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罵不止,愈罵愈烈。這是觀眾對前幾年抗日神劇紮堆兒播出時的印象。
人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被罵的那麼狠,依然有人樂此不疲,鍥而不舍的拍下去。
無論是專家教授,還是普通觀眾,都可以隨時把它拎出來批判一通,久而久之,罵抗日神劇逐漸形成了一種網路文化。時不時的,官媒都會出來痛斥一番。
拍了又拍,是因為有人看了又看,你信與不信,這都是事實。
如今,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抗日神劇逐漸退出舞台,但最近的某些影視劇告訴我們,他們又回來了,以其他的方式。
去年中國的電影票房有驚無險的突破600億,特種兵題材的影片絕對出了大力氣,《戰狼2》56.8億、《紅海行動》36.4億。「小分隊」、「特種作戰」等字眼成為觀眾喜愛的關鍵詞。
中國影視最不缺的就是跟風,一部火了,自然會引出無數部。懸疑破案題材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白夜追兇》和《無證之罪》成為現象級電視劇之後,僅半年時間,影視市場上就湧現出了幾十部懸疑破案相關的題材。
如今,或許需要再加一個「特種兵」了。
觀眾對特種兵題材的興趣可以追溯於《亮劍》或者更早,劇中的山本特工隊雖是敵方部隊,但精良的裝備、先進的作戰方式,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後來《雪豹》中的特戰小分隊,將背景設定在抗日期間,雖然有著抗日神劇的氣質,但已能被觀眾所接受。
直到劉猛導演的特種兵系列,觀眾才算真正對這個群體有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從那時起,國內被培養出了有著特鐘兵情懷的觀眾。
吳京,也就是從那時開始醞釀《戰狼》系列的,甚至還為此專門去《特種兵2》中當了一回主演,借此取經。
如果說《戰狼1》是他的牛刀小試,那麼《站狼2》無疑已經很成熟了:大片特效、大場面、大場景、但主角只有一人,以「爽」字貫穿全片,滿足了人們日益空虛的精神,成就現象級。
跟風之作就此湧現,人人都想從中分得一杯羹。
年底的《特種兵歸來》,盡管啟用了「特種兵系列」演員,試圖以情懷吸引觀眾,最終招致一片罵聲。
最近開播的《G12特別行動小組》,仍是啟用了曾經觀眾熟悉而喜愛的「狗頭老高」任天野,結果,社長看了十幾分鐘就關了。
因為,鏡頭不對、演員不對、戰鬥不對,哪都不對,哪都不合理。
從演員出現的第一個鏡頭開始,我們看到了濃濃的裝逼意味;匪徒老大出現的時候,滿滿的業餘氣息,飄忽不當的眼神,略有抖動的雙腿,似乎聲怕觀眾不知道他是來拍戲的,而且還是幾秒鐘就死的那種。
再一看彈幕,一片罵聲!
有人懷念起了劉猛導演,認為中國特種兵題材的電視劇沒有劉猛看來還是不行。
但誰還記得當時他的作品也是被觀眾極盡吐槽,以這種方式來懷念,才是對當下特種兵影視劇最大的諷刺。
它已經那麼爛了,看了你們之後觀眾卻懷念它。
社長都替你們臉紅。
不過,或許對一些人來說,也是一件好事,抗日神劇終於可以光明正大的借屍還魂,還是原來的製作方、還是原來的主創班底,只不過把背景改到現代社會,把抗日軍改成特種兵、日軍改成匪徒,之前手榴彈炸飛機、子彈拐彎、手撕鬼子等情節和設定盡可保留,如此還省下了一部分編劇費用加以宣傳。
名字社長都替你們想好了,就叫《未來戰士》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