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lt and Road 「一帶一路「行 今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五周年。七月上旬起,天津廣播電視台派出15路記者,分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見證沿途的最 新髮展和其中的動人故事。
柬埔寨篇:路很遠,心很近
津雲及天津廣播電視台記者 | 劉克琦趙征 張蕓 馬馳 王悅民
去年,我曾跟隨另一支採訪團到過柬埔寨金邊,不過採訪時間不到2天。同行記者問我當時的最大感受是什麼?我隨口說了個:窮。作為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的柬埔寨——只能停中小型飛機的機場、擁擠狹窄的道路、冒著臭氣的菜市場……如果時間能穿越,這里更像是我們曾經的80年代。
而這次的行程恰逢柬埔寨5年一次的大選;柬埔寨當地最大的中國項目——優聯集團落地十周年;以及天津與當地合作的瀾湄職業培訓中心即將啟動。可以說,將近一周的時間,我以極為濃縮的方式瀏覽到柬埔寨這座古老國家的更多側面以及蘊藏潛力的勃勃生機。
△金邊機場
結束泰國曼谷的採訪,我們選擇從素萬南普國際機場直飛柬埔寨金邊機場。每天10多趟、每次1小時15分鐘、人民幣400多元的航班,讓我並沒有跨國行進的感覺。機場的佛教雕像、相似長相的人群、同樣雨季的氣候,恍惚間我好像還在原地打轉。
「柬埔寨語與泰語完全不同。」一下飛機,優聯集團董事長辦公室主任蔣煥玲迎了過來。隨後,我們坐上優聯集團提供的一輛小型商務車,奔赴優聯集團柬埔寨公司的七星海項目基地。還在「傻傻分不清」的我,用將近5個小時的路程,「切換頻率」重新認識柬埔寨。
正如金邊的英文名稱發音「Phnom Penh 」,柬埔寨歷史上最早的古國名為「扶南」,曾是橫跨中南半島南部的大國。兩千多年前,中柬之間經貿交往就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開始了。當時東西方貿易興起,扶南的主要出海港口是泰國灣海岸由內陸而行最靠近湄公河的地方。海船通常在那里等待季風,以駛向中國或前往印度。在扶南的各國商人帶著來自地中海、印度、中東和非洲的商品以換取中國的絲綢及其他商品。
如今,中柬兩國做「好朋友、好兄弟、好鄰居、好夥伴」已是多年傳統,柬埔寨是中國在東南亞最堅定的盟友。1990年代以來,隨著柬埔寨這個東南亞黃金之國從紅色高棉的戰火中走出,延續著毛澤東、周恩來等主管人對於西哈努克國王流亡政府的一貫友好策略,中國再次成為了這個南亞國家的最大援助者。
△陳列在柬埔寨首都金邊大皇宮的毛澤東、周恩來與西哈努克合影
也是源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開放的政策,2008年,前身為萬隆集團的天津民營房地產企業優聯集團在東南亞多個國家考察了一圈後,最終看上了柬埔寨南部國公縣臨海的一塊L型地塊。優聯拿到了360平方公里土地、相當於半個新加坡面積,99年的使用年限,命名為七星海旅遊度假特區。優聯集團到當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優聯項目所在位置示意圖
「要想富、先修路」
幾百年來,柬埔寨西部縱貫南北的茂密原始森林猶如一道綠色屏障,阻隔了無數探險者的腳步。其中,夾在山與海之間的國公省被人有意無意遺忘了,直到一大批來自中國北方港口城市的天津人到來。
「最早從48號公路到我們基地,根本就沒有車,60公里都是叢林,翻山或是沼澤。從金邊坐車到西哈努克港,有個100人的渡輪,到黃帝島,渡輪是一、三、五抵達,二、四、六回去,這里好多村民都沒有去過金邊。」1個多小時車程後,蔣煥玲一邊說著,一邊指著前方的岔路口:「在岔路口沿著48號公路繼續行駛,就會到吳哥窟,另一邊就是通往國公省的新建道路——優聯大道。這條道路就是我們出資修建的。」
車上的優聯集團七星海項目管理部經理閆培回憶起剛到柬埔寨建設時的情景。「當時,海上行程費用較高不說,遇到雨季、風浪天氣,船舶不能出海,項目工作人員只能眼巴巴的等著。」拐上優聯大道,越來越人煙罕至。此時道路兩旁能看到的大多是深綠色的熱帶植被和裸露的紅土地。偶爾能看到幾座破舊的高腳屋、和路邊皮包骨頭的當地白牛。
從森麗沼澤里開辟道路,不僅要克服地質的難關,還要面對很多大自然的挑戰。「森林里有蟒蛇、大象,勘探人員有時就得在森林里支帳篷,甚至掛吊床休息。」在城市中經常採訪市政建設的我,聽到這段話時瞪大了眼睛。閆培如同講述冒險故事,接著說,「那時候到處都是沼澤地,趟到水里有螞蟥。大夥就快速把褲腳都紮好了,趕緊就趟著跑著過去。螞蟥鑽到肉里不疼,咬的時候放射麻藥。據說海水可能對螞蟥有防治。大夥跑到海邊全都穿著衣服下海了,有一個員工沒下去,最後吃飯的時候,就看地下一灘血一灘血,就看他腳脖子一個大洞。」
△路途上拍到的景色
隔著車窗看這條道路,雖然也是淺灰色的,但道路的質感和和柏油路不太一樣,看不到瀝青,似乎是一種水泥。「這邊的施工難度很大,這邊從資源,包括比較適合的施工企業比較少,材料還有專業設備都很少」。最初,優聯集團修路的時候,要走海路,一方石頭搬運費就得70美元。無奈之下,優聯集團自力更生,從工程甲方變為甲方+乙方,陸續在當地成立材料加工廠。「我們成立了一個混凝土構件廠,做路涯子,馬路邊道水泥磚也是自己生產。包括砌牆的磚。水泥制品廠,做了電線桿廠。又作了攪拌站,木制品家具廠,鋁合金塑鋼門窗廠。」
這些工廠啟建後,保證了修路工程的持續進行。同時,當地村民也到工廠上班,或是承包小工程,家里條件逐漸改善。當地村民阿諾嗯本來是一個小工頭。
在優聯集團落戶後,阿諾嗯承包了幾個小項目的土木工程。今年他家里在原有的木屋旁邊修了一座1千多美元的水泥新房,這在當地人均年收入1、2百美元的條件下顯得很紮眼。他也把16歲的兒子送到當地華文學校,希望孩子以後也能進優聯工作。「學了中文能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阿諾嗯的老木屋和他即將搬入的新磚房
2010年,優聯集團為當地建設的道路完工啟用,今年3月份,柬埔寨當地將這條公路改名為當地民族英雄塞普敦的名字。這幾年,往來金邊與國公省的車輛越來越多,原來的渡輪也因為公路順暢停止了經營。很多村民不僅第一次走出本省,還陸續買了汽車,做起小生意,家里的冰箱也從過去通過放幾塊冰降溫改成了電冰箱。
暹粒男孩龍阿的報國夢
△金邊街頭民眾排隊為大選投票
今年,正值五年一次的柬埔寨大選。7月底的金邊,街道兩旁張貼著海報,上萬人的遊行為大選進行預熱。大選專門設置全國三天假期,並全面禁酒。按照規定,參與投票的柬埔寨人必須回到家鄉投上自己的一票。原本以為十分熱鬧的首都金邊,也因為很多人回到家鄉,顯得有些冷清。一些街邊飯店直接選擇關門閉店3天。
而在距離金邊300多公里的暹粒縣則因為是旅遊目的地,外國人較多,不僅沒有因為大選而落寞,反而在一些歐美人開的餐廳,啤酒也仍然照常供應。
柬埔寨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早在公元1世紀就建立了統一的王國,曾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吳哥文化。這里記錄了吳哥王朝的興衰也記錄了柬埔寨這個文明古國的輝煌與傷痛。由於被殖民、受侵略以及內戰不斷,直到今天,柬埔寨仍有不到20%人口是文盲,貧困中,全國的輟學率居高不下。
7月底,處於雨季的柬埔寨晴朗天氣與暴雨天氣一天中多次輪番上演。降雨不僅影響著拍外景的電視台同仁的工作進程,也讓我感受到了一種來自悠遠歲月的滄桑。這個飽經風霜的古國還能重振雄風嗎?面對豐富強勢的西方文化,柬埔寨當地年輕人還能對祖國抱有熱忱嗎?
沒想到,隨後的一次採訪,讓我這次行程中滿懷感動。
△龍阿(右一)正在實訓課堂聽教師索皮瑟講課
在柬埔寨國立理工大學,我見到了暹粒男孩龍阿。他的家距離吳哥窟遺址不到6公里,深凹的眼窩、寬厚的嘴唇,讓人覺得他就是帶著「高棉微笑」的典型當地男孩。
3年前,龍阿靠著奶奶做農活的清貧收入完成了高中學業。和家里另外兩個早早務農養家的哥哥姐姐不同,龍阿有個在金邊讀大學的哥哥。哥哥受到高等教育,選擇可以建設祖國的建築系,並一心鼓勵龍阿走出暹粒,報效國家。雖然那時,對於學校曾經教受過的暹粒歷史,龍阿印象並不深了。18歲的龍阿還是告別家鄉,來到了首都金邊一座建成12年的高校——柬埔寨國立理工大學繼續求學。而從小就喜歡理工科的龍阿直接選擇了理工大學的電氣機械專業。
彼時,柬埔寨剛剛推出2015到2025工業發展計劃政策。政府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參加技能培訓。同時,政府也希望學習中國在工業現代化建設中的快速進展,鼓勵智能製造,人工智能產業。據柬埔寨勞工部國務秘書比紹番介紹,政府工作人員都被要求多使用智慧型手機,以更快的了解智能化。
龍阿入學後第三年,碰到了剛剛從中國培訓回來的教師索皮瑟。作為與柬埔寨金邊互為友好城市的天津,在2016年承接了中國在湄公河國家設立職業教育培訓中心的項目。
去年12月到今年1月,天津中德職業技術大學對柬埔寨國立理工學院的通信、機電、機械專業的6名教師開展業務培訓,幫助他們熟悉設備,學習技術。作為6名教師之一的索皮瑟回到柬埔寨後,為學生們開設了數控加工中心、車床、銑床三個專業課程,讓學生們從傳統的手工加工製造課程改造升級為數控加工、電氣自動化。
作為專業必修課,龍阿接觸到了索皮瑟老師從中國天津帶回來的最新知識。老師講解專業課程的同時,對於中國、天津的所見所聞、風土人情也時常向學生們介紹。比如天津的道路多麼寬敞、城市智能化水平多麼高等等。這也讓龍阿對中國充滿向往。
△即將啟用的瀾湄職業教育培訓中心
今年9月,瀾湄職業教育培訓中心教學樓即將投入經營。再有一個月不到,首批實訓設備就要被運到培訓中心教學樓,其中,通信專業的學生將會學到與目前中國同步的4g通訊技術。
△目前,柬埔寨國立理工大學的實訓器材已經十分落伍
現在還暫時在老樓實訓課堂上課的龍阿雖然還沒有用上最新的實訓設備,但索皮瑟老師帶回來的新知識讓他對柬埔寨與中國的差距越來越清晰。中國是柬埔寨最大的投資國和援助國。首都金邊主幹道兩側,盡是中文商鋪招牌。
談到未來的職業規劃,我本以為龍阿會選擇到更現代化的中國企業或者日本韓國企業工作。沒想到,龍阿堅定的告訴記者,正是這種差距讓他有了報效祖國的動力,「學到了中國回來的老師的知識比較先進,我有了新的想法,可以用新的知識改善本地舊的機械,或許可以創造新的機械,投入到實際運用。我想幫助本地企業發展,振興企業,轉播這些知識。」。
津雲及天津廣播電視台記者 | 劉克琦趙征 張蕓 馬馳 王悅民
編輯 |馬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