻不了解具體情況;
第三種人是我們努力成為的目標,多為懂得業務員又參與管理的人員。
場景重現
邏輯清晰的表達是怎樣的
我們用前文朱女士為例。
如果朱女士的橫向及縱向邏輯都很不錯,那次對話場景可以是這樣的:
朱會計,為何營業收入逐年增加,但用錢的時候卻沒錢呢?錢到哪里去了呢?」一天,老板把朱女士叫到辦公室問道。
「王總,是這樣的,從我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公司其他方面的指標都比較正常,最主要的問題存在於倉庫那批滯銷的那批產品上。
朱女士說。
「哦?真是這樣嗎?」老板問。
據了解,這批產品系去年3月完工入庫的,但後來客戶要求變高了,這批產品的晶片無法滿足客戶要求,遲遲賣不出去。
據不完全統計,這批產品的成本大約在500萬左右。也就意味著,車間里滯壓了500萬左右的資金。
同時為了解決流動資金問題,我們在銀行貸了1000萬的款,每年支付的利息大約有100萬。這就是公司資金吃緊的緣故。
朱女士答。
「哦,原來如此啊。」老板沉吟片刻:「僅僅是這個原因嗎?」
「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走訪及排查。通常說來,產品滯銷往往和工藝、技術及質量有關。不過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們公司的工藝流程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除了晶片無法滿足客戶需求之外,並不存在質量問題。
我已經和相關部門進行了溝通,研發部和生產部都認為更換晶片是具有操作性的,這樣一來,如果我們更換了晶片,可以將這批產品賣出去,則可以給公司帶來500萬的現金流入,歸還500萬的貸款,每年就可以省去100萬的財務費用了。」朱女士說。
「嗯,那你有什麼建議嗎?」老板問。
「王總,接下來可能需要您牽頭開一次會議。關於這次會議,我大概擬了一個方案,您先過目。」說完,朱女士把擬好的會議方案遞給了老板。
「嗯,不錯,你放著吧,我看看,有情況我再找你具體溝通。」老板滿意地點點頭。
通過上面的故事,我們再把精準表達中的邏輯部分總結如下:
-
說話的邏輯是為了讓不同的人都能聽懂我們的表達;
-
邏輯分為縱向邏輯和橫向邏輯;
-
當對方發出質疑的時候,是對我們的縱向邏輯產生了懷疑;當對方追問細節的時候,則對我們的橫向邏輯心存懷疑;
-
提高說話邏輯,根本在於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同時多思考多學習;
-
不要執著於自己的邏輯,要根據對方的反饋調整自己的說話策略。
以上。
本文作者趙曉璃,資深職業生涯規劃師,國家心理咨詢師,職場作家。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璃語職美人」(id:crystal_words),新浪微博@趙曉璃。
「領英洞察」是LinkedIn領英推出的高品質線上專欄,已匯集來自科技、媒體、人力資源、金融、學術、咨詢等多個領域的職場領袖人物和行業資深專家數百人。
文中圖片、封面圖片來自Pixabay、影視截圖,為非商業用途使用,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於本文刊發30日內聯繫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