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之《剩山圖》
良渚文化「玉琮王」
唐 「彩鳳鳴岐」七弦琴
雷峰塔鎏金純銀阿育王塔
始建於1929年的浙江省博物館,初名「浙江省西湖博物館」,歷經80多年發展,已是浙江省內最大的綜合性人文科學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本身也是風景,孤山館區就位於杭州西湖孤山南麓,「園中有館、館中有園」,建築典雅古樸、分布錯落,與湖光山色、綠樹花草相掩映;浙江省博物館自身也是文物,孤山館址的一部分就是清乾隆年間收藏《四庫全書》的文瀾閣,是大陸南方地區留存至今唯一一座皇家藏書樓。
浙江省博物館館藏文物10萬餘件,其中,河姆渡文化遺物,良渚文化玉器和絲織品,越文化遺存,越窯、龍泉窯、南宋官窯等青瓷,五代兩宋佛教文物,明清浙籍書畫家作品、金石拓本等,都是極具地域特色及學術價值的珍貴歷史文物,串聯起一曲跨越浙江7000年歷史的越地長歌。
浙江省博物館還是全國最早免費開放的省級博物館,去年觀眾人數360多萬人次,比免費開放前增加了10倍以上。
國寶級名畫
《富春山居圖》之《剩山圖》
元至正七年(1347年),79歲的黃公望歸富春時為鄭樗(無用禪師)作《富春山居圖》,歷時三年而成。他以水墨描寫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在筆法上取法董源、巨然,但又更加簡約利落,自出新意。作品濃縮了畫家畢生追求,堪稱中國文人山水畫的典範。
《富春山居圖》在國人中是知名度最高的古代名畫之一,其流傳過程曲折,富有傳奇色彩。1956年,在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兼職的沙孟海先生從吳湖帆處征集到《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後轉為浙江省博物館收藏。
浙博所藏《剩山圖》是畫卷的前段,雖只是原作起首的一部分,但畫面中所繪山水風光,體現出黃公望超凡脫俗的筆墨技巧,基本可以構成一個獨立的作品。
《富春山居圖》較長的後段被稱作《無用師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2011年,《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在台北合璧展出,成為重要的文化事件。
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
良渚文化「玉琮王」
玉琮整器重約6500克,紋飾獨特繁縟,是目前發現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被稱為「琮王」。
琮體四面直槽內上下各琢刻一個具象的神人獸面圖像。神人頭戴羽冠,騎跨在一神獸上,圖案採用淺浮雕和線刻技法雕琢而成。在角尺形的長方形凸面上,每兩節琢刻一組抽象的神人獸面圖案,以轉角的棱線為中軸向兩側展開。這種角部的人獸組合結構,是良渚玉琮紋飾的基本特徵。
距今約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長江下遊太湖流域地區。位於浙江餘杭的良渚遺址,是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發現。而玉琮是良渚玉器中最富代表性、最神秘的器物。關於琮的功用,有學者認為它是一種祭祀的禮器、通神的法器,也有學者認為它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
媲美故宮「九霄環佩」
唐 「彩鳳鳴岐」七弦琴
落霞式「彩鳳鳴岐」琴,造型古樸典雅,琴體渾厚。琴裝飾有冰裂斷和小流水斷,美麗而別致。長方形龍池鳳沼,無軫池。龍池上方有「彩鳳鳴岐」琴名。龍池腹腔內有「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題刻。
專家認為此琴有鐘磬金石之聲,在唐琴中屬上乘,可與故宮著名的唐琴「九霄環佩」相提並論。此琴是楊宗稷「半百琴齋」中最珍愛的琴,並著錄於《琴學叢書》,給它「聲音絕佳」「可謂鳳毛麟角矣」等極高評價。
瘞埋佛舍利的最高規格
雷峰塔鎏金純銀阿育王塔
2001年杭州雷峰塔遺址的發掘,使得千年地宮開啟。這一鎏金純銀阿育王塔就是從雷峰塔地宮的鐵舍利函內出土。銀塔內有金棺,棺內供奉「佛螺髻發」。這種「金棺銀槨」,是瘞埋佛舍利的最高規格。
雷峰塔是五代吳越國末代國王錢俶耗費巨資興建的佛塔,公元972年開建,公元977年完工,宋宣和、明嘉靖兩次遭火焚,1924年9月25日倒塌成廢墟。2000至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考古發掘。雷峰塔地宮是目前唯一科學發掘的五代時期佛塔地宮,出土器物體現了吳越國金銀器、玉器、銅器製作的較高工藝水平,為研究五代時期佛塔形制、地宮構造,了解吳越國歷史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圖片由浙江省博物館提供)
參觀貼士
浙江省博物館包括位於西湖景區的孤山館區,位於市中心西湖文化廣場的武林館區以及黃賓虹紀念室、沙孟海舊居等名人舊居。孤山和武林兩個館區功能上各有側重。
孤山館區以藝術類藏品為主。武林館區則側重反映浙江歷史文化。此外,博物館每年策劃推出的臨時展覽,也非常值得一看。
博物館今年的年度大展「越地寶藏——100件文物講述浙江故事」,目前正在浙江西湖美術館展出,至10月8日結束。該展匯聚浙江省內39家文博機構「壓箱底」的重量級文物,是近年來浙江調動全省文博資源規模最大的一次展覽。
作者:江 南