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崖洞葬,相信大家自然就會想到那些不可思議的棺木——這些棺木存放在在距地面高達數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懸崖絕壁之上的天然洞穴內。
沒錯,這就是崖洞葬,大陸古代的一種葬俗。由於沒有文字記載,崖洞葬從起因到發展對現代人來說一直是個謎。日前,廣西研究員彭書琳告訴我,在我們南寧同樣也有崖洞葬,主要分布在武鳴、隆安的大山裡。和其他許多地方一樣,南寧的崖洞葬也有許多未解之謎。
關於洞葬,還有個詭異的傳說:夜幕降臨後,幾十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抬起棺木,全村人打著火把將亡靈送出村寨。按照古規,他們不許走有人過的路,將棺木送進亡靈洞後,一齊轉身離開,任何人都不能回頭再看。
真叫人毛骨悚然啊。但這讓我更想去看看了。
人們如何把棺木放上懸崖峭壁之上?
什麼是崖洞葬?崖洞葬也是風葬即露天葬的一種。崖洞葬是大陸南方少數民族的古老葬俗,即人死以後,將殮屍棺木放入崖洞中的一種葬法。大多把棺木安放在山腰或山腳的天然崖洞裡,甚至有的就安放在離村莊不遠的山上。由於棺木的安葬地點與山崖有關,所以被人們稱之為「崖葬」或「崖洞葬」。當然也有把棺木安放在懸崖峭壁的下面,當人們翹首仰望時,便可以直接看到木棺。
廣西崖洞葬所處的環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象南丹白褲瑤地區的崖洞葬,所處位置多在並不陡峭的山坡上,前面既不臨河,背後也不靠高山絕壁,一般人都能上去,但附近林木叢生,相當隱蔽,人跡罕至,即使當地老百姓也很少有人知道,可以說「藏之幽谷,秘而不識」;另一種則是像左江、右江和紅水河流域的崖洞葬,一般選擇在前臨大河的懸崖峭壁之上,人們難以攀緣,可望而不可及。
「為什麼當時的人們要把棺木放到那麼高的山崖上呢?」
「那是因為人們都希望自己在死後能升天,而山崖被認為是離‘天國’最近的地方。」
「在那些高山上和懸崖峭壁中,當時的人們又是怎把棺木放上去的?」
「這個至今還是個迷。早在20世紀80年代,廣西博物館就成立了崖洞葬調查研究課題組,對崖洞葬進行調查研究。我們在進行調查走訪當中,聽到民間的好幾種說法。有村民說,人們是堆土堆到洞口的高度,再把棺木放進崖洞裡的;當然也有村民說,是在大樹上搭架子,爬到崖洞口的。而面對各種說法,至今還是沒有一個科學的結論。」
崖洞葬裡都有什麼?
那麼,崖洞葬裡有什麼?
「除了棺木就是一些陪葬品。」彭書琳笑著回答。
彭書琳告訴我,南寧最早出現的崖洞葬在武鳴。曾經武鳴兩江發現的崖洞葬,就是沒有棺木的,也就是一次葬,在人死後直接把屍體抬到洞裡安放,隨葬器品有陶器、石器、玉器,基本上都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目前所發現的崖洞葬中,有一個崖洞安放一具棺木的,也有一個崖洞安放幾具棺木的。崖洞有寬闊的,也有低矮得僅放得下棺木的。而在隆安發現的8處崖洞葬中,或多或少都有棺材和陪葬物品,其中數量最多的是布泉的那王崖洞葬。
從出土的棺木來看,廣西的崖洞葬的棺木都比較短,一般在1米左右——主要是用於二次葬。這些棺木大多類似圓柱型,基本上就是用整段圓木從中剖開,中間挖空四周留出子母口然後相合而成,工藝相當精細。但棺木的底部和棺蓋還會進行削平處理,為的是便於安放。在棺與蓋的前端都有突出的木柄,棺身的木柄向上,蓋的柄朝下。這些木柄有的像牛角型,有的像小鳥的翅膀等各種形狀,無論像什麼形狀,這些木柄的用途除了有修飾棺木的作用,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為了方便搬運的人們把棺木抬上山裡的崖洞進行安放。陪葬品一般有「乾元通寶」、「開元通寶」銅錢、瓷碗、木制碗、鐵制的砍刀、尖刀、長茅和貝殼等。
崖洞葬真的是「神仙劫棺」?
當然,關於崖洞葬也有些神秘的傳說。其中,有史料記載的是在清道光八年(1828)《慶遠府志》記載永順長土司(今屬都安瑤族自治縣)潘峒有「飛來柩」:「不知始於何時,每遇黑風驟雨,即有柩憑空飛集巖中,今已壘壘數十餘棺矣。牧童進巖開視,皆古貌古衣冠,杳不知其所自。」又說,「永順長理宜巖亦有飛來柩」。
雖然關於南寧的崖洞葬的史料記載少之又少,但我們還是可以從隆安當地的民居那裡打聽到一些關於崖洞葬的傳說。位於隆安都結鄉岜嶺山的崖洞葬,當地就流傳著洞裡住著神仙的傳說。村民告訴記者,聽老一輩的人說,每當村裡有人去世的時候,神仙就會到埋葬死者的墳地等候,待到死者被埋葬後,神仙就把柩「劫」回洞裡安放,大家都認為安放在崖洞裡的棺木都是神仙「劫」去的。後來,為了避免死者的棺木被「劫」,村裡就流傳了在出殯前,要派幾位村民持刀在墳地的周圍吶喊,把神仙趕跑的「習俗」。
龍會村上準屯的村民蘇理海告訴我,他曾經聽說自己的曾祖父曾見過「神仙」。 據說在那王崖洞葬禮曾經住過神仙。每當農歷正月十五的時候,就有村民看到些似人的「影子」在洞口曬白布。就連年近80歲的黃忠傑老人也說,他曾聽說,在每年農歷七月二十日都會有「仙人」在那個洞口敲鑼打鼓。
這些關於崖洞葬的傳說,一代代地流傳了下來。
歷史悠久的崖洞葬為何神秘消失?
據考古資料記載,在遠古時期,由於生產力低,人類多是居住在巖洞裡,當時在他們的思想意識中,人死之後仍與活著的人一樣要進行生產與生活,同樣需要衣、食、住、行。因此,在這樣思想的支配下,崖洞葬就和人類曾經居住過的巖洞聯繫在一起了。
廣西崖洞葬延續的時間較長,最早能追溯到原始社會末期,如武鳴兩江鎮英俊村岜旺屯的崖洞葬,出土的人骨標本測定距今3650±95年。而武鳴仙湖鎮鄧吉村弄山崖洞葬也出土一批新石器時代末期的陶器、石器、玉器和蚌器。此後,廣西的崖洞葬歷經了南北朝、隋、唐、宋、明,最晚到清代末年。在廣西實行崖洞葬的民族是廣西的世居民族,最早的是越族,包括西甌和駱越。後來是左、右江流域的烏滸人、西原蠻、廣源蠻,都是壯族的先民。明清時代是東蘭、平果、隆安等地的壯人,晚期也有瑤人。
後來,崖洞葬習俗又神秘消失,由於沒有文字記載,崖洞葬留給我們一個個謎團,還有待後人去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所以,去廣西旅遊,看到山洞別亂進,裡面不是罐子就是墓地,真的挺嚇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