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後的夜晚》上映之後引發的輿論風潮終於要過去了。今天我們也不說其他了,只談談電影本身。
有一說一,有二說二。我個人在二刷完這部電影之後,依然有著最初的觀影感受,那就是這是一部創作失敗的文藝片。
具體理由如下:
氣息不足。
電影的氣息也就是電影的氣質,也就是電影的精氣神。一部電影無論是好是壞,都會從上到下,從里到外散發出自身所特有的魅力。
電影看完之後,這種電影自身的氣息瞬間就會向人襲來,一下就感受到了這是一部好電影,還是爛電影,或者是平庸之作。
《地球最後的夜晚》看完之後,並沒有什麼強烈的衝擊力,明顯感覺到這部電影氣息不足。
主題淺薄。
氣息不足,則衝擊力不夠;衝擊力不夠,則主題淺薄;主題淺薄,你就是一部平庸之作。
《地球最後的夜晚》在敘事結構上花里胡哨,但是故事依然能夠想明白。想明白之後,發現這個故事並沒有表現出什麼特別深刻的主題。
只不過講了一個中年男人對往事的追憶,並且在回憶和夢境里完成自我救贖,和曾經的愛人親人得到了和解。
形象單薄。
電影其實和小說一樣,都是講故事。既然是講故事,要麼故事主題深刻,發人深省;要麼人物形象豐滿,閃閃發光。
好多好多的電影,你可能以前記不起講了一個什麼故事,但你一定會記得里面的人物。
《地球最後的夜晚》用複雜前衛的結構講了一個簡單故事,剛開始還容易被繞進去,等看明白髮現這個故事里什麼也沒有。
故事的主題不夠深刻,人物形象應該豐滿吧。
《地球最後的夜晚》里人物形象豐滿嗎?
一點也不豐滿。
我們先來看看幾個配角,老陳演的左宏元一首《堅強的理由》一唱完就完了,關於這個人物其他的信息只有旁白里的只言片語。
還有李鴻祺飾演的白貓就更慘了,對著鏡頭吃了三分鐘蘋果,完了就沒了,就只剩一張遺照了。
兩位主角也沒有多麼的吸引人,也是猶如煙花一般,一閃而過,轉瞬即逝。其實他們兩位都是有故事的那種人,但就是沒有表現出來,沒有讓觀眾感同身受,沒有和觀眾產生共情。
舉個反例佐證一下,畢贛導演的處女作《路邊野餐》里的男主老陳就和觀眾產生了共情。
當他猶如野鬼一般在凱里的風光里遊蕩時,慢慢漂泊,慢慢追尋,往事一幕一幕湧上心頭,觀眾也明白了,原來老陳心里放不下是對亡妻的思念。
當這種思念之情到達了極點,導演就安排老陳現場唱了一曲《小茉莉》,聽者無不為之落淚。
就這樣老陳一下子就在觀眾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人物形象也一下就豐滿起來了。
我們再來反觀《地球最後的夜晚》里兩位主角,又給人留下了什麼印象呢。湯唯演的萬綺雯是個十足的渣女。
她出道伊始是一個歌廳的歌女,然後被人販子買給了左宏元,後又利用黃覺飾演的羅纮武在電影殺死了左宏元。
然後羅纮武逃亡緬甸,萬綺雯獨吞了左宏元的財產,選擇了出嫁老實人,並且在旁海的加油站旁邊開了一間旅館。
十二年後,羅纮武因為父親的去世重回凱里,意外的情況下有了萬綺雯的線索,然後一路找上來,找到了野柚子歌廳,並且在旁邊的電影院做了一個夢。
在夢里,羅纮武又意外地遇見了早年間離他而去的母親,他成全了母親,放開了母親,而和萬綺雯只不過又是一次偶遇罷了。
就是這麼一段故事,就是這麼兩位主角,你讓觀眾如何去入戲,又如何去共情。
看到這里有人肯定說,電影不一定要講故事,電影不一定要塑造人物形象。那麼我問你電影不講故事,不講人物,還能拍什麼?
拍氣息嗎?
拍天意嗎?
世界著名的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早年間拍了一部《帝國大廈》,全片將近8個小時,卻只有一個鏡頭,那就是把攝影機對準帝國大廈,拍風動雲動,拍燈光星光。
這是電影嗎?
這當然不是電影了。
當然了,用這個例子對比畢贛的電影有點牽強附會,有點不太合適,畢贛的電影是有故事的,有邏輯的。
邏輯混亂。
但是,《地球最後的夜晚》很顯然敘事結構錯亂之後,導致剪輯也有些錯亂,剪輯錯亂之後自然就會有些邏輯不通。
《地球最後的夜晚》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半部分里面又分為現實和回憶兩個部分。
現實部分里是羅纮武緬甸歸來尋找萬綺雯一事,而回憶部分里則是十二年羅纮武和萬綺雯的愛情往事。
然後這兩條線一起向前發展,交叉剪輯,如果是同一時空中這肯定沒什麼問題。
但是,一個是現在,一個是十二年前,如果採用交叉剪輯的話,在敘事上自然就會有一種錯位感。
這種情況的話,一般的做法,肯定是通過人物之間的敘述插敘出十二年前的往事。
比如,完全可以讓羅纮武和獄中的邰肇玫通過對話,講出萬綺雯的人物背景和他們的愛情往事。
邏輯混亂,形象單薄,主題淺薄,氣息不足,一部電影丟了這四大件,你還是什麼個電影。
丟了這四大件,其他好的壞的都是細枝末節的東西。符號化的東西再多又有什麼用,長鏡頭再牛逼也沒有什麼用。
最後的最後,我想說的是。雖然,這一次畢贛失手了,但我們仍然應該有耐心期待這位藝術之子的下一步作品。
來源:電影界 作者:麻醬 本文鏈接:http://www.dianyingjie.com/2019/0104/342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