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和合安升,文/慢城
人們常說起一個人要有眼界和胸懷,也就是做人做事的格局。古人說:格局,乃人生的眼界與氣魄。有道是眼界決定胸懷,胸懷決定高度;無眼界鼠目寸光,無胸懷難成大器。因此,便有做人有多大氣,就會有多成功之說。故,一個人的眼界和胸懷,或者說格局的大小,對其人生的發展至關重要;他將決定你的未來能走多遠。
在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有的人為人處事會讓你感到不舒服,打心眼里讓你不願意親近;但有的人卻能讓你感到非常愉悅,讓你願意親近,且心生敬意。這其中所蘊含的就是為人處事的方式方法,其關鍵就是一個人眼界和胸懷,即格局。然而,一個人的眼界和胸懷,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長期的慢慢歷練而來的。俗話說,人行路愈長,則見景愈多,自然眼界和胸懷就愈寬廣。
一個人,如果沒有什麼經歷和閱歷,接觸的人和事簡單;那麼他的眼界和胸懷,或者說格局就不可能大。處理大一些的事,複雜一些的事可能就容易糾結,患得患失,斤斤計較,缺乏大氣,事情也就不可能處理的比較好。這或許不是學歷、能力和人品的問題,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原來所處的環境決定的。反過來,如果一個人經歷和閱歷比較多,經過不同環境的歷練,而又勇於不斷地學習進取,提升自己的心性修養,那麼他就會虛懷若谷,站得高,看得遠。這種人為人處事就可能有比較大的眼界和胸懷,事情也就能夠處理得比較好。
因此,一個人的眼界和胸懷越大,人生事業就會走得越高遠。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一、
九十年代,小青財經院校畢業,在企業做產品行銷。由於用非所學,自己聯繫了適合的工作。為工作調動的事,小青去找單位的張經理,向張經理說明了自己調工作的想法,請他幫忙。張經理聽後直接對小青說:「哪有這樣的好事;你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小青誠懇地解釋說:」您知道,我在單位做的是行銷,我這人內向,不太適合;再說我學的是金融專業,這次是去一家銀行,好不容易才聯繫好,請您幫個忙吧,就開個薪水轉移介紹信。」張經理一臉冷漠地說:「那怎麼行,要研究,如果研究不同意,我也沒有辦法?」小青無奈,只能等研究的結果。
過了幾天,張經理告訴小青研究的結果是,同意他離開原公司,但不同意辦理相關手續。在那個年代,沒有原單位的薪水轉移介紹信,是沒有單位可以接收的。張經理的不配合與為難給小青造成很大的困擾。
張經理為什麼不肯幫小青?小青當時怎麼也想不通,認為張經理是不是人品有問題?當小青已過了不惑之年,接觸的人、經歷的事多了以後,他說他終於理解張經理了。他說張經理當時就是缺乏眼界和胸懷。因為張經理的簡歷是一條直線,做一線職工多年,在一個崗位上沒動過,做部門負責人沒有幾天;後新來的局長和張經理是同學關係,做工作把他提撥為經理。張經理沒有什麼經歷、閱歷、經驗,自然眼界小、見識小,可能心里還有點不平衡;這麼好的事情,就這樣給你走了?小青認為,根據張經理當時的格局,不肯幫忙屬於正常,他就只有那麼點境界。一個人的格局伸展不開,他的人生事業也不可能走遠。之後不久,張經理所在的公司因經營不善被其他企業兼並了。
但凡有能耐的,有眼界和胸懷的主管,只要是對別人好的事,他都會積極幫忙。朋友說,前幾年,一同事小陳調工作,聯繫好單位,去找主管馬總,請求辦理調動手續。馬總知道小陳去的是個好單位,對他發展更有利,就告訴他,「這麼好的事,你要什麼手續,給你辦什麼手續……」然後又說,「不容易吧,辦好手續可要請客哦!」小陳特別感動,逢人便說他們主管好!
由此可見,眼界和胸懷的大小,一件事就能看清。為什麼同樣的一件事,馬總卻那麼爽快,那麼大氣;因為馬總從一般員工,到中層,曾交流到外地任職,一段時間也在主管部門任過職,後任企業總經理。所以他見識、眼界,胸懷和張經理不一樣。這正如一篇談《主管藝術》的文章中寫的一句話:成功的主管都樂於幫助別人,成全別人。這話不無道理。
二、
王林在工業企業做技術工作,說起他們以前的劉廠長,給職工有高高在上的感覺。喜歡擺架子,動不動批評人。一次為技改項目的事,王林向劉廠長匯報工作,劉廠長對他的匯報不滿意,張口批評,出言不遜;他就解釋了一下,劉廠長立刻把臉拉下來,批評得更厲害。王林說劉廠長也不是對他一個人這樣,對單位的其他人也這樣,遇到不符合自己想法的事,動不動就批評人,總以為自己是正確的。
職工對劉廠長也有嘀咕,說劉廠長學歷不高,能力也不怎麼樣;也不學習提高,一個崗位一坐多少年,墨守陳規,自以為是;所以見識小,心胸小。喜歡把自己當個官,對別人不尊重,談工作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權壓人……雖然這些職工都看在眼里,但劉廠長卻對自己的缺點渾然不覺,自行其事。瓊·齊諦斯特在《幸福》一書中寫到:當上級主管自己陷入妄自尊大,視一己之見為唯一正確和至高無上,那麼,其他人的天賦必然就被窒息,隨之而來的後果是大部分人的積極性、創造力受到極大的挫傷……從而導致企業舉步維艱。不久,劉廠長被有眼界和胸懷的新主管取而代之。
因此,一個不愛學習,不思進取,自以為是,缺乏眼界和胸懷的主管,是不可能用別人願意接受的方法與之交流,用圓潤而大氣的方法為人處事。這樣的人由於不能夠用理性的,平等的、開放和包容的思維去處理事情,所以也注定是走不遠的。從以上案例可知,一個人的眼界和胸懷,與他的人生事業是相輔相成的。
三、
2000年末,我在資產公司做項目經理,一次隨項目組去鎮江市的一個縣級支行接收資產,工作結束已過下班時間,行長安排我們一行吃個便飯。吃飯氛圍比較融洽,大家隨便交流,邊吃邊聊,從業務談到管理。該行長說話很親切,富有感染力,尤其他談的一些觀點、想法和見識,讓我們刮目相看。他在談到員工管理時,說了一段話至今令我難忘。
他說:「我如果在工作上與我們的員工之間感覺不是太順暢,或者有的部門跟我不是太協調;我認為一般都是我的問題,我就要反省,思考,我是不是什麼地方做得不對?」他接著說:「因為我是行長,按照正常情況員工都想和我搞好關係……」我對這位行長存有這樣的理念心懷敬意。後來我發現有的職位甚至比這位行長高的,似乎也缺乏這種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理念。據了解,當時該行長管理的這個行,在地級市管轄的所有支行中,業務和管理都是都走在前列。
當時我便想,這位年輕的行長何以有這麼強的「自我反省」的意識和思維?後經了解該行長大學畢業後進銀行,做過一線員工,中層幹部,在市分行工作過,之後又交流其他地區任過職,在江湖上摸爬滾打十年以上,遇人遇事多,而且很想做點事。所以他的眼界、胸懷自然就不一樣了。
兩年後,該行長進入省城一家國有銀行,任主要業務部門負責人,幾年後提為行長助理、副行長。之後與同業的朋友相聚說起這位行長,熟悉他的人說,他已經交流到外省分行任一把手了。我想或許正是他的眼界和胸懷,寬容和包容,以及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精神和理念成就了別人,最終也成就了他自己。
四、
有人說遇到一個好的主管,是三生有幸。這話不無道理。當你在人生路上遇到一個有格局的主管,即使你「冒犯」了他,他也不會耿耿於懷。他依然會包容你、成全你,這就是眼界和胸懷。
記得一次同學聚會,一同學說起一件事。多年前,同學在銀行公司部做客戶經理;他的主要工作之一,是選擇發展好的信貸客戶。在一次貸款項目的審核會上,他的意見與主持會議的審核會主任意見發生分歧。他認為審核委主任對項目提出的意見有合理的部分,也有不合理的部分,即對不合理的部分進行陳述意見。因為他和項目組在一線親自調查分析論證企業情況和項目情況,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所以認為自己報的項目沒有問題,因此與審核會主任據理力爭。他當時可能過於激動,爭論過程中還敲著桌子……最終項目通過了。
審核會上,他陳述意見時過於激動,動用肢體語言是欠妥的。這一點審核會主任提出來了。這是會後別人告訴他的。
同學會後冷靜下來細想,當時陳述意見時,只考慮到自己辛苦,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而會上項目遭到質疑,又急於把情況說清楚,缺少冷靜而態度激烈,根本沒有注意對主持人的尊重。同學回想當時的情況,後悔自己當初會上不理智的表現。這件事雖然過去了,同學說他仍心有餘悸,怕主管給他「穿小鞋」,為難自己,做事也格外謹慎。
但後來的情況大大的出乎他的意料。那位審核會主任不但沒有給他「穿小鞋」,仍然和以前一樣信任他。去找他匯報相關工作,沒有遇到任何不愉快。特別在一次幹部晉升的關鍵時刻,這位主管居然幫著他說話,對他的人品和工作進行肯定。這是他多年後才知道的。所以他對這位主管心存感激和敬意。
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這位主管寬闊的眼界和豁達的胸懷。後來,這位主管一步步走上了更高的事業平台。據說每到一地,他管轄和主管的單位,政通人和,出業績,出人才,受到上下的一致好評。
從以上的事例中,可以看出,人生路上,一個人的眼界和胸懷至關重要。
因此,一個人多一些經歷、閱力和打磨並不一定是壞事,或許不同環境的歷練,會培養你不一樣眼界和胸懷,提升你的格局和境界。正因為這樣,美國西點軍校對全美政界、商界等影響比較大的成功人士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得出的結論是:這些人的成功,不是靠的學歷,也不是能力;而是眼界和胸懷,也就是格局。可見,眼界和胸懷才是成就你人生事業的不二法寶。具備了這樣的法寶,你的人生會走得如詩如畫,精彩紛呈。
作者簡介:慢城,熱愛生活,關注人生,更關注青年;以親身經歷和閱歷為基礎,用真誠、善良、感恩的心,書寫自己的感受、體驗、思考和感悟。公眾號:慢青年(ID:slower1616)。
謝謝你閱讀,歡迎轉PO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