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電影的標籤、流量明星的缺失、平庸的名字、平庸的海報、低調的宣傳,加上在寡淡的十一月上映,《無名之輩》這部片子無論怎麼看都有種在影院里放一天就會被撤下的宿命。
不同於其他文藝電影的清高和避世,這部電影還有兩個標籤,「喜劇」和「烏龍劫案」,可能這是最初一票觀眾進入影院觀看的原因。
卻不成想這部片子在2018年年尾成為了一匹黑馬,沒有多少宣傳,但是自來水軍四處安利,讓這部電影在十一月清湯寡水的日子里大放光芒!
我們沒有看到這些可悲人物的骯脹醜惡
《無名之輩》多線敘述,四面開花。這部電影就像把散彈槍,一槍打下去,數彈齊發,顆顆擊中觀眾心房。
電影中的小人物說起來可悲——妓女、酗酒、犯罪、欠債,奇怪的是我們沒有看到標籤化的骯脹醜惡,反而產生了同情、憐憫以及感動,對他們頓生敬意。我想沒有觀眾會對這些人物以貌取人,以身份地位取人,他們就是無名之輩。
電影團隊的才華和用心,將人類最深處的東西挖掘了出來。這些東西是永恒不變的,夢想、尊嚴、愛、親情、責任,等等這些再簡單不過的詞語,卻是人類的共情。那些追求華麗特效、高大製作以及強大卡斯的電影,時常忽略的就是這些最簡單的共情。
《無名之輩》拍成了地方普法欄目劇?
好評如潮的同時詬病者也頗多,集中看了一下評論,負評大致分為了笑料尷尬、沒有電影感、多線敘述的漏洞三個方面,有人甚至批評說,這部電影拍成了地方普法欄目劇。假如地方普法欄目劇能拍成這樣,就沒電影院什麼事兒了。
笑料尷尬的確是這部影片的毛病,雖然電影大方向立意很高,但是細節方面暴露了編劇的能力不足。比如劫匪二人在馬嘉祺家里發生的幾個抖包袱片段,如大頭給眼鏡上藥幾次疼痛,編劇有意搞笑,但只能是尷尬。然而這並不影響這部片子的升華,在最後陳粒的《光》和汪蘇瀧的《無名之輩》音樂中仍舊感動了無數人落淚。
至於沒有電影感更是扯,我一直很奇怪他們口中的電影感是什麼,調一下色就有電影感了嗎?在黑白電影的年代無色可調,難道就不叫電影了嗎?這麼噴的人真是很無腦。
噴的人不外乎一點,這部電影以尋槍為主線,其他幾條副線如馬嘉祺情節完全可以刪掉不要,根本不影響故事發展。
我同意的確有的副線是沒必要出現的,比如王順財這個人物,他的情節是可以刪去的。整部戲他只敲了一下馬嘉祺的門,去了躺夢巴黎,對四個主要故事發展基本沒有幫助,浪費鏡頭。
另外,還有依依和高翔的小清新戲在這部感情深微的大戲中顯得突兀,中學生打架以及霸道總裁式的戀愛是瓊瑤玩的套路,最後中學生打群架的戲更是減弱了整部電影「小人物大能量」的說服力。
有一點我要反駁這麼噴的人,這部電影的主線不僅僅是馬先勇尋槍,還有劫匪逃脫、馬嘉祺重燃希望以及高明欠債。
剪輯時略顯故弄玄虛
這部電影的多線敘述沒毛病,只是有些地方剪輯得很混亂。本來多線發展就很容易造成混亂,剪輯的時候又時而正敘時而倒敘,相信很多觀眾在看前半個小時的戲時偶爾會覺著莫名其妙。比如電影有一場是先放劫匪控制馬嘉祺片段,再說明劫匪如何逃到馬嘉祺的房間,其實這麼做,相比於正常敘述沒有任何出彩的地方。
還有一處劫匪正要離開馬嘉祺的房間,忽然一聲敲門聲戛然而止,鏡頭切換到了馬先勇買菜、交學費一節,這麼做相信很多觀眾看了會不舒服。編劇大概想設置一個懸念,但真沒必要,反而顯得故弄玄虛。
和《瘋狂的石頭》沒有可比性
說到多線敘述就會有人拿《瘋狂的石頭》說事,但真沒有可比性。《瘋狂的石頭》的確是多線敘述,但它只有一條主線。有人說《無名之輩》的主線是尋槍,其他的都是副線,馬嘉祺的戲可有可無,這麼說的人見識太淺了。
首先誰說好電影一定要只有一條主線呢?這部電影四條主線同樣具有感染力。
饒曉志自己都說了,本來打算拍四個獨立的故事,但後來覺著應該融會貫通一下。電影就像是一把槍,可以是一槍一彈,力量集中,也可以是一槍多彈,力量雖然分散,但是顆顆子彈中靶心,更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