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電視劇發展,也正是改革開放的一大成果。四十年來,許多深入人心的經典正是主旋律獻禮劇,根據周而復小說改編的《上海的早晨》是新中國四十周年獻禮劇,反映北京普通百姓生活的《一年又一年》是國慶五十周年獻禮劇。無論是改革開放早期拍的《蹉跎歲月》《赤橙黃綠青藍紫》,還是直接反映改革開放新風的《公關小姐》《情滿珠江》,優秀的電視劇都敢於直面現實、記錄時代。此次,《大江大河》列入了國家廣電總局公布的「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推薦劇目,正是接力了主旋律優質劇的傳統,做到了「沒有辜負這個時代」。話題熱度與口碑在同期的劇中均位列第一,不愧是「年度壓軸大戲」。
《大江大河》有著傳統正劇的特質,時間跨度長,人物出場多,以小人物體現大時代。「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部劇有紮實的原著基礎,改編自財經作家阿耐的長篇小說《大江東去》,通過三個男人的故事,以編年史方式展現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領域、社會生活的巨大變遷。
宋運輝、雷東寶、楊巡,這三個男人正對應國企、農村、個體三種經濟形式。一個抓住高考機會改變命運,進入國有大企業,成為改革弄潮兒;一個同樣出身寒微,當了個體戶,生意越做越大;還有一個則叱吒於鄉村經濟改革,敢作敢為。有篇讀後感總結道:「沒有一個人的成功是僥幸的,是時代的垂青,更是人性的光輝。」在原著中,並不是每個人最終都擁有圓滿的事業和家庭,而電視劇如何改編、安排人物的命運,始終讓觀眾牽腸掛肚。
《大江大河》里王凱飾演的男主角宋運輝,以《登北固樓》那句「不盡狂瀾走滄海,一拳天與壓潮頭」作為他們這一代人的寫照。澎湃巨變的時代,可以總結出許多精神。然而,一部電視劇要成功,靠的不是口號式的中心思想總結,要有有血有肉的人物、細膩真實的情感,要有貼合時代特徵的細節,要讓觀眾有強烈的代入感與共鳴。
有人從中看出職場權謀,看無權無勢的年輕人如何從底層憑實力青雲直上。也有人從中看姐弟情深、夫妻情緣,尤其當童瑤飾演的姐姐宋運萍死去時,許多人表示捨不得「國民姐姐下線」,嘆息「雷東寶痛失白月光」。單位、家庭、村里……處處在變,有變化就有衝突,有犧牲、有代價、有起落,關鍵時刻彰顯一個人的底色。
沒有人是稀里糊塗獲得翻身的,打磨一部時間跨度有十幾年的劇也同樣需要一絲不茍。《大江大河》里的男主角宋運輝是知識改變命運的典型,喂豬時也不忘自習,在石頭上寫公式,用草稿紙折飛機。他和姐姐宋運萍一同考上大學,穿著的紅背心立即讓眼尖的觀眾驚呼起來:「背心上的汗都有鹽漬了,好真實。」「細節做得好,小輝流了汗還留下鹽霜。」大到房子、火車,小到鐵鍬、杯子,甚至連一碗肉,都努力還原當時的樣子。這部劇的細節是近年來國產劇里頗為用心的,有一種久違了的質樸匠心。而諸如年紀大的室友哭著看盧新華寫的《傷痕》,大眾青年爭相去看電影《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因為「聽說特別刺激,有裸體鏡頭」,都會讓人感受到撲面的年代氣息,聯想起過去文化事件造成的轟動。
制片人侯鴻亮稱自己是「改革開放同齡人」,對於那個時代感同身受。導演孔笙擅長摳細節,「想表現得更真實一點,還原那個年代更準確一些」。(指間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